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江州
作者:曾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623

<CENTER>

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看章节请到x)是非成败转头空,在,几度夕阳红。白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阵苍凉慷慨的歌声飘荡在江州城外的江面上,来往不息的船只经过旁边,船上的人都侧耳倾听,然后带着一丝感伤悄然离开。

“护军,”待到歌声落毕,冯国胜走上前去,拱手轻声问道,“江州已经整顿完毕,军民正在恭候你入城。”

“国胜,你知道江州的历史吗?”刘浩然站在船头,望着川流不息的大江,突然问道。

“回护军,属下略知一二。”冯国胜迟疑一下便答道,“江州最早名九江,夏、商时期,九江属荆、扬二州之域,春秋时九江属吴之东境,楚之西境,因而有‘吴头楚尾’之称。后又名柴桑,三国周郎就曾经在此屯兵,训练水军,以此为据点对抗曹魏;晋室南渡,陶侃、温峤、亮在此起兵勤王平乱解建康之围;到前朝绍兴年间岳爷爷曾率部五次戍守江州。”冯国胜自小与兄长喜读史书兵法,所以也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三国周郎,”刘浩然不由笑了笑,“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国胜,你知道在这句话下面埋藏着多少冤魂和骸骨吗?”

刘浩然回头看了看,现冯国胜束手站在旁边,神情肃穆,正在入神地回味着自己的话,看来和他的兄长不一样,少了几分儒雅,多了几分英气。

“护军,我明白你的意思,兴,百姓苦,亡,还是百姓苦。”冯国胜斟酌一下自己的字词答道。

“是啊,百姓苦。我们读史书,只看到英雄人物斑耀青史,却看不到青史那轻轻一句话下面掩藏的血泪。国胜,还记得我们相识时的豪言壮语吗?”

冯国胜不由眼睛一亮,朗声答道:“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是啊。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刘浩然不由跟着轻声重复念了一遍。“当年在虎头山起事地时候。(看章节请到xs)我曾经幻想着有一日振臂一呼。天下豪杰能应如云。大家能放下纷争前嫌。以驱逐鞑虏为已任。相约北伐。可惜啊!”

说到这里。刘浩然走了几步坐到了船头地船舷上。然后怕了怕旁边地空位。冯国胜没有犹豫。紧跟几步也坐了下来。

“虎头山起事到现在已经有十余年了。北伐还是只能挂在嘴边。国胜。你甘心吗?”

冯国胜笑了笑。随即脸色变得凝重起来。缓缓地摇了摇头。

“是地。我们都不甘心。可是我们必须这么做。不打败陈友谅。统一江南。我们根本无法北伐。国胜。你知道我读三国时最痛惜地是什么?”

“回护军。属下斗胆猜测。应该是刘汉未能匡复。”冯国胜迟地答道。

“刘汉匡复?刘备能代表汉室吗?”刘浩然轻笑道,随即幽然地叹息道:“我痛惜的是三国争鼎,却把中原的元气打没了,所以才有晋室的五胡乱华。每每想到这些,我就感到心痛万分。还有前宋,国盛民富,本应当继承汉唐雄风,重振我中华,可惜赵氏为一己之利,重文轻武,只求曲全,结果便有靖康之耻。”

“在历史英雄的眼里,重要的是问鼎天下,中原,驱逐外敌倒是成了次要地。或许他们还抱着天朝上国的想法,看不起北方蛮夷鞑虏,结果才有今日之祸事。汉唐之时,我们地文明和技术远胜漠北远域,所以才能将其压制甚至驱逐,可自五胡乱华之后,北方蛮夷鞑虏接受了我们的文明和技术,变得更加强大了,加上先后出了阿保机、阿骨打、铁木真等一干天纵之才,所以才能屡屡入侵中原得手。”

“国胜,你读过史书兵法,应该明白中原与漠北在军事上天生的优劣区别。”

“回护军,漠北苦寒之地,而那里的百姓从小骑马以牧羊狩猎为生,所以单论勇武、骑术和作战,的确胜过中原百姓,就像野狼和家犬地区别。”

“你这个比喻虽然难听,但是说得比较中肯。”刘浩然笑着答道。在冷兵器时代,北方游牧民族从单兵素质来说的确远胜于中原以耕种为生地百姓,但是在汉唐时期,中原凭借着先进的战术和优良的兵器隐隐压住了北方一头。但是随着不断地交战和融合,北方游牧民族学习了先进的战术和打制优良兵器,甚至学会了如何去统治占领地百姓。于是这一局势被慢慢反转过来。

“国胜,你知道文明的真正含义吗?”

“不知道。”

“文明除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地文化,还要有不断创新的科技。[www.zhuishu.net。章节更多,支持&&!)

书友1群52836352;2群69379995 ; 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