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礼部尚书胡惟庸
作者:曾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144

第二百二十一章礼部尚书胡惟庸

历七年二月初!皇宫外殿刘浩然头戴折角向和的齿出陌身穿黄色的盘领窄袖袍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条腰间系着一条主体为玉。以用金、琥珀、透犀装饰的束带。脚蹬羊皮精制的靴子正神定气闲的坐在正中。前面则有四位画师站在前面拿着各自的工具在细心作画。

整个大殿一片寂静只有画笔在纸上的沙沙声音还有在场几个人玄意压低的呼吸声。

礼部尚书胡惟庸站在殿中的一个角落里他低着头悄悄地看着不远处的皇帝陛下。又看了看四位画师的作品。脸上一直保持着一种恭柬的神情。但是在他的心里却洋溢着一种得意一种押中宝获得大奖的得意。

胡惟庸是个很聪明也很有才干的人正因为如此李善长才决心将其作为淮西派后起之秀加以重点照顾要不是胡惟庸本身没有两把刷子依照李善长的性格就是送再多的礼也不敢在刘浩然面前加以重点

荐。

胡惟庸热衷仕途渴望做出一番事业进而获得成功从而荣登人臣之极。在胡惟庸的心里他知道在大明做官。除了有真本事之外还必须要时刻注意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揣摩上意。

在大明。最大的的老大自然是刘浩然在胡惟庸看来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这位皇帝陛下。以前胡惟庸还官位低微的时候他只能收起自己的雄心壮志。老老实实做事完成上司交给的每一项任务并且竭力巴结李善长为其分忧解难毕竟在那个时候胡惟庸还没有机会上达天听。他最大的老大则是这位相国。

当胡惟庸逐渐升来最后成为一员封疆大吏之后。他知道该走向皇帝陛下展示自己的才华了而巴结李善长则成了一项辅助工作其作用就是帮助自己能够在皇帝陛下心里多留下一些映像。

在贵州布政使任上胡惟庸仔细研究过刘浩然颂的关于各项治理民政的律法和指导性“诏书。”再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他琢磨出关键性的东西来。

胡惟庸认为刘浩然关于“迁出山民集中居住建设城镇”是最适合贵州这种地缘偏僻、山高林深、族众混居的地方。

贵州大部分是1“少数民族也一直由土司们统治在很多地方土司的权威就是天就是法律地方官府包括都察御史官署、按察司都无法挥什么作用。

于是胡惟庸就与贵州都指挥司和驻军联手先是大力推行“改土为流。”削弱土司们的权力。接着借着云南残元兵马犯境心有不满的土司趁机闹事。胡惟庸借明军之手杀了不少人然后他跑出来当好人。劝道不少部族“出山”迁居到小盆地的坝子居住然后又在原本驿道的基础上扩建直道将这些新设的居住点连结起来。

但是依然有不少土司出来冒头反抗大明的“新政。”胡惟庸毫不犹豫地支持当地驻军进行武力围剿。在另一方面。胡惟庸则加强对归附的“少数民族。控制他强化“基层政权。小建设推行类似于保甲制度的”村落联保。制度不仅便于开设官学、组织民兵等对山民的管理。还可以利用互助联的形式帮助山民提高劳动效率迅展生产。

五六年下来贵州省境内的土司作乱几乎看不到了百姓们也开始安居乐业。两个南北东西汇穿的直道也终于完成。一百二十六个大大小、小的城镇也建立起来贵州省在明历五年的户籍统计中一下子比明历二年的人数多了一倍。

这些都走了不得的成绩而胡惟庸也付出了极大的心血贵州各府他都跑了两遍。甚至有几次遇上作乱土司的兵马差点壮志未酬就就交待了。

真因为这些李善长才会那么理直气壮的向刘浩然推荐胡惟庸因为相比贵州省来说。广西、湖南、广东的改土归流远远落在后面了。

胡惟庸理所当然地得到了提拔而且被提拔的力度也在李善长等人的预料之中。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刘浩然居然将胡惟庸提拔到礼部尚书这个位置上。

在李善长等人看来大明的礼都有点鸡肋除了监管新闻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实权而那个职权又由一位可以上达天听的侍郎来管理礼部尚书还真没有什么实事可管的。

胡惟庸当初也觉得有点气馁但是细细研究过皇帝陛下对礼部工作的“指示。和配置之后却觉得这是一个大好的机会如果能够秉承“圣意。大有作为的话说不定真的能青云直上了。

别的不说。内阁这么多尚书为什么皇帝陛下在大肆减少直学士名额的情况下。还让礼部尚书挂上这个非常珍贵的衔?如果说给自己这个礼部尚书挂“直学士”衔是照顾淮西派诉求以及奖励自己的功劳那么为什么皇帝陛下要钦定各地地方官府礼事部门主官一定要挂“衔。?这一挂就等于比同一级职能部门高上一级了。

