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2)
作者:洛畔耕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0778

( 请牢记 ) ( 请牢记 ) zhōng yāng已下达了学生停止大串联,返校闹革命的通知。 无弹出广告文本小说站对学生只办返校路途的车票,不办外出的车票。多数学生已开始返校。全国各大中城市风景名胜区到处是串联的学生,返校需要一段时间。一些游兴未尽的学生还迟迟不想返校。我和杨英属于游兴未尽的的一类。人一生有几个不掏车票游历全国的机会,失去这个机会将会造成终生的遗憾。

时间已不允许我们完成那庞大的游历计划,我们决定先到南方之都---广州看看,然后再慢慢北归。车站上的售票员看了我们的学生证,只把我们的火车票办到洛阳。我们到洛阳没有下车,幸亏车上没有查票。我们一直坐到郑州,郑州是这次列车的终点站,我们只好下车。

郑州火车站的工作人员为了不使下车的人在车站逗留,从车门到站口两边站着两排人,让下车的人走在中间。我们没有票,一出站就进不来了。再办票还是回头票。车站门西边有个水管,我和杨英假装去喝水,从西边那排人的中间挤了出去,一边挤一边说:“我们太渴了,去喝口水就回来。”车站工作人员放我们过去,又拉紧了手。我们洗了手脸,慢慢磨蹭着喝了会水,下车的人已全出站了。车站门又关上了。工作人员大概把我们忘了。等工作人员散去后,我们就挨着站内停着的火车问,那趟车是往南去的。其中有一列车上的乘客说,他们是到武汉的,我们便上去找了个座位坐下来。一会儿车开了,谁知这列车是慢车,见站不管大小都停,串联学生、长途旅客是不坐它的。车上人越下越少,到了武汉已是深夜,车上已不剩下几个人。这里是终点站,我们在武汉车站下了车,被停在车站接待学生的客车送到了华中农学院。在这个城市到处都有孙中山塑像。在这个辛亥革命爆发地,我们停了半天。

北方已是寒冷的冬季。武汉却正是黄叶飘落的秋天。晚上才稍有寒意。南方的生活和北方大不相同,面食很少,一天三顿大米。每顿饭也有些馒头供吃不惯大米的北方学生吃。馒头又干又硬,我不爱吃。中午每人一小瓷盆干米饭,一勺茄子炖肉,香喷喷的,这是我最爱吃的饭。

我们在武汉参观了武汉钢铁厂、武汉大学、黄鹤楼旧址、龟山、蛇山、武汉长江大桥,坐船渡过长江。我们在武汉大学玩了一天。武汉大学真大呀!校内有山,有水。校内有一条小河穿过。紧临校园的是烟波飘缈的东湖,湖内有亭子,有游船,湖畔有山、有树、有游览场。学生住在山上的天井窑院里,冬暖夏凉。我想在那山水间读书,一定会令人陶醉的。

从武汉乘车南下时,我们先办了回洛阳的火车票,进站后,没上北上的列车,却上了南下广州的列车。因此,一路上所有的车站都不敢下车。车上的饭菜比站上的饭菜便宜,我们便吃住在车上。没有车票,一直是我们的一块心病,只怕查票。我们一路上坐在车窗边,打开车窗观赏着江南的秀美山水。

在衡阳车站,我突然想到了范仲淹《渔家傲》中的两句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到底什么样子?回雁峰什么样子?大雁到此为什么不再南飞?带着这些问题,我不由打开了车窗想看一下衡阳车站的情形。有一个年纪在四十左右的铁路工人从车窗下走过。他看了我们一眼,便站住说:“你们是北方人吧?”我们吓了一跳。由于紧张,我们的脸sè都可能变了。我们笑着没有回答。那个人和气地说:“别害怕,我不会拉你们下来的。我也是北方人。”我忙说:“老乡多帮忙。”他说:“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广州是个好地方,北方人谁不想去看看呢?”他停了一下叮嘱我们说:“你们到那儿少说话,遇事少表态,注意保护自己。”我们感激地说:“谢谢你的提醒。”车开了,我们和不知名的老乡挥手告别。他的话深深印在我们心里,成了我们到广州后接人待物的基本准则。

