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是才子之乡,晏殊父子、王安石、曾巩这些宋朝人就不必说了,单是大明朝洪武十七年开科取士以来,每一科都少不了抚州籍的进士,“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吉安和抚州二府是江西科举大府,有人说仁宗洪熙年间开始施行的会试南北卷制度就是因为江西人太能考试了,北方人考不过以江西为代表的南方人,这才以南北地域划分取士名额,以此平息北方士绅的怨气,相对而言大明王朝更重视北方士绅,毕竟北京城就在那边——
所以说在抚州参加科考更难,抚州院试进学名额虽比广信府多了二十个,但参加考试的童生多达两千,这些考完尚未放榜的童生处在极度焦虑、期待和兴奋之中,寻花问柳者有之、撒酒疯者有之,甚至打架斗殴的都有,曾渔在广信府城经历过这一遭,所以一进抚州府城,赶紧在偏僻地找了一间客栈住下,这人生地不熟的尽量待在房间里少惹是非。
从院试结束到阅卷、拆号、放榜大约需要十多天时间,这期间提学官住在考棚的临时学道衙门里,提学官的一应随从也都要住在考棚里面,未放榜不得外出,本地官绅也不得进考棚拜访,当然,提学官更不能外出拜访,等于是内外隔绝了的,当然,要舞弊依然有的是办法——
曾渔不是想舞弊,他现在面临的难题是:他是留在抚州等待放榜后找机会拜见提学官黄国卿,还是赶到袁州先等着?如果在抚州等的话要等十多天,到时若是见不到黄提学那又要心急火燎赶往袁州,就算获准补考,但疲惫困顿肯定会影响考试作文;而若是先赶往袁州又担心不能在宜春码头见到黄提学,黄提学一到袁州很快就要住进考棚不见外人的,留给他的时间不多——
“怎么办?”
客栈的臭油灯下,曾渔踯躅徘徊,他在抚州没有朋友,更不认得当地官绅,暂时也无计可施——
四喜以为曾渔是担心他的伤势,说道:“少爷,我的膝盖好得差不多了,明天我们可以步行赶路,包袱我也背得。”
曾渔微微一笑,说道:“不干你事,睡你的觉养你的伤,我们还要在这里住上两天,反正时间不急,在这里或许能觅到什么机会也未可知。”
此后两日,曾渔待在客栈里无聊,画了一幅水墨兰花和一幅岁寒三友图并题诗其上,反正四喜也无聊,就让四喜把这两幅画和书箧中以前的两幅写意花鸟旧作一并拿到附近的关王庙去卖,也不标明价格,守株待兔看能不能遇到赏识者,等于是以画会友,在这他乡异地混沌一片中打开一个缺口,尽量争取融入——
四幅画在关王庙前的广场上摆了一天也无人问津,抚州文风极盛,就没个伯乐吗?
不佳,用墨不匀;那个说这画别扭,哪有这么丑的鸟,而且一幅纸只画了一个边角,其余都空着,纯粹是浪费纸张……
围观的人多,曾渔被挤到一边,他微笑着听那些人七嘴八舌评论他的字画,并不生气,因为这些人完全是外行,当今笑话听。
围观者来了又去,离开时都是摇着头撇着嘴,说这种画也想卖钱、送给别人还嫌素淡不喜气呢,一边说一边走远了。
这时,有个持杖的老儒健步而来,听到这边有人在卖画,就走过来立在人群边观看——
曾渔朝这老儒看了一眼便移开目光,因为老儒的右眼是盲的,残缺者显然不喜欢别人多看,忽听这老儒大叫起来:“这是谁画的?这是谁画的?”
四喜答道:“