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参加会试
作者:过河的阳光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100

( 请牢记 ) ( 请牢记 ) 十日后,期盼已久的京师会试终于要开始了。 在人声鼎沸的内城鲤鱼胡同,众进士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有的在行人穿行的街巷里携书默读,思量文章,有的在街边小摊旁买购纸墨以备会试所用。十年寒窗,一朝人臣终于到了决定命运的时刻了,众儒生心中既有一股跃跃欲试的兴奋之感,又有一股无形的紧张压抑感。

在微微嘈杂的街巷转角内,一个头戴紫色唐巾,身着淡黄直裰,身形微微消瘦的的俊雅书生正大步流星地走入人来人往的巷内,只见他身形轻跃,步伐奔放,神色更是踌躇满志,颇有大展身手的畅然之感,看来也是个才高八斗的顶尖才子,但奇就奇在,在自负傲然的面容上却隐含一丝严谨忧虑,似乎是心事繁杂思虑过重甚是沉重。

而这个形容看似平常的儒生就是被锦衣卫早早盯上了的江西儒生余松,几乎就在他步入鲤鱼胡同的同时,躲在暗处两个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军士立即攒聚一起一阵小声谈议,接着便是紧锣密鼓的一起快步上前追上余松,起初街巷嘈杂,余松听到脚步声也只以为是哪个心急书生在快步疾行,但当经过身旁时,眼前忽然张出两个锦袖臂膀啪挡住了去路。

余松一怔赶忙止步,“公子,请借一步说话。”左首锦衣卫率先铿锵说道,同时自己顺势右手抓搭在了余松肩上。这动作看似客气平常,但其间微微发力,常人难以察觉的,只要余松觉出察端倪,想甩臂逃走,那到时就,你会认为贡院那么憋屈,竟缩在一个胡同里,你看现在的好多市政大厦,前面几十万平米的大广场,周围几条几十米宽的大马路,车水马龙,很是景致。其实,贡院刚建立之时,周围一片两场,茫茫野地,随着岁月的行进,王爷和权贵及有钱人,在这富贵发达官运亨通的放飞地的周围,圈地造宅,将这偌大的贡院挤在了胡同里,你看“中央戏剧学院”放飞了多少影视明星,现在不是还龟缩在锣鼓巷的棉花胡同吗。

贡院有九千余间房屋,四周有几人高的粉黛瓦墙,墙外种植几米高的“荆剌”。贡院的大门有几尊温顺的石兽,面目有说有笑,似乎在戏说着人生的成败得失。

沈云从中门而入。大门又称龙门,门上的横匾写着“天开文运”四个大字,院内的迎门墙上,有永乐皇帝手书的“国运栋梁”四个大字。走进贡院,到处都是身穿白袍的儒雅生员,好不热闹。院内的几颗大杏树,在咋暖还寒的时节舞着春风,含苞待放。杏花笑春风,花儿为谁开啊,真不知道谁能登上“杏榜”。

进入考场前,监考官在院口进行一一查验核对,先是搜身,只让带着书具和灯具进去,领了三支蜡烛,接着按照牙牌对号入找到自己的屋子,准备开考。

贡院内考试的屋子,是个砖木小屋,外有竹帘小窗,里面桌椅油灯一一俱全,时间一到,监考官关门上锁,三日内不得外出,日常水米粪便都是通过小木窗进出。当考试开始,监考官便将外面的院门也锁上,与外界完全隔绝。

沈云找到考场对号入座,进入小木屋内正襟危坐,看着几乎就是一个笼子的房间,面积太小,只能蜷缩着睡觉,要在这里考上三场,熬上九天啊,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寒窗苦,能考取进士的那是天才了,往往是几十年寒窗苦了。《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个举人还要到了57岁;宋朝梁灏82岁才考中进士,他叹道:“也知少年登科好,争奈龙头属老成”;1699

100岁举人广东黄章,凌晨进考场时,他的曾孙提着灯笼在前开路,灯上写着“百岁观场”四个大字;1826年,广东举人陆云从已104岁,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道光皇帝念其精神可嘉,钦赐他为国子监司业。这正是“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举子们在这盏孤灯下,满怀着报效国家出人头地的理想,充其毕生所学,绞尽脑汁,高速运转着自己的大脑思维,就是为了写出妙笔生花的锦绣文章。成了登上天,不成还在在地上。成败在此一举,谁不拼命,那还有叹苦的时间吗。

沈云的心情就不一样了,像个参加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名牌校长的儿子,悠悠地度着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