火车沿北江向广州疾驰。北江两岸那秀丽的南方景sè象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在眼前翻过。江水碧蓝,白帆片片。江那边长满松柏绿树的山头一个接着一个,象碧绿sè的屏障。山上往山下滑水的滑道清晰可见。江这边,一片片竹林绿树中藏着一座座村舍。农舍周围的稻田里有很多戴着斗笠、赤着双脚的农民正在收割晚稻。有的弯腰在田间收割,有的担着罗筐走在田埂上。火车道在江北边的半山坡上,山脚是一条柏油公路,路边长着和北方柳树象似的油加力树。汽车、行人匆匆忙忙地走着。突然从山沟里走出一队打着红旗,穿着绿军装,戴着红卫兵袖章的徒步串联的学生。他们向我们招手,火车上的人也向他们招手致敬。我们听不懂他们喊什么。我们只是喊着:“向步行串联的红卫兵学习!”我们北方的山已是一片光秃秃的,南方的山却四季常绿,什么时候北方的山也能永远披上绿装呢?

北江边的竹子和我们银河湾的竹子不同。我们那儿的竹子是一根根的,而那里的竹子却是一丛丛的,长得又粗又高。

坐了两天两夜火车,终于到了广州。

在夕阳的金光里,火车进入了闪着水波鳞光的广州郊区。太阳落下后,月亮升起来,电灯亮了,火车进了站。车一停下来,串联的学生便和别的旅客一块拥挤着下了火车,向站门拥去。车站的高音喇叭里喊着:“乘客同志们,出站时把车票拿出来。”人们开始检票出站了。我和杨英没车票,只好把武汉到洛阳的车票拿在手里做样子,企图蒙混过关。快到站口了,我心里咚咚跳着,手里捏了一把汗。突然人流拥挤起来。人们象cháo水一样,挤开检票的工作人员,一下子拥出了出站口。人流汹涌澎湃,乱嚷嚷的,票检不成了。工作人员只好呆呆站在一边看着出站的人发楞。我在西安买的一个带盖的洋瓷缸,原来挂在绿挎包上,出站后被挤掉在水泥地上被摔得遍体鳞伤。但我的心里却很庆幸。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我们出站后的第一个感觉是热。我没穿棉衣,已开始出汗。杨英穿着棉衣已通身出水。第二个感觉是味香。街道两边的桂花树正吐芳斗艳,花的芳香弥漫在整个街市。第三个感觉是美。皎洁的月光照着桂树、楼房,迷迷朦朦象进入仙境。第四个感觉是亲。高音喇叭里放着《**来到咱农庄》的歌曲。歌声甜美,亲切动人。在歌声的间隙里不时加上一句:“欢迎外地革命师生到穗进行革命串联!”“欢迎**派来的客人红卫兵!”一辆辆大轿车停在车站门口,等着把来串联的学生送到已安排好的住处。我们被安排到省委党校,住进了一个窗明几净,十分干净舒适的有十几个床位的宿舍里。当我们坐在铺着洁白床单的床上时我们发现,坐火车把我们的腿都坐肿了。

广东省委党校实行顿餐,每天每人三毛钱菜票,一顿一毛。三顿都是干大米饭。开饭前炊事员把米饭盛在饭厅里的两行新竹篓里,吃饭的人自己随便盛。吃多少盛多少,吃饱为止。菜到窗口去买,有时两个盘菜,有时一个盘菜,有时炊事员直接端到桌上,一桌人合用八个盘。每顿都吃得很舒服。有时我们外出回来,饭厅的竹篓里还有剩米饭,我们还可以挖些用开水泡着吃。

党校有澡堂,一人一个小房间,有冷、热水管,有喷头,是沐浴。每次外出回来洗一个澡,美极了。这是我第一次享受沐浴。

党校院里有一棵大榕树,树冠很大,浓萌罩地,树下水泥地上有几张石桌和一些石凳,是人们乘凉的好地方。有时晚上礼堂有演出,我们便去看。在一次看节目时,我结识了一个湛江的学生。我们谈得很投机。以后成了好朋友。他告诉我,他家在湛江的一个小岛上,风景很美。如果我有机会到湛江串联,就到他家去玩。我很高兴地答应了。两天后,他和他的同学又到别处串联去了,便再没有联系。