为什么皇帝陛下会如此重视礼事部门?胡惟庸揣测了很久慢慢琢磨出味道来。他猜测可能是北伐和对北元战事已经大致结束皇帝陛下将注意力放在国内矛盾中来。而国内目前最大的矛盾则是主流思想之争也就是用那一套理论

刘浩然在持掌江南就展了一整套重商重工的理论和制度并且利用手里的兵权以及各种手段迫使儒家理学暂时屈服。但是随着对外矛盾的结束被战争压制的诸多矛盾将会逐渐激此前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理学不会甘心自己的地个逐渐被削弱正在蓬勃展的新学派和势力随着其财富和实力的增强将会谋求更多的话语权甚至要求国家以有利于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取代理学而成为主流。

胡惟庸推敲了一下这种斗争将会更加激烈。新学派以淮西派和新兴的太平派为主。他们联合了一大批江淅原本不得势的商人、中小地主还有少部分见识卓远的世家和大地主;而旧学派则以理学为主联合了遍布江南各地坚持着土地为主的世家大地主。

他们的斗争不仅限于主流思想上还表现在经济利益上。新派利用刘浩然重工重商的政策获取了巨大的财富而旧学派因为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不仅财富没有迅增长手里的大量土地财富也在迅“贬值。”在经济实力上他们已经逐渐失去了优势地位。但是旧学派有自己的优势。尤其在“农村地区”过于一地的乡伸地主就代表该地的“民意。”官府必须依靠他们才能去治理地域广袤、人口众多的农村。而这些乡仲地主却和旧学派的文人名士是息息相关的加上受到新派的“逼迫”。互相结为一体则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胡惟庸看到。皇帝陛下一上台就大力推行“国民教育。”大办官学甚至大开“扫盲班。”这种十几年普及教育的成果一是让文化不在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百姓不再是旧学文人名士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愚民;二是利用设定官学科目和学校学习的知识等手段使得新学派此前非常薄弱的思想基础一下子得到了空前的增强。难怪皇帝陛下一直把学部抓在手里又连续改革科举制度将其分为学考和政考。

不过胡惟庸也知道这些是不够的上千万百姓遵从了上千数百年的习惯是没有办法在十几年内完全改变的。国民教育建设了十几年依然只能普及到各省的城镇和不到一牛的农村旧派势力在各地的实力依然强劲乡伸文人依然是大明基层政权的”柱石”。

胡惟庸已经猜出皇帝陛下把自己放到礼部尚书这个位置上来就是想让自己争取“民意。”尤其是将让广大乡村百姓的民意从旧学派手里抢出来。

领悟到这一意思后胡惟庸当即在内阁提出一项建议那就是在大明各地加强“忠君爱国。的教育。

这一建议的主体思想就是要让行有的大明老百姓都意识到自己是伟大的大明王朝的一分子他们正在伟大的皇帝陛下领导下开创新的历史。

胡惟庸这一建议一提出来得到了内阁的支持旧学派势力虽然看到了这其中的猫腻但是却不敢反对还要大力支持和响应难道你旧学派敢说让大明百姓不要去“忠君爱国”?敢说现在的大明不伟大?敢说皇帝陛下不是英明之君?

胡惟庸的“忠君爱国。建议第一项就是要求大明中枢、地方官府、司法机构等官署悬挂皇帝陛下的画像。

旧学派对这一点颇有微词他们提出以前只有“死人。才会有画像受人瞻仰现在皇帝陛下正值春秋壮年你胡惟庸是不是在诅咒皇帝陛下?

但是横下心来的胡惟庸却反驳道国旗代表着大明。那么作为大明的君主难道就不能受百姓军民景仰吗?就凭皇帝陛下的功绩不仅现在哪怕将来数百上千年皇帝陛下的画像也应当悬挂在大明每一个。地方而且要世世代代挂下去。

这时副都承旨同签枢密院事兼军政司录事总长刘存孝代表军方出来力挺胡惟庸并且建议不仅各地方行政机构要悬挂皇帝陛下的画像军队的每一处也要悬挂皇帝的画微

最后刘浩然出来说话了他不介意生前就被人家把画像挂出来但是提出悬挂的地方应该加以限制只在各军政单位的会议室悬挂。如内阁就在召开学士会议、内阁会议、御前会议的大会堂悬挂各地则在召开各参议会议、协赞会议、协理会议的会议室悬挂军事单位则类似。其余悬挂地方则不作强行要求完全由各单位和个人决定。

刘浩然拍板了之后胡惟庸立即开始执行起来他先经过一番精心挑选选出了四位精于人物绘画的画师他们中间有一位犹太人一位阿拉伯人都有一手可以将人画得惟妙惟肖形神皆似的本领然后便开始了今天的绘画。

此前刘浩然已经身穿大明海陆军大元帅服让四位画师画了一幅画结果犹太人画师的画被选中此后将作为军方悬挂的标准。今天的画像则将作为行政单位和民间使用的。原本内阁请刘浩然穿衷服画像但是刘浩然觉得那样过于严肃玄板了便决定穿一身常服来画这幅画。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创作四位画师终于完成了任务。胡惟庸连忙走上去恭请刘浩然钦定画像。

