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八章 郿县小张良
作者:青风小猪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580

() ()长城濠血战第六天。

凤翔府郿县东南横渠镇,西出镇南十里有处大振谷,谷中有一岭,名『迷』狐岭。

山岭高百丈,阔三十余里,背依横渠水,虎踞在这深谷之内,放眼处正是关中大地所在,此岭气势雄浑,高耸入云,巅峰之上风云际会,雾绕霞飞,烟雨『迷』蒙,青松翠柏好似茫茫大海,无边无际,一阵微风吹来,绿波『荡』漾,鸟兽皆喜。

非但如此,从那半山腰上『迷』仙洞中飞流而出的三股大水,奔腾跳跃,昼夜不息,喷涌了上千年仍未枯竭,更是『迷』狐岭上一大奇迹,所以曾有路过此地的高人留下谒语云:『迷』狐岭上葬家人,保的后世皆封侯一说。

山中腹地,有一处很大的坟茔,坟前竖着块墓碑,墓碑上刻着:张公迪之墓。

一晃七年过去了,张公墓前又多了许多香火,儿子张载跪在墓前,跟父亲说道“父亲大人,希望你在天之灵能听见孩儿的话,从今天起孩儿就要离开横渠镇了,娘说我长大了应该出去见见世面,可是担心这年头太『乱』怕我被强人欺负,其实娘不知道,孩儿早就不是当年的张子厚了,如今的孩儿不但弓马娴熟,还饱读诗书,子秋,年六十,甚严厉,最善儒家之《说苑》、《新语》,也喜前朝《搜神记》,常对院中学子教诲曰:子如干宝乎?

书院内诸学子笑曰:吾等不如。

梁先生答:不如就一心向学吧,好了读书。

就在此时,书院门前传来一声马儿嘶鸣之音,粱璜推窗一望,只见张载抱着一个锦盒远远走来。

当下吩咐院内学子继续读书,他去去就来。诸学子点头称是,继续读书,书声朗朗不绝于耳。

粱璜走出书院来到庭院中,跟张载在竹林旁遇到一块,一把拉住张载问道“子厚啊,听说你要去镇戎军可有此事啊?”

张载将那锦盒推到粱璜怀里,回答“子厚在书院学习多年受益匪浅,若非恩师指点子厚怎能有今日,这点薄礼还请先生笑纳”

粱璜也不客气一把接过那锦盒,说道:“嗳,子厚你家上有半百高堂,下有及笄的弟妹,你若是去了他们该由谁来照看啊”

张载道“先生一番好意子厚心领了,如今西夏犯边,前方战事吃紧,六日前大战长城濠,镇戎军险些全军覆没,若是镇戎军丢了,那西夏大军便会长驱直入杀入渭州,我等这凤翔府跟渭州虽只隔着泾、陇二州,却也是唇亡齿寒,一旦渭州危机,西夏军便会如入无人之境烧杀抢掠,所以学生想带着郿县的民团去那镇戎军助战”

粱璜捋了捋胡须,可惜道“子厚你博闻强志,若是就此从军改弦易张岂不是断送了大好前程,只要子厚放下心来苦读几年,想必取个进士出身并不困难”

张载深以为然,不过他回答“此一时彼一时,大丈夫当精忠报国,为国出力,如今镇戎军有难,学生理应放弃小我,还请先生原谅学生则个”

说罢,深深一揖。

粱璜一把拉起张载,心『潮』起伏,叹了口气,说道:“人各有志,为师能教你的,都教你了,余下的就靠子厚你自己了,不过就算为国出力,也要小心啊,切莫意气用事,战场之事非儿戏啊,就算韩范两位大人亦不敢轻言战事,切忌切忌”

张载再次一揖,拜罢起身离开了横渠崇寿院,他为之奋斗了七年的地方。

横渠镇,张府。

为父守灵七年后,张载返回了镇中,回到家后见过了母亲张氏,弟弟张戟。

七年未见,张载清减了许多,母亲张氏爱子之情难以言表,竟然高兴得哭了起来,弟弟张戟也泪汪汪地望着哥哥,说了句“哥哥你瘦了,娘让我跟你说哥哥辛苦了”

母亲情深、兄弟情浓,听了弟弟那句发自肺腑的话语后,张载感动了热泪盈眶,一把抱住弟弟呜呜痛哭起来。

哭过后,他心情好了许多,问问母亲是否还缺钱,要是不够的话就把家中多余的粮食卖掉,母亲说:就算不够也不能卖粮,这年头没钱死不了,没粮全家都得饿死,还是留着那粮食吧。

张载并没辩驳,只是说“娘和弟弟从今天起要好好保重,孩儿要去那邠州的新平县找义兄焦演了,估计要个把月才能回来?”

母亲张氏也不傻,早就听管家说少爷想出去边疆闯一闯,只是她还不知道儿子要带着民团出去跟西夏大军厮杀,若是知道了,她是死也不会叫儿子去的,她都半百的人,若是白发人送黑发人,那她会痛死的。

张载瞧了瞧母亲的表情,又望了望弟弟,还以为这关就算过了,哪知他的小弟弟张戟忽然问道“哥哥此去边关几时回来”

张载吃了一惊,结巴了几下回答:“哥哥我何时说去边关了,不过是去新平县而已”

“你骗人,我听管家说了”

“住口”母亲张氏一把拉过小儿子张戟,堵住了他的嘴,不让他再讲下去。

管家张喜立刻上步,『插』话道“夫人、少爷,饭菜都准备好了,开席吧”

张氏点了点头,左手拉着张载,右手拉着张戟走出后宅,望前院的草堂而去。

晚饭后,张氏叫管家带张戟先行回房睡觉,她有话跟大儿子说。

家仆退下后,张氏叫儿子将那盏油灯端到窗前,然后推开窗子,望了望窗前的明月,她幽幽地叹息道“儿啊,咱们张家就你和张戟两个香火了,叔伯家都是女儿成不了大气,娘还指望你光宗耀祖呢,你弟弟还小娘看过了,他没你聪明,所以你也知道娘对你的期望有多大了”

“是,娘,孩儿知道,所以孩儿此次去新平也是要闯点名堂,孩儿前段时间奋笔疾书写了篇《边议九条》准备找个合适的时机献给朝廷,可是孩儿还没想好怎么个献法,找谁帮忙,所以才想去新平找义兄商量一下,孩儿想义兄交游广泛应该有好主意”

“真的是这样?”张氏直视张载的眼睛,看他说没说假话。

“真的是这样,娘,孩儿能骗您吗,那可是不孝”张载目不转睛地望着母亲,不想叫她担心。

“既然如此,娘就放心了,明个你叫管家多给带上一百两银子吧,万一路上不够会忍饥挨饿的”

张载立刻拒绝了,告诉母亲“那笔钱可是咱们家一年的收成,万万使不得,我带些干粮上路即可,走水路很快的,两三天就到了”

母亲伸出手『摸』了『摸』儿子的脸颊,真想将这一刻永远留在心里,张载明白母亲的意思,忙保证道“放心好了,娘,孩儿献了那《边议九条》后就回家侍奉您,再也不离开您左右了”

张氏点了点头,吹熄油灯后叫儿子回房休息了。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