广州的古迹名胜很多。我们在广东的活动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党校组织,集体活动;一种是zì yóu活动。党校组织新到广州串联的学生坐党校的专车参观了广东省学习**著作先进集体----广州市郊区的黄花洞人民公社。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了现代化农业、机械化cāo作,浇地实行喷灌,菜地里挂着灯泡,晚上也能耕作。黄花洞的领导讲的时粤语,我们一句话也听不懂,幸好我们去时带了个翻译,那个领导讲一句,翻译就翻译一句,就象到了外国。翻译的普通话讲的很好,他把每一句粤语都翻译成了标准的普通话,黄花洞的领导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如何通过学习**著作,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xìng,如何改变了家乡的面貌,我们都受到很大教育。

我们自己找专车或坐公共汽车参观浏览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孙中山在广州的总统府、**在广州举办的农**动讲习所、黄埔军校、珠江大桥、广州世交会大楼、白云山公园、珍珠广场、三元里抗英纪念馆等。

在广州我们不仅深深受到了革命传统和革命理想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而且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见到许多前所未见的事物。

在白云山顶,我们观看了万家灯火、美丽的广州夜景。在白云山机场,我们第一次看到了飞机的降落和起飞;在世交会大楼上,我们见到了家乡出产的各种农产品和野生植物。这些使我们知道了我们祖国到处有宝贝,出口的东西并不是什么珍禽异兽、奇珍异宝。我们经常见到的一些野生植物如生地、黄花、老鸦筋等到外国也是宝贝。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在这里得到了验证。

焦裕禄的女儿焦守凤也到了广州。那一天她在广州东郊广场作报告。东郊广场离省委党校不远,我们吃了早饭,便问着路到那里去。当地老百姓说的话我们一句也听不懂,问路只有问学生才能问清。广州学生的普通话说得极标准,可见广州学校对普通话教学的重视。在全国推广普通话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啊!若全国语言不统一,这将给全国各地的各种交流活动造成多大的困难啊!

在东郊广场,我们见到了一张小字报,上面拉出了“****陶铸同志”的口号。这和我们在清华园看到“******、邓小平”的口号一样感到吃惊。我们在běi jīng时,陶铸还出来接见外宾和红卫兵,都说他是**司令部的人,现在怎么又成了**的一伙呢?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真是令人莫测啊!魏远,你看了信后,莫对外人说,看两报一刊咋表态。

广州的街面上,大米才一毛多一斤。香蕉、菠萝、椰子等热带水果都很便宜。我们很爱吃香蕉,每天都要买些吃。回来时,我和杨英一人买了一大兜,结果一路上晃着吃着,不到武汉就吃光了,带不回来。

南方人和北方人有很大区别,在街上一眼便能看出来。个子南矮北高;身子南瘦北胖;脸型南扁北长;动作南快北慢,有几个到广州串联的外地学生还不想返校。他们发出倡议,想组织一支沿红军长征路线进行步行串联的队伍。这个倡议也触动了我们的心思。我们便去报名。谁知一问,每人要交30元钱,还要自带被褥。这些条件,我们都不具备,便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北方的文化大革命已如火如荼,成燎原之势。广州的文化大革命才刚刚开始。“梁园虽好,终非久留之地。”我们开始思念故土,登上了北归的列车。

我们虽然没有完成旅游全国的庞大计划,但我们已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和美丽。我觉得革命大串联是**将整个国家作为一个大课堂,使青少年在这个大课堂里受到了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这种教育比老师在课堂上的说教,比课堂上的描述、论述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效果要好上千万倍。我们的祖国这么伟大、壮丽,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能不发自内心的感到自豪,能不用热血和生命捍卫她、建设她,使她更加强大、更加繁荣富强吗?

屈龙一口气写完了这封长信,心里仍激动不已。他希望这封信能使自己的好友和自己一样享受大串联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