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牢记 ) ( 请牢记 ) 一百九十,赵书礼深不以为然,感情这老先生是一个愤青啊。无弹出广告小说 可是当仔细听下去后,就被深深触动了。
张先生讲的不是他自己,那个‘我’字讲的是千千万万的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他讲的是责任与担当。他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求每一个中国人都担负起自己应担负的责任,那么才能,中国有我,不亡;中国有我,必强。可以说当时他的话是给了那些妥协者一记响亮的耳光,是给那些在日本的强悍的外表下丧失了斗志的懦夫们一记心灵的攻击,他的演讲后来发表在报纸上,竟然还让不少人会晤,表示自己要承担起强国的责任,而不是一味的怨天尤人。这是什么,这就是思想的力量,在这方面讲,张伯伦先生的功力是教主级的。
因此一听梅贻琦说道张伯苓赵书礼深有同感。
“你说的对啊,张伯苓先生确实堪当教育家这个称谓啊。”
“哎,跟张先生一比,我真是很惭愧啊。张先生凭一己之力,建成了南开一个体系,从小学到大学一应俱全。”
“哎,可惜了,这样的人却不生在塞北,生不逢时啊!”
赵书礼也感叹道,话里充满了他军阀的本质和帝王的思想,有时候一个人的性格是会受到他地位的影响的。
“司令可不用这么叹息,我上次跟张伯苓先生有一次畅谈,先生说希望有生之年能办一万所小学,一千所中学,三十所大学。现在常年为此奔波,要是司令有心可以帮帮他啊。”
“帮,怎么帮?”
“哈哈,捐钱就好啊。办什么事都要钱啊。”
“这个倒是没问题,还劳烦梅校长跟张先生谈谈,就说我愿意资助他一千万元,让他在塞北办学。把他南开那一整套,移植到塞北来。同时这些学校的后续经费,整府可以资助。”
“司令就是司令啊,什么都不忘想着自己,可就怕张先生不会答应啊。”
“你尽力去试试吧,即便他不答应,钱也可以给他的,毕竟是为了中国的教育吗。”
梅贻琦去说了,结果很理想,张伯苓同意在塞北建立一百所南开中小学和一所南开分校。不过他告诉梅贻琦,其实自己很羡慕他,他在塞北完全可以大展拳脚,有整府的大力支持,而且他十分欣赏赵书礼在教育上的舍得投入。
南开终于花落塞北。
很快赵书礼就发现,张伯苓的办学理念跟他有相同的,那就是强调责任和担当。但是也有不同的,赵书礼认为中国人之所以软弱是因为不知耻,有的人甚至就是不以耻为耻,反以耻为荣,古语曰知耻而后勇,要激发中国人心中的勇力,就要让他们感受到耻辱。因此塞北的学校到军队,一直贯彻的都是赵书礼的耻辱教育。让大家都知道,国家目前是这个样子,那是因为每个人都没有负担起应有的责任。但是张伯苓先生强调责任的同时却没有可以强调耻辱,而是强调荣誉。荣誉与耻辱,是一对反义词,争取荣耀就是洗刷耻辱。张先生教育自己的学生要珍惜自己的荣誉,而赵书礼要塞北的每个人都要洗刷国耻。
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经过对比,赵书礼认为张先生到底是专业人才,人家是对的。洗刷耻辱与争取荣耀是同意的,但是一个是消极的,一个是积极的。过分的强调耻辱,容易让一个民族变的深沉,也容易引发极大的灾难。比如为了血普法战争的耻辱,德法两国发展到了一战,而为了血洗一战的耻辱,又引起了二战。而强调荣耀显然会鼓励民族奋进的精神,跟雪耻相比,一个是激烈的,一个确实持久的。
为民族百年计,赵书礼后来聘请了张伯苓做了教育部长,主管塞北地区教育事务。
这都是后话了,在离别了塞北大学后,赵书礼度过黄河进入了鄂尔朵斯地区。过黄河不得不说黄河大桥,这座大桥是前几年修通的,当时德国技术人员还没有撤离,但是赵书礼没有找他们,而是找了一个中国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茅以升,赵书礼记得,茅以升的大桥能活到半个世纪后它的孙子桥都倒塌后还能屹立不倒。
鄂尔朵斯所在的河套地区,是塞北军事工业的重地,不过这次赵书礼可不是来看兵工厂的,而是来看看民生的。这里的移民较早,也一直都是各地的样板。
先到了牧区参观了半日,这里的牧民多数是蒙古人,也有少数汉人。建筑都是蒙古包,不过现在的蒙古包可不仅仅是住所了,有的坚固了旅游的需要。一到周末,鄂尔朵斯市的有钱人家,不少喜欢来这里骑马打猎,吃烤羊肉和马奶酒的。
之后才去了农垦区,这里情况恰恰相反,多数是汉人,少数是蒙古人。汉人有的是移民,他们来到后分到了一些荒地开始开垦,每家每户都有地,多则四其实从赵书礼执政塞北开始是下降的,因为原本这地区的蒙古人是纯肉食动物,后来加入的汉人摊低了这个比率,但今年开始大幅度升高,尤其是鄂尔朵斯的农牧民家庭,由于是农牧区夹杂,这里的肉食产量十分丰富,这里最早的移民区百姓,平均一星期吃一次肉。
这报告让赵书礼的心情好了很多,抢夺权力占据至高位置固然很爽,但是为别人带去利益,得到大多数人的歌功颂德,其实更爽。
走访过弄木器后,赵书礼心中安定下来,他觉得这些年的政策是好的,能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政策才是正常的,他知道就算自己此时走了,塞北地区也不会乱,当然除非自己突然死了。
放下心来的赵书礼这才去了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