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提亲(下)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8190

刘温叟连忙说道:“陛下不可,上次你只是便装去苦井巷,已让百姓产生慌乱,若是现在去,群臣皆在,还有御驾,侍卫,必会给苦井巷百姓带来无穷的困扰。”

以现在的阵势根本就不能去。

刘温叟说得的实情,赵匡胤对一名侍卫说道:“你去苦井巷将宋九喊来,顺便让他将那几本教材书带来。”

“喏。”侍卫下去,都是乘马的,速度很快,宋九带来,此时赵匡胤不是在码头上,而是站在未来的客栈,看着这一幢古怪的建筑造型。

宋九见驾。

赵匡胤问道:“你在编写教材?”

“是,陛下。”

“为何今天不来观礼?”

“有韩将军在,臣这段时间事务多,码头,正店,游乐场,客栈,煤作坊,这中间需要种种技术研发。包括琉璃与蒸馏酒从试验室变成大型量产的研发。学子挪下的课要补上,教材,朝廷研发新车轮子,微臣偶尔还要去钢监。分心太多,微臣脑子有些转不过来,码头虽好了,事情还不少,只能先将一些能解决的迅速解决,例如教材。这样事务少了,微臣才能承受得起,所以未来观礼。”宋九说的是实话,不过主要还是为了尽快提亲,那个黄道吉日的啥,只是为拖找借口。

“去巴蜀拖累了你。”

“陛下,不敢,微臣侥幸去巴蜀做了一些实事,也值,就是这一拖。这两三个月内都不会消停。学子毕业时间也要往后拖延了。”

“你能这样想很好,教材呢?”

宋九从马背上拿来一大叠教材。因为是毛笔字,很厚。一共六本,每本都有一千多页,不过印刷后字迹要变得小一点,会压缩到三四百页。主要是学子编著的,宋九整理修改,再由朱三等润色。差不多要结束了。

赵匡胤打开看,图文并茂,他看的是启蒙版物格学,宋九为了让更多人读懂。虽让朱三燕张,但还是再三说了,别要什么四六体,最好半文半白,这样大家才能看得懂。

这次非是宋九那些大纲式的讲义,讲得十分详细,还有标点符号与图样说明,连赵匡胤也看懂了大部分。但这正是他担心的地方,隐晦地说道:“宋九。它刊印成书,易流传到国外。”

“陛下,无妨,它仅是启蒙版与一年级的教材。包括二年级的教材,皆是很浅显的学问。到三年级微臣会注意了,看情况向陛下汇报。但想真正学到物格学问。能达到微臣这种水平,最少是符,是《说文》的十倍多字根。三稿,最多的一个学子代笔从写到修改,写了近十万字。包括。

燕博士看着它感慨万千,不容易啊。

宋九一笑,多吗?后世有一个叫起点的地方。一年不码三百万字都不叫写手。一个人半年不到的劳动量就干完了四十六个人一年的劳动量。

两千一百页,就意味着要雕刻两千一百块石板,还必须是正字反雕,正符正图反雕。

为了图速度,宋九也不怕花钱,让衙内们请来三百多个工匠,几乎将京城各大书坊里大半雕工请来,仍嫌不够,又请求朝廷支援。从周边各州县到京城,调来四百多名工匠支援。还好,天气不冷不热,就着现在还空荡荡的仓库安置。在里面雕刻。这一抢,前后仅是雕版成本就达到两千多贯。钱用得多,也使速度跟上。若是七十名工匠雕刻。一人要雕刻三十块石板,天知道什么时候能刻完。

工匠们在雕刻。宋九开始将试验室部分挪窝,勉强能量产化。还不及后世的玻璃,不过能达到大食过来最好的玻璃标准。但这是成熟的技术,非是大食那边偶尔烧出来的上佳琉璃,并且它更加能大型化与工艺化,成本也更低,再稍做改进,确实能做到如宋九所说,反过来向大食倾销。

