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军中谁人不识君!
作者:熔海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958

一名华夏陆军少将,在寻常人眼里,肯定是难得一见的大人物。

但以杨卫平的身份,上将、中将都不知道见过多少,就连那几位华夏军方硕果仅存的老帅、大将,关系也相交非浅。

像贺兴国这种新晋少将,杨卫平当然不会上赶着去结交。再说了,他本身现在还挂着少将衔,与眼前这位少将对等交谈,再自然不过。

只不过,他的年龄,穿着打扮,落在贺兴国那名警卫员眼里,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位刚从海外归来的投资商而已,与首长相比,双方之间的身份差距远不止十万八千里。

按说作为一名将军的警卫员,言谈举止都应该中规中矩。首长没发话,警卫员只能保持应有的警惕性,而不是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地随便表达他的观点。

然而,作为跟随贺国兴多年的心腹亲信,张志强在贺国兴晋升少将,并调任京城军区副司令员后,他的心态不知不觉产生了某些变化,因为这段时间前来巴结贺司令的军政方面的干部太多了。

京城军区,号称“御林军”驻地,在华夏八大军区中,有着特殊地位。能在京城军区但任要职的军官,无不都是“天子近臣”。

今天,首长难得有兴致出来微服私访,来圆明园遗址看到有普通游客在场,身为首长的警卫员,张志强觉得自己没动力清场赶人已经算好的了,哪曾想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竟然连最起码的礼貌和尊重都没有。

对自己这名警卫员的心思,贺兴国多少也知道一点。只是,贺兴国的眼力肯定要比身为警卫员的张志强高出太多太多。他从眼前这位年轻人淡定从容的气度中,看出一种久居上位者应有的气势。而且这种气势是那般的自然。他甚至还从这位年轻人的身上,感觉到了一种明显的苍桑感。

张志强出言不逊,无形中也惹恼了孟守正和郭尚毅。

见贺兴国朝杨卫平走过来,站在外围的孟守正跟郭尚毅使了个眼色,不动声色脚底无声地迅速接近,四人分成两组,表情和举动带有明显的生人勿近的挡驾意思。

孟守正他们这一动。顿时让张志强的脸色也为之一变。

张志强毫不犹豫地抢前几步。挡在了贺兴国身前,眼神变得极为凌利,沉声喝道:“你们想干什么?你们是什么人?!”

此时贺兴国距离杨卫平所在位置已经不足一点也不陌生,双手紧握着杨卫平伸出的右掌,连摇了几下,脸色和语气很是激动地问道。

当今华夏军方稍微有点身份的军官,几乎没有哪个不知道国防科工委主任杨卫平是什么人。

抛开武器装备不说,光全军完成换装的八一式军装和军衔,就让所有军官都在暗自记着杨主任的好。

军衔,对于军人而言,那是一种人人渴望的荣誉。

可以说,如果没有杨主任,现在的华夏人民解放军,还不知道何年何月才会恢复军衔制度。

杨主任设计研制出来的八一式军鞋和防臭袜,更是让全军官兵扔掉了脚气病泛滥的老式解放鞋。

杨主任开发出的野战后勤保障系统,野战炊事车、野战洗浴车、野战洗衣车等先进且贴心的装备,让全军官兵体会到了什么才叫现代化军队。

如今的华夏军队,或少有士兵不知道军委主席是哪位,但没有谁不知道国防科工委杨卫平主任对全军作出的伟大贡献。

也正因为杨卫平在军方的深远影响力,才使得贺兴国在听得杨卫平这个名字后,发自内心地用上了“您”这个称谓。

站在一旁的张志强在听得贺兴国这么一问后,他也不由有点傻眼了。

“什么主任不主任的,我已经从国防科工委退出来了。”杨卫平淡然笑道:“贺司令,如果不嫌我交浅言深的话,你管我称杨老弟就是。”

“杨主任,不管国防科工委如何改组,在华夏人民解放军全军五百万将士眼里,你永远都是杨主任!”贺兴国掷地有声地肃然说道。

“杨主任好!”张志强满脸惭愧,朝杨卫平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诚惶诚恐地颤声说道:“对不起,杨主任,是在下瞎了眼,请您原谅……”

“呵呵,我接受你的道歉。”杨卫平抬手还了个军礼,微笑着说道:“不过以后说话做事要多注意点,不要用有色眼光去看人。军人,不论在何时何地,面对人民群众,都应该体现出人民子弟兵应有的胸怀和操守!”

“是!杨主任,属下一定谨记您的教诲!”张志强激动地再次敬礼。

“我说,杨老弟,你在国防科工委干得好好的,怎么突然想着主动辞职不干了?”贺兴国很是费解地望着杨卫平问道:“没有你杨主任的领导,我军的现代化新军事变革,岂不是会受到影响?”

“可能军委有军委的安排和考虑。”杨卫平模棱两可地微笑着答道:“部队的新军事改革,有中.央军委的领导,没了我杨卫平,照样可以进行。”

“没有影响才怪了!”贺兴国正色说道:“我听周司令提过,搞新军事变革,你杨主任才是真正的行家理手。我军的现代化高科技装备,全都是你一手主导研制开发出来的。这要是换个外行来负责,原计划五年可以完成的改革,只怕拖上十年也不见得有成效。”

贺兴国提到的周司令,杨卫平当然知道是周援朝的父亲周长征。

“贺司令,我周伯伯这话我可不敢当。”杨卫平苦笑着说道:“新成立的总装备部,肯定能把我军的现代化新装备研制工作抓起来。有聂帅盯着这块,你们就尽管将心放肚里好了。”

“但愿吧!”贺兴国喟然长叹着点头说道:“老弟,我听说军委计划裁军一百万,不知是真是假?”

“精兵简政,势在必行!”杨卫平断然答道:“我军现有体制太过于雍肿,十年动乱对军队造成的影响,在安南战争中已经体现无遗。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我军跟西方军事强国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百万大裁军啊!不知道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了。”贺兴国感慨地说道:“如果裁下来的官兵不能安排好,只怕是会出乱子的。”

想起历史中我军百万大裁军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弊端,杨卫平也不由有点心头沉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