第二十五章 天降祥瑞
作者:我生待明日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617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泰和,这就行了。我搬了一堆点心肉脯、一缸清水,闭门了,谁也不见。刚历尽千辛万苦、九死一生才回来的那队侍卫就守在我的院子门口,主要就是防着包氏,别人没那么大的胆子敢打搅我,而赵王素来由着我的。

十天后我才出来,找到赵王,宣布:我看懂了,弄通了,这是一种简洁明确的数学体系,我已经详详细细地写出来那些方法了,就是《算术》《代数》《几何》《会计》四本书。赵王看完,二话不说,交给善于理财的幕僚――记室方捷负责,找来了大批识字的十,地方上立时上献。经工部鉴定,此石碑乃是至少――阿,哦,恶,一,午,鱼……翰林们如获至宝,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对照研究,终于破解了碑文天书,很奇怪,那碑文竟是要从左向右、从上到下的阅读。

译文曰:“东北肃慎,白山黑水,》中使用的切音简便多了,于是,皇上让翰林院以之编新字典,当然,先将碑文的翻译印上十万份,发到每一乡每一镇每一村。

我这次在中都过完上元(即元宵节,正月十母,上了奏折弹劾知大兴府、大名府宣抚使、翰林院诸编修一众合谋,效夷欺君。

看到这,我不禁摇头苦笑:年轻人就是不懂事,那么多见多识广的老臣都知道装糊涂,你又何必多事呢?不知道“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吗?

兹事体大,大朝会上专门讨论了,因为碑文的内容都是盛赞大金和皇上的,所以,碑文绝对是上天的预言,这石碑绝对是上古时期制成留下的,朝臣们只需要讨论拼音和西文是否有关系。

赵王只说了一句――“黄帝乃是四千多年前的人,华夏文明由此而始,当时,史官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今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邙之水,忽见大龟,龟背的青『色』花纹似有含义,仓颉受此启发方才造出字来。工部已经证实了,那石碑乃是至少之时我中华上国还在茹『毛』饮血?真真岂有此理。”

这样就完了?我拿着信都看傻了:应该找人考证一下――某某反谋失败,逃到西方,才把这拼音传过去的,因为此人不承认中原王朝的正统『性』,处处都要和中原不同,连文字都用字母组单词再组句,就像箕子逃到朝鲜建立箕氏侯国和徐福带五百童男童女在日本列岛建立倭国,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割据统治,从中文衍生出朝鲜文和日文,试图让百姓忘却自己本来是炎黄子孙。这两人都成功了,西方那位成就更大,如今西方人都不知道来历了,事实上,他们是我们中原某支小部落的后裔,世界上只有一个文明起源,就是我们中原,不存在什么两河文明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将来我去捣毁那些遗迹就行了。我们的支系占据的地盘当然应该臣服于中原正统,所以,我们一定要西进,去走访亲戚。

他们的历史究竟怎样我并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事实根本不重要,人只会相信对自己有利的说法,就像我那个皇爷爷的母后明明是孝懿皇后徒单氏,但是宋人偏要说皇上是他们宋徽宗某公主之女所出的一样,理由是皇上诗好画好,就像宋徽宗。口舌之争实在无聊,我们要做的,是增强自己的实力。

到泰和六年(1206年)四月,我们有了万五精兵,两万后备军,一万“随军民?”,五万民团分散在东北三路各要地。

听说,宋国又在挑衅了,赵王说通了主理对宋事宜的平章政事仆散揆以及元帅完颜匡,调了我去。瑶里孛迭选了三千会说汉话的给我带走,其中五百是重骑兵,两千五都是轻骑兵,一人配三马,还打虎豹骑的旗帜。我带了将近三年的真正虎豹骑解散,都放出去,至少当个百户。我的新部下里只留用了一百二十个机灵的担任正副队长,以保证我指挥起这只新军依然能如臂使指。

这次大规模的提拔人,没法全安『插』进军中,一大半人分散去各县当都尉了。也行,我给了他们一个任务,每天盔明甲亮、神气十足地上街炫耀摆阔,一定要在当地小孩子们的脑子里深深地植下思想――从军,等于功劳等于赏赐等于荣耀等于前程等于地位等于美人等于权势,等于一切的一切。

(第一卷终)

――――――――――――――――――――――――――――――――――――――――――

一点废话。

《女真与大金国》是篇论文,有人论证中华各族同源同种,应该团结,不好吗?居然有人说我无君无父,侮辱华夏。我倒是很想论证全球各国各族都是源于中原,过上几百年,中国实力强盛了,我的文也成历史文献了,正好做中国向全世界发动的文化侵略的先锋。那些人,用侮辱『性』词语,非得引起东北满族独立运动才快活吗?是不是升学时被某受照顾的少数民族挤了名额,所以恨不得少数民族都死光光?建议对象找个少数民族,以后孩子就能享受优惠了。

满蒙非中国论是日本搞出来的,日本和中国的关系不用我说了吧?不知道就人云亦云的人,无知得可怜,知道还到处咋呼,流毒无穷的人,无耻得可恨。

“三个中国,一个华夏”的文写得很好,但现在做不到,中国实力不够。一切都是为政治服务的,现在就需要稳定,没必要刺激人家。至于蒙古族人,我很抱歉,你们可以不看这小说,自己写个穿越成铁木真或拖雷或忽必烈。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