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崇祯十六年的八月初八。
朱慈烺在东宫外邸收到皇帝召见的口谕,收拾好了东西,让姚桃带上可能需要进呈御览的各种报表,打起仪仗往紫禁城中去了。
崇祯喜欢在平台召见文武大臣商讨国事。
这本不算是什么制度,只是万历皇帝不喜欢上朝,于是在建极殿后面的云台门召见大臣。崇祯继位之后,继承了这一传统,云台却不知如何演变成了平台,录于正书。
实际上朱慈烺倒是挺喜欢御门听政这种形式,虽然冬天有点冷,但不用一群人憋屈在建筑物里,空气流通舒畅,让人头脑也清醒了许多。
在前往平台的路上,朱慈烺遇到了另一位与会文官,兵部侍郎张凤翔。他对外臣并不了解,尤其像兵部的尚书、侍郎,往往因为一场败仗就得罢官入狱,运气好点的能留一条命,运气不好的直接斩首,承担战败责任。
从崇祯元年至今,不到十七年的时间里,兵部尚书就已经换了十三人【注1】。其中做得最长久的是崇祯名号和官职,只是笼统地问“中枢”,意思便是非部事就别耽误时间了。
所以说礼法就如同一部江湖黑话词典,换个平头老百姓谁能知道本兵、中枢、枢臣、尚书……各种称呼之中暗含的雅意?
张凤翔却是一听就懂,此时却是退不得了。只能硬着头皮上前道:“殿下,今日想必是要议论秦督出关之事。”
朱慈烺没想到这位侍郎倒不是上来拍马屁的,颇有些意外,脸色却好了许多:“张侍郎可有高见?”
“岂敢!”张凤翔微微一缩,又道:“殿下恐怕还不知道,朝廷派了四看似粗鲁不文,却是闯营中少有的读书人。他是天启七年中举。崇祯十三年投入李自成帐下,劝李自成“少刑杀,赈饥民,收人心”,颇有当年朱升见太祖朱元璋的风范,很是得李自成信任。
坐在李自成右手边的中年谋士名叫宋献策。原本是个江湖卜士,因为算卦算得准,深得李自成信任,每次大战之前都要找他卜筮。此人也是颇有才智之士,常借天意说服李自成采纳自己的进言。
相比之下。坐在李自成对面的那位谋士却是新嫩面孔。此人留得三络长须,面如冠玉,身上儒衫干净整洁,浆洗得恰到好处。他是荆襄本地士人,姓顾名君恩。虽然跟随李自成时日尚短,却是被李自成视作诸葛孔明一般的人物。
今日李自成召集三大谋主共商要是,自然是得到了一个确凿的消息:秦督孙传庭誓师东向了!
“得亏额听了顾先生的话,已经陆续将大军调往河南,抵御秦兵,否则这回还真是要被孙传庭那老贼打个措手不及。”李自成望向顾君恩,感叹道。
顾君恩谦逊道:“是元帅得天庇佑。学生也不曾料到孙传庭竟然按捺不住,匆匆出兵。”
李自成自占领襄阳之后,本来志心湖广,却被张献忠抢先占领了武昌。他只得先剪除了罗汝才和革、左五营,统合了自身政令军令,这才考虑该如何发展。
当时牛金星建言直上北京,夺取大统,登极称帝。宋献策却认为先打南京,取江南税田,修养壮大之后再行北上。顾君恩认为北上过于激进,南下过于保守,为今根本在于陕西。只有先取关中三秦之地,才能消除北上南下的后顾之忧。
“当日顾先生说朝廷肯定要催孙老贼出潼关,额还有些不信,如今算是服咧!”李自成抚须大笑道:“既然他出来了,咱们就狠狠打他一顿,把他彻底打服咧,以后见了额就绕道走!”
牛金星和宋献策成了配角,不愿意开口说话。
顾君恩微微笑道:“元帅容秉,学生有一策,可以断了孙传庭那老贼的活路。”
“噢!先生快说!”李自成一脸期盼。
顾君恩轻轻抖了抖袖子,目光在牛金星和宋献策二人脸上扫过,却仍旧是抿口不语。()
ps: 注1:《明史》中说十四人,但是小汤拿着七卿年表数了三四遍,只数出十三人。其中有些还是只加了尚书衔,并非真本兵。也不知道是张廷玉还是小汤的数学老师死得早……另外,求个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