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啊,咱们可说好了,俺回来前,您肯定不会挥师西进,攻打兖州吧?”笑闹了一阵,太史慈又凑到了王羽面前,涎着脸问道。
“嗯。”王羽没好气的哼了一声。
“那就好。”太史慈很满足的笑一笑,又道:“要打的话,一定要把吕布留给俺,主公您对付那个吕家妹子就行了,抓回来做……”他想了想,哪壶不开提哪壶的问道:“诶,主公您的第几位夫人来着?”
“子义,你到底想说啥?”王羽的语气里带了点杀气。
貂婵那个小醋坛子虽然在家陪蔡琰,不能跟来,但那小妮子的耳目多得是,这句话迟早会传到她耳朵里,到时候又是一场家庭风波了。虽然每次风波都以旖旎风光而告终,但太史慈这种风气却不能助长,这叫什么来着?嗯,对了,其心可诛!
“其实就是……”太史慈的语气虽然有些迟疑,但眼神中的期盼之色却是一览无遗,王羽心念一转,顿时就猜到他的想法了。
故意卖个关子,王羽话锋一转道:“子义,咱们最后确认一次,这次东渡的目的是什么?”
“开疆拓土啊。”太史慈不假思索的答道。
外界只知道,王羽要去传说中的蓬莱仙岛找金矿,但实际上,那个目标是很遥远的目标。此番东渡,真正的目标是辽东四郡和三韩部落!
辽东四郡就是汉武帝征服卫满朝鲜之后,在朝鲜半岛的北部和中部设立的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统称汉四郡。这是华夏文明将半岛纳入治下的重要标志。
王羽知道一口吃不成胖子的道理。当然不会指望着随便造点船,就一路航行到倭岛去。光是冒险探路。那样做倒是行得通,可问题是。金矿开采也需要人手,人从哪里来呢?
尽管他有先知的本事,可这年月倭岛上是个什么状况,恐怕连历史专家都不知道,谁让岛国居民开化得晚,落后且愚昧呢?
王羽虽然喜欢冒险,但他的作风却是步步为营,他认为要去倭岛,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倭岛也许人口很少,但三韩部落的人却不少。
根据公孙度的说法,三韩部落中最大的马韩有未免也太不值钱了吧?由此可见,吹牛这种习惯,也是会遗传的。
不管怎么说,三韩的人口越多,对青州的海外开拓计划就越有利,在哪个时代都一样,有人才有一切。
就在外界对王羽的计划嗤之以鼻的时候,只有骠骑将军府的人才知道,自家主公制订的是一个多么雄心勃勃的计划。
“主公,您就放心吧。去过辽东的都知道,公孙太守仅仅用了千余杂兵,就守住了偌大的乐浪郡,令得三韩不敢稍有逾越,某麾下这二百精锐,足以横扫三韩了……当然了,某会按照主公您说的,稳扎稳打,先在子义湾……”
太史慈嘿嘿一笑:“某喜欢这个名字。先在占领那个海湾,修筑港口和工事,然后固守待援,分两艘船南下,沿着舆图上的路线继续向南,探索海路,其他船只返航,持续增兵,等兵力补充到。勾起了一个让他心里一直很痒痒的问题:“对了,主公,那舆图您到底是从哪儿弄到的啊?连蓬莱仙岛……好吧,是倭岛那种地方都画出来了!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太史慈最让将军府群臣喜欢的,就是他总是能问出大家心里想着,却不敢问的问题。在这一点上,除了诸葛亮之外,青州再无人能与他比肩。
将军府内部之所以对东渡计划更有信心,不完全是因为王羽的威望所致。关键是王羽拿出了很有说服力的证据——地图!
不是青州、冀州的舆图,而是整个渤海,乃至东海的地图!
地图上勾勒的不是山川河流,而是漫长的海岸线,上面甚至标注有参考距离这种堪称逆天的数据——以这次东渡为例,起点在东山角,计划是一路向正东方向航行,预计的终点将是近四百里外的一处无名海湾,以东渡主将太史慈的名字命名之。
除此之外。图上还表明了整个三韩半岛的走向,在半岛南端有座大岛,在大岛东面是一座宽约百里左右的海峡。
按照计划,探险船队唯一的两次远航。就是从成山角到子义湾,以及横越海峡的两次航行,其他的路程。都将是沿着海岸线行动。
风险被压缩到了极点。
虽然王羽一再说明,这个图只能用来参考。距离更是当不得真,可就算他不是在谦虚。这舆图也足够骇人听闻了。
没有个十年二十年的勘探,谁能凭空画出这种东西来?反过来说,谁能花费十年二十年的苦功,去勘探这种东西呢?有这功夫,画一幅大汉州郡的详图献给天子岂不是好?
总之,这是件很有说服力,也很匪夷所思的物事,不知勾得多少人辗转难眠。只可惜王羽一直不肯明说,也没人敢问,今天终于有人问出来了,大伙儿都竖起了耳朵,伸长了脖子,想要一偿所愿。
“大家都很好奇是吧?”王羽环视一圈,入目的尽是闪闪发亮的目光,连贾诩这只老狐狸,田丰这个老古董,都不由自主的在点头。
“那就说说好了……”
这秘密说白了不值一提,王羽好歹是个特种兵,怎么可能连自家领海的地图都画不出来?这地图当然不是很准,一方面王羽不是地质专家,也没有后世的精密绘图工具,另一方面,这时代的地理状况和后世也不太一样,后世的海岸线延伸得要更远些。
所以王羽说舆图只能拿来参考,绝对不是谦虚。
这个理由当然不能说,面对众人期待的目光,王羽信口胡诌:“本将小时候,曾遇见过一位道士,他教了我许多东西,其中就包括这幅舆图还有名录……那道士是谁?那我怎么知道?他又没说……总之,这就是事情的真相,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众皆无语。
“……”面面相觑。
“原来是这样,主公,您果然是天命之人,有神仙点化啊!”只有太史慈恍然大悟。
“是吧?你明白就最好了……”王羽很欣慰的拍拍心腹爱将的肩膀,知心人呐。
“那主公,您答应俺的那件事?”太史慈又问。
“你且整队登舟!”王羽大手一挥:“来人,奏乐,本将要赋诗一首,以壮子义行色!”
“喏!”
“当……”烈烈风中,编钟的乐声倍显悠长;
“咚,咚……”伴着惊涛巨浪的节奏,战鼓声声响起;
“呜,呜,呜……”号角长鸣,将慷慨出行的气氛推到了巅峰。
王羽横槊登顶,气纳丹田,一首千古名章呼之欲出!
“东临成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观沧海,本就是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凯旋而归时,登碣石山有感而发。抒发了他豪迈进取之意,与此刻此景的气氛,正是再契合也不过了。
王羽慷慨而歌,不几句,众人便为其中豪壮之气感染,齐声相和。
钟声增其色;
鼓声壮其音;
号声将其刻印在青史之上!
王羽一遍念罢,乐声不绝反高,高亢而起,直入云端!高声相和的不再限于文武官员,护卫的军士,送行的亲友,甚至连已经登舟的三百五十名壮士,这一刻,同声慨然而歌!
乐声荡气回肠!
歌声穿云裂石!
帆,如彤云般冉冉升起,迎风展开,鼓荡着北风烈烈!
船,如利箭般傲然前行,劈波斩浪,高歌着一往无前!
长歌声中,船队渐行渐远,向着海天深处,茫茫不可测的远方,踏出了大汉开拓进取,称雄于世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