这是一个烧钱的祖宗,烧得十几个工匠都寒心了,还没有结束,继续要烧,包括硫酸与硼酸,现在能勉强量产化,成本仍然居高不下,侥幸硼酸粉在烧琉璃里占的比重不高。因此将工匠搬到今年春天就盖好的房屋里面,暂时不会搬到河洲来。不过这些工匠宋九看得不低,他们不是士农工商,而是专家。

尽管是临时盖的房屋,宋九临离开时,再三吩咐,必须要漂亮舒适。一人一套,还是三上三下,但是真正的三大间上三大间下。搬走的是工匠,是与琉璃相关的试验。一边量产化,一边继续小型化试验改进。但那两个酸的试验还保留在河洲上,究竟烧到最后,会烧多少钱下去,没人敢想像。然而这可以暂时往后挪了。

事太多,不过宋九终于能回到正常教习。

燕博士看着他在教学生,摇了摇头说:“不容易啊。”

十几天后主持雕版的管事捧来六册书,说道:“九郎,它们印好了,你看看样本?”

宋九仔细地翻阅着,诸先生与学生也围过来观看。管事问道:“九郎,可以请书坊人过来。”

这是图快,以前印书要么是朝廷主持,多是国子监、秘书监、司天监、崇文馆刻印各种官方用的书籍,各州县条件好的也会刻印一些书籍,朝廷调来四百多工匠就是出自这些机构。

要么就是各大书坊,前店卖书,后坊刻书,各个衙内帮忙用各种方法拉来的三百多工匠就是出自这些书坊。皆是为商业性质服务的。

宋九这六套书,一是教学用的,大部分还是通过各大书坊流通到民间传播,不然只能免费派发了。那样宋九有再多财产也不够乱发的。宋九点点头,说道:“先开工,刊印一千套,各分,格外占纸张!

不然宋九还想卖得便宜一点。他这种思想开了先河,实际再往后去宋朝还有一种刻本,叫家刻,刻好了免费赠送亲友或私塾学子,因为财力有限,印数少,但是做善事的,校勘精细,刻印均佳,质量往往超过了官刻。不过现在国家还没有好起来,特有钱的人不多,未见家刻。宋九半家刻算是第一遭了。

几十家书坊的管事一个个到了,看着书,又听着这个价格,觉得不可思议。一本易经仅两万余字,售价还达到一百,朱管事又急得要跳。然而便宜确实有便宜的好处,一个月不到,七千套书就销售一空。

书坊的各个管事喜出望外地离开,朱管事嘴中不停地念叼也接着离开,玉苹说道:“九郎,可以派媒婆上门提亲,你与潘家娘子约好一月期限,现在快四十天了。”

“忙得昏天黑地,我都不知道日子。”

“家中钱又不多了,”玉苹说道,宋九要用钱,玉苹不阻拦,但这个钱用得她同样心惊肉跳。高价蔬菜卖得全京城的人红眼,然而短短数月下来,为十几个琉璃工匠盖的房子,琉璃作坊,给潘惟德的契股钱,试验用的钱,以及这套书雕版用的钱,赚来的钱眨眼就下去一大半。试验还继续会烧钱,天热时要盖新教室,以及其他想不起来的用费,若是亲事讲成,那是潘家,聘礼也不能少。去年赚了很多钱,但马上钱就不够用。

宋九说道:“真不行,琉璃正式烧出来后,往正店上装吧,用它做广告,然后卖琉璃。”

“这倒是一个主意,”玉苹一颗心才松下,说道:“明天就是一个好日子,让媒婆去潘家吧。”

“行。”

第二天两个媒婆过来,这是开始,也必须要好的开始,一部分是自身的实力,一部分也要媒婆会说,特别田氏似乎略有些不情愿,两个媒婆嘴巴功夫变得尤为重要。玉苹给了两个媒婆一人一个三十多两重的金锭子,让媒婆替宋九上潘家提亲。

媒婆拿着钱,高兴地提亲去,宋九与玉苹坐在家中等消息。日头转眼间就过了晌午,天气也渐热了,外面传来早蝉的鸣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