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向北突围
弟兄们,全局胜败在此一举,我们现在只能以身报国了,冲啊!杀啊!——李翰卿
树叶儿在晚风中“簌簌”作响,空气中还飘荡着一种奇怪的气味,是血腥味、河水和植物混合在一起的气味。
平日里夜行军中,高敬会觉得树叶的沙沙声是仿佛在弹奏着一首《月光曲》,婉约而凄美,悠深而美妙。而今天他的心中是凄凉的,再美妙的声音在他的耳中都是那样的哀绝,他只顾埋头赶路。
没有月亮、没有星星,全凭指北针指示方位。山下各处村庄全是日军,人声鼎沸,附近时而还响起零星的枪声,气氛相当紧张。一路上,不断有掉队、失散的官兵加入到队伍中来,使得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这一夜,就在山间里绕着日军走过去了。
直到天亮之后,他们才在往浏阳方向去的一条小路上找到军部。所谓军部,其实没剩几人,电台丢了,连最贴身的卫士排排长都被日军生俘后劈死,王耀武几乎成了光杆司令。见到张灵甫带来三四千人马,还有一部电台,正一筹莫展的他,不由得大喜过望,当即和战区长官部和,说得容易,现在四面八方都是日军,怎么撤?只怕插翅也难飞,王耀武愁眉不展。
参谋们在地图上标出两个撤退的方向:一是向东面的浏阳转移,二是向南面的株州转移,因为西面的长沙正是日军下一步的主攻目标,而北面的捞刀河又是日军来袭方向,所以,相比之下,东面或者南面目前作为我军后方,应该是最理想、也是最安全的路线。
究竟是选择东面还是南面?王耀武举棋不定,想征询张灵甫的意见,抬头一看,看见张灵甫面对地图,嘴角正勾起一丝自信的笑意,便亲切地叫着他的字:“钟灵啊,想必已有高见罗?”
果然,胸有成竹的张灵甫,一开口就语惊四座。他说:“依我看,我们既不向东,也不向南,把突围方向选择在北面,如何?”
什么,北面?众人大惊,这不是送肉上砧板吗?一个个把头摇得像拨浪鼓。
“且容我进一步解释。”张灵甫指点着地图继续说道:“倭寇从北面一路杀来,为防止我退往浏阳、株州和救援长沙,肯定集重兵于我军东面、南面和西面,其背后兵力必定空虚,我军正好乘虚而入,北渡捞刀河,再向东绕一弧线撤到浏阳。”
“不过,这计谋好是好,但捞刀河上恐无桥可过,船只一时也难以筹集,怎么办?”面对有人提出这一问题,张灵甫不慌不忙地回答道:“三年前驻扎长沙之时,本人曾作郊游采风,听渔翁说起这捞刀河九曲十八弯,但凡中上游河面宽阔处,且不在汛期,水便不会太深,当可涉水到彼岸。”
顾虑彻底打消,气氛更为活跃。
正在兴头上的张灵甫,又进一步发挥起来:“诸位,知道捞刀河的来历吗?据说,关羽在攻打长沙之前,卫士在河边磨他的青龙偃月刀,一不小心把刀掉进水里,好几人都未找着,还是关公亲自下水捞起来的。所以,这条河后来便称为捞刀河。依兄弟之愚见,有关公在天之灵保佑,我军定能顺利突围。”
这一段活灵活现的神奇传说,又讲得众人信心倍增。千百年来,关羽的形象被兵家尊为武圣、商界奉为财神、民间供为神明,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因此,张灵甫这么“引经据典”一发挥,无疑于再给大家吃了一个定心丸。
果然,倭寇万万没有预料到支那军队竟会选择北面突围,使得七十四军入夜后开始的突围行动异常顺利,除个别团队由于失去联系、自主选择向南突围以外(当然,这部分兵力的南进,在很大程度上也牵制了敌注意力),军主力在掩埋火炮以后,当晚就轻松突破日军兵力最薄弱的北线,然后涉水渡过河底铺满鹅卵石的捞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