摁亮桌上的台灯,从书架中找出夹得厚厚一迭的残纸碎片,翻出多年陆续写就的《散曲拾壹首》:长问世间,情为何物?当是情窦初开,难悟真谛。 待岁月流逝,方知此物可遇而不可求。也许有缘无份,也许有份无缘,情感所至,断续得之。
之一:意难平
同饮双江水,共食四秋粮,春寒三载是同窗,怎地一个好心的人儿,却偏偏碰上这一笔感情账。拖呀欠呀无法偿,越发使人惆怅。只怨命多乖,先天作事不周详。收回青春的宿愿,让情谊永葆,搏的个地久天长。
之二:葬流年
风华亦正茂,腹内有文章,惟恐辜负了好韶光,荒费学业,一任风流自放。几年坎坷人生,方知酸甜苦辣,不称心,不如意,人老珠黄,拖儿带女累赘大。好一似瑕玉遭泥染,庸庸碌碌把流年葬。
之三:无心令
豫园留身影,翩翩舞乐中。前人相识在天涯,舷边几度经寒风。撞开年青的心扉,怎不使人激动?谁知终觉流水止不住,杨花漫天空。惟恐节外生枝,日后难得把神送。倒不如日食三餐攻诗文,待闲时操琴抚弦,拨几曲梅花弄。
之四:终生憾
皎皎冰雪肌,泛泛苹果红。汉皋识得真玉颜,最忆此相逢。东湖长堤共一舟,脉脉秋水溶。信步大桥龟蛇静,婆娑起舞谁与共?千里迢迢书信传,壮志雄谈气态宏。暑往寒来密无间,情怀亦更浓。叹只叹轻许此生慕虚荣,将宿望徒寄一片茫茫中。倒头来落的个贰心不已实难统。空付了一泊秋水,枉凝了几度**。终身憾呀终身憾,万般无奈,只得将愁肠断,忏怀只埋心中头。看来日方长,道路远,总有时,再相逢。
之调
睨眼望风尘,岂可违心愿,人世间悲欢离合古难全,谁能把来世猜?罢罢罢,还是隔着个窗儿,望的个欢快。犹如那水中月,镜中花,终究不实在。既把韶华打灭,三春看破,又无缘何须嗟叹。
情感的抒发,伴随在晋原的三十多年,走遍灌满汾水的黄土地。满脑印象都是贫瘠的山梁、干涸的溪流、孤独的小树、穿着油光发亮的老棉袄、啃着混合野菜的苞米窝头、着不合身烂花衫见人羞涩的小女孩。回想忻州的日子,在多篇日记里:
当我记录往日生活及心路历程的诗集之时,心中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六九年一月只身离陵时。的确难有一般人感觉到的,那种新生活即将开始的喜悦和激情。有的只是凄凉和孤独,全部家当一个铺盖卷和两只装着不多书的纸箱。七六年冬天,婚后蜗居在不足十五平方的房中。全部家当只有花55元定做的两只木箱,一个花42元从北京买来的厨柜。两张合二为一的床,一张办公桌以及凳子都是公家的。冬日的夜朔风阵阵,从门缝和窗缝挤进屋里。封住的火炉散发微热给人以一丝温暖,那呛人的煤烟至今难忘。一年后携妇将雏,仍居在那间小屋中。与门缝窗缝挤进的朔风,呛人的煤烟时时为伴。在这样的环境中,用多少个夜晚整理出杂记《拾年间》。“四人邦”已跨台一年,人民胜利了,对未来的生活也似乎看到了一缕暑光。彼时彼刻,觉得那过去的十年,应值得好好地回顾。它不是豪言壮语,更谈不上流芳佳作。是过去那段特殊年代,环境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心灵真情的流露,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矫揉造作。
在杂记的序二中谈到:梦是虚无飘渺、令人神往的,但没有人去嘲笑它。谜是离奇古怪、难测费解的,但却有人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探求谜底。用梦示意过去,用谜展示未来,难怪古人以“南柯一梦”来谓人生,也以“人生如梦”来喻人生。那么未来生活的谜底是怎样的?仍然是一个难解的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几十年后的今天,当人生已向谜底靠近的时候。回首过去的日子,“人生如梦”的感觉似乎更为强烈。《拾年间》中所记述的一切,留在脑海中的印象居然那样栩栩如生,宛如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