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回:汉相得瞻大教堂,元帝失却老国师(下)
作者:面不改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8903

时空飞越——异域纵横记(新)

第104回:汉相得瞻大教堂,元帝失却老国师(下)

当下何安平受豪仲古杰尔款待,热情挽留,欢宴了数日,这才上路前往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

这时的拜占庭皇帝兼东正教大牧首米海尔八世仍然病养中,由皇储安德罗尼可斯太子摄政。安德罗尼可斯跟父亲一样,痛恨趁火打劫的天主教各国,早就想要亲自率领精锐的拜占庭骑士团,去向曾经利诱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的威尼斯讨还血债,并与威尼斯等国争夺巴尔干霸权。

先前,拜占庭单独出兵拜占庭一次,没有获得什么大的进展,只加强了对希腊东北部色雷斯地区的控制。现在,拜占庭已经备战完毕,又和炎汉达成协议,炎汉答应协助出兵对天主教作战。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安德罗尼可斯盼望父皇身体早日好转,自己就可以率军西征了。

这一天,君士坦丁堡的金角湾外,驶来了一队外国舰船,内中一艘,相当与众不同。这艘大船有着与普通地中海海船那种尖型船首完全不一样的方型船首,两舷的干舷也比地中海海船更高,船舷还有象城堡的女墙一样的遮蔽,远远看去就好似一座浮在海上的小堡垒。当海船逐渐靠近时,能看出更多的差异:船上有多达三根的主桅,船帆的材料也截然不同;在重重帆影之下,中部甲板上还有高达三层的上层建筑,每层上也有女墙,女墙后伫立着一个个顶盔贯甲的卫士,手中执戟持盾。原来这是炎汉特使——大司徒何安平的座舰。

“大司徒”只是汉语称号,西方没有这个官位,因此通称“宰相”。事实上,何安平在炎汉的地位也差不多相当于宰相了。

拜占庭上下对于这位来自米海尔皇帝准女婿处的重臣相当重视,安德罗尼可斯亲自出迎,多位大主教与一班大臣一同随行。一时间,港口区人山人海,欢迎的队伍排满了大道两侧。

在悠扬的拜占庭音乐声中,海船徐徐泊岸,抛锚完毕。炎汉大司徒仪仗摆开,卫士前导,何安平锦袍峨冠,步下座舰。

一番见面的问候之后,安德罗尼可斯请何安平坐上一辆装饰华丽的大马车,一同前往闻名于世的索菲亚大教堂。

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作,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当年基辅大公见此,便下定了决心要投入东正教而非天主教的怀抱。

赵矜在现实世界时已经如雷贯耳,早就想要亲眼看一看索菲亚大教堂是什么样子,无奈碍于国主身份,出国不便,只得让何安平代看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何安平是工匠头领出身,精通建筑学,一见之下,由衷赞叹之余,心下默记了拜占庭式建筑的巧妙设计,回国之后,可以将其长处融合进炎汉建筑中,发展新的建筑文化——这也是主公所叮嘱的。炎汉要屹立在世界文化之巅峰,就必须在固有的深厚底子基础上,再积极吸取各种文化的长处。这样的观念,何安平是最早领会的人之一。

宏伟的大教堂,中央大穹隆尤其不凡,何安平只凭肉眼看去,便算得直径约在一百三十尺左右,穹顶离地二百二十尺左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堪称巧夺天工。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之下与柱子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教堂内部空间曲折多变,饰有绚丽多姿的金底彩色玻璃嵌画。

何安平一边缓慢走着,一边观看,脚步虽慢,也终于来到了大牧首宝座之前。米海尔八世抱病亲自在此接见,何安平连忙施礼问安,表达本国君臣盼望米海尔皇帝身体安康的祝愿。

米海尔八世病容憔悴,倚坐不动,说话无力,何安平看在眼里,心中沉吟。

仅仅谈了一阵子国事,米海尔八世便体力不支,先行回宫休息。接下来由安德罗尼可斯代为谈完了促进贸易等事项。至于出兵之事,属于绝密,安德罗尼可斯邀请何安平到御花园接着商议。