刘浩然看了一会很快便确定由一位苏南画师创作的画像看来“老外。没有把握好中国“帝王的精大人依然将刘浩然画得威严雄武充满削历:是过于“神圣”了。阿拉伯人却依然将刘浩然画得太“人性化”倒是这位苏南画师不仅将刘浩然的帝王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还在充分表现出自信的同时让刘浩然变得非常慈祥一种平易近人的可亲一种对大明百姓疾苦的关切从其的眉眼中流露无遗。这正是刘浩然所需。

选定画像后。画师下去领取报酬去接下来的工作将是大明南京印刷厂的事情几位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傅将根据这两幅画像雕刻“母版”开始印刷大量画像。

“惟庸此事已毕你接下来想如何继续?”刘浩然喝了口水随意地问道。

“回禀陛下。我已经向内阁建议加强对大明官员和司政的忠君爱国教育翰林院和各省崇文馆均开设相应课程。而内政学堂、各军校也将陆续开设相应的课程。”

崇文馆和翰林院是大明官员的摇篮内政学堂和军校则是“警官”和军官的摇篮胡惟庸从这里下手可谓是从根源抓起。

“嗯只是这课程要好好斟酌要实事求是要以理晓喻空话、谎话就不要说了。这些话一旦破了反而有负作用。”

“臣遵旨。启禀陛下臣还要想组织人手编撰《圣言宝录》让大明文武军民好好学习领会。”

这不成了“语录了吗?刘浩然深深地看了一眼胡惟庸摆摆手道:“这个倒不必了。而且我说的话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要是天下都按照我的话去做还要你们和读书人干什么?真理不是遵行出来的而是探索出来的。”

“臣明白了。”胡惟庸丝毫不以自己的建议被反驳而沮丧而是神情自如地继续禀报道:“启禀陛下根据臣此前建议的大纲接下来则是加强对百姓们的教育。”

“臣以为。当从百姓们的喜闻乐见中入手了除了报刊书籍要加强宣化之外臣还想整合各地的戏剧组成剧团再组织相关人士编写百姓们喜欢看的戏文。臣准备以礼部的名义向各地剧团征集剧目并举行一场会赛。选出优胜者再去各地演出小不仅城镇乡村也应该去。”

刘浩然点点头:“这个建议不错摒弃旧陋习俗。接受新风良习靠强制手段是不行的要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进行。记住了这戏文不要空洞无味要从百姓身边的小事入手这样才能打动百姓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

说到这里刘浩然州酌了一下说道:“例如宣传先烈忠良小不要把他们写得高大光辉浑身上下全是好处这种人有但是很少。可以写一写这些人原本也是普通人也有普通人一样的缺点这样百姓们才会觉得亲切和真实。在关键时刻这些先烈忠良可以抛头颅洒热血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高尚而是他们记住了一点国之吾国民之吾民他们只是迸出我们大明百姓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的网烈和血性。

“臣明白了。先烈忠良也是从普通人中出来的。”

刘浩然不由笑了笑这胡维庸的悟性还真不错看来自己把他放在礼部尚书的位置还真没错。

“好好去办事吧。有什么困难就接我。”

“臣一定恪尽职责将事情办好。”胡惟庸当即领命道但是他明白真遇到困难了他也要迎难而上不能动不动就去陛下那里诉苦他知道陛下的眼睛亮着呢臣下干的每一件事他都看在眼里。

“对了惟庸。越陈那边来了战报其国主已经降了。只是这此后治理是个大问题。你在贵州干得不错对治理越陈有什么建议只管说来听拜”

“回禀陛下。胡惟庸斟酌了一会才缓缓说道“臣对越陈情况不是很熟悉不敢妄呈健言。只是臣想越陈游离我天朝已久化外自治数百年其境内百姓已不知我天朝上恩多年只怕真心归附的不多与贵州等地不可同语。”

“那你的意思是斩草除根?”

“回禀陛下臣万万不敢出此建言。杀戮太重不仅越陈难以安抚其余各地恐怕会以此为惧将来我大明开土扩疆恐怕会有大阻碍。而且越陈已平我大明即将在那里设省治理那里的百姓也是我大明子民不宜以杀戮治理。臣的意思是不如将这些人迁移他地。只要离开故土又与原来族人分开就是想闹事也不成只有安心下来。”

“只是这南海之地有民千万要是尽数如此处理迁往何处?”刘浩然摇摇头说。现在大明自己人口就少不过数千万要是南海地区全打下来恐怕也要接收一两千万人口要是全部迁到中原来本土的大明百姓占不到绝对优势搞不定还会将祸乱带到这边来。

胡惟庸一听。就知道刘浩然的目光不仅仅在越陈一地还放在了南海数十国上只是这问题太大了他一时半会也想不出好办法来只好默言不语。

“唉让我再想想吧。”刘浩然想了一会也想不出好办法来只好叹了一口气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