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 针锋相对
作者:青涩苹果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034

无比感谢【israel48】的月票~~~~!!!

==========

太学可以称得上汉代自古以来的最高学府,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汉武帝建元六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经,树立于太学门外,全国各地来观看和抄录经文者,络绎于途。太学在培养人才和促进文化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而后北汉的黄巾之乱使得整个太学及教育系统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私学也因此兴起,典型的代表自然是颍川书院了。

此时的魏帝曹丕在篡位之后就恢复了洛阳的太学,有博士十九人。太学生此时增至千余。时按照科举之法,通过考试的可补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也即是说,进入太学便意味着有了一个进入官场的途径,而正因如此,诸多学子趋之若鹜,而原来的十九位博士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而一力促进太学发展的曹丕,自然要到处招聘真正博学的人。

这样的人,名气越大,自然越好,现如今,公子榜排名第以及各种公式之类,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南楚的科技发展也比北汉要强,它在海上的势力几乎无可匹敌,吴王孙权自获得荆州之后,就没有北上一统中原的**,而是积极发展航海业,大力表彰那些探险家,开始了向外殖民扩张的路子……

所以,江南之地虽然豪门世家根深蒂固,但国内的矛盾却并不尖锐,大抵是由于所有的人民都几乎都过上了温饱的生活,实在穷的没法的人,也加入了大航海的事业,积极拓展海外,为吴国所攫取的财富简直惊人,而相对来说,总是经历战乱的北方地区如今才刚刚稳定下来,还有北边的异族威胁,所以依旧有种内忧外患的感觉。

荀粲知道,自己的这个博士位置怕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或许自己走入太学的时候,非议之声将会铺天盖地而来,按照他的年龄来说,更加像一个学子,而现在,自研究过博士在太学的特权之后,他对这个位置产生了兴趣。

太学隶属太常管辖,“太常”为九卿之一,取“欲令国家盛太常存”之意,太学隶属太常更有其实际意义。在管理上,太常持重的是选拔总领纲纪的祭酒(校长)和学识渊深的博士(教师)。北汉规定:“祭酒”必须是“有聪明威重者”,其条件高于博士,或说是博士领袖。北汉博士须选试而后用,很强调博士的师表风范。即“既欲其为人师范,则不容不先试其能否。”所以北汉规定,太常卿每选任博士都要经过一定测试,并要上奏其能否。极为强调“德行高妙,志节清白,经明行修”的选任标准。由此可知,博士官的选任最后要由皇上审定。而且选任时要有官员保举。其举状要写明被举人的品行、礼法、学识、身体状况及家族属行为是否合乎礼度等。并且规定选任博士年龄限制在画,却是那首用荀粲特有的行书体写的——《蜀道难》。

此字一出,神秘的竹隐先生终于显出了真正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