就在这御花园,曾几何时,身体尚且安康的米海尔皇帝邀请罕见的汉族商人房氏三兄弟来此,美丽绝伦的茱莉娅、苏妃娅公主姐妹得到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经典赞誉,喜气洋洋。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茱莉娅、苏妃娅开始对东方文化产生了好感和好奇,再后来,苏妃娅许配赵矜,对于炎汉就更有兴趣了。

安德罗尼可斯将何安平迎入花园内,先引见了公主。公主姐妹名不虚传,何安平虽不象好色的帖儿该一样注意到什么皮肤嫩不嫩、胸部大不大的问题,却也惊为天人。何安平自己立志修行,不娶妻子,对女色看得很淡,不过对于主公能够娶到这样一位漂亮公主,还是感到由衷高兴。另外,何安平注意了一下苏妃娅的身材——无可挑剔!这却不是因为好色,只因身材关系生育,何安平最为关切主公的继嗣问题。否则的话,象他这样正统的人难能用正眼去打量女性!

苏妃娅却不知道,以为这男人也是被自己迷住,心中喜悦。又知道他是未婚夫国中的重臣,一股亲切感便油然而生,真想要多说一点点话,可是安德罗尼可斯要谈国家大事,急忙将妹妹打发走了。

不提何安平与安德罗尼可斯如何计议,也不说炎汉即将卷入东征与西讨两场大规模的战役,且说遥远的东方,亦有两场大战即将展开,正在做紧张的最后准备工作。这便是元朝的伐日、伐越之战。

元朝皇帝忽必烈,有一位深深信赖的国师,名为八思巴,学识渊博,存心仁善。正是这位八思巴国师,成为忽必烈的传教师傅,将喇嘛教传出西藏;为忽必烈发明了蒙古文字,结束了蒙古族没有文字的历史;又多方规劝忽必烈行善积德,少发动战争。

西征的蒙古军杀人如麻,元朝控制下的军队相对来说杀戮较少,八思巴对此功不可没。真金太子十分仁慈,其中也有八思巴的影响作用。

如今,八思巴的弟子披星戴月赶赴大都,只为向皇帝、太子禀告一条极为重大的消息:国师去世了!

忽必烈、真金闻讯痛惜,大都城中就象拉萨一样大办法事,朝野上下同哀,自不待言。

而力主出兵日本、陈朝的权臣阿合马,闻讯却暗地里欢喜——老国师已经不在了,以后呢,更可以挑唆皇帝发动战争,自己好从中渔利!天下刚刚统一,为了出征之事,忽必烈颇有犹豫,虽然吩咐准备,但现在还没有最后决定。八思巴一死,一直代他留在京城布教的弟弟恰克那必须从大都赶回拉萨,阿合马正可以趁这个时机,让忽必烈下定决心重燃战火!

(待续105回)

版本:7.0

日期:2005-01-15

作者信箱:[email protected]

读者OICQ群:4916828

鸣谢:

第十一辑征文活动得到小刀与面面俱青的大力支持,本节开头第二部分便是取面面俱青所写的一段,小刀的征文比较长,将作为本书外篇发表。感谢两位踊跃参与!

公众站读者竺晓毅来了两封E-mail,指出正式版仍存在的两个疏漏:1、第五十回文中:“只因知道高加索人擅长埋伏和打游戏”——“戏”疑为“击”,不知然否?2、第六十四回:“何磐哭了一阵,咆哮道:‘主公!给某一支人马!定要取那长毛大公两副心肝,报仇雪狠!’——“狠”疑为“恨”。

这两处意见都提得对,属于打字错误,错得还真有趣……高加索人擅长打游戏?笑杀我。已改,特此鸣谢竺晓毅兄。

本回读者回应:(于mm.yhiu.com“风雪山头”)

雷鋒:我覺得此書人物對話少,很多的部份都是記述出來,比較悶。希望增加人物的互動,多些對話。

面不改色:这个意见很好,非常好!最终版《异元定鼎记》时采用。本版已经有个很大惯性,感觉不是很容易转了。尽量吧!

八面威风:似乎不应鼓励伊斯兰教的发展吧,如果被伊斯兰化了岂不是糟糕?个人觉得伊斯兰文化的渗透力对于游牧民族似乎很强啊。

惊寂:这不是问题,君不见也在捧佛教吗?其实对宗教的态度,就是不让宗教人士有机会干涉政治,另外,不使一家独大就OK了。

兔子:伊斯兰的教义排外性太强,应限制它的发展,不要太快!

一招就死:“原教旨”排外,伊斯兰教承认新旧约,承认以色列众先知,鼓励文化和通商,教义简单明了……算是个不错的宗教。只是不要干政就好了。

剧场团士:穆斯林在现在的西班牙那里花了数百年才把部分当地人转成伊斯兰教,而且对异教徒只是多收税而已,比发动名为圣战,实为强盗的基督教宽容多了。现在好像被美国大大地妖魔化了。

面面小卒:大家以为伊斯兰教很野蛮、很排外,其实是受了现在美国的误导。美国拚命妖魔化伊斯兰教,就象妖魔化中国一样。其实伊斯兰教就算不比别的,比起基督教可要温和得多。基督教才是排外性极强,曾经在西班牙,国王与基督教会勾结,逼迫二十万犹太人改信基督教,否则要驱逐他们。结果内中五万人坚持不改信仰而被驱逐出境,家产全被没收。这还是小事,基督教历来打着“圣战”、“拯救”的幌子搞侵略,历史上惹下的麻烦可不知道要比伊斯兰教多多少,迫害的人更不计其数,好多科学家生前为了避免迫害,都只好借着“主的名义”做他们的研究。为什么中世纪时伊斯兰世界的科技水平大大高于西方?就是因为西方冲破宗教枷锁之前十分蒙昧。至于后世西方人为了实现侵略、奴役的目的,重新打起基督教的旗帜,那是政治需要。现在美国虽然有那么多教徒,真正把宗教当一回事的究竟有几个?真当一回事的话就不会有什么“性解放”的大潮了。

一招就死:和尚不足,不如去印度招些小乘佛教徒来如何?这个时候印度本土的大乘佛教已经完蛋得差不多了吧,而小乘佛教更接近于萨满,打起仗来鼓舞人心端地是爽啊!

面不改色:可惜,小乘佛教在这个时代也从印度本土消失了。印度教是八世纪开始取代佛教的,到这时已经完成取代。佛教跟尚武精神有所抵触,但有时反而能起到推动作用,就象中国的少林寺、日本的僧兵。

一招就死:造成印度尚武精神完蛋的罪魁祸首是蓍那教,提倡种姓和苦行,自虐狂的宗教。总的来说,这个宗教除了在印度消灭了佛教以外没有别的作为。

挖地雷:宗教是双刃剑啊。我记得南北朝时期,和尚太多,导致没人种田。和尚不仅本身不从事生产,一般都还是大地主,拥有大量的地产,剥削佃户,这样更容易让人产生出家的欲望。

广陵散:中国的天子,以兵马得天下,以儒教化子民,文武二柄足矣!西方之教,不足以定国安邦,基督教最原始,伊斯兰教最野蛮,佛教最愚昧,不灭释毁佛就很客气了,没必要立为国教拉!表面功夫做做就够了!加强中国文化教育才是重中之重!

面不改色:不管怎么说,古代精神生活不丰富,宗教信仰还算是必需品,出于安定社会的需要,佛教、道教以及各地风俗的拜祭山川神灵等,还是需要在炎汉复兴复兴的。引进多种宗教是为了互相制衡,当然不会让宗教干政。

面红耳赤:怎么只发展佛教、伊斯兰教,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怎么不发展?

面面小卒:楼上的还真把宗教当真啊?炎汉的“不排斥宗教”政策,实际上也就是“不鼓励宗教”政策。要说道教,何安平可不就是修道的?但是国家不鼓励道教,就是为了现在的环境。再说,要找道士就要到中原去,现在哪里找得到啊!

一招就死:嗯,看到本回下节写八思巴规劝忽必烈,就想起丘处机来了。长春真人规劝的可是成吉思汗啊!还好如此,不然道教就要在元朝被喇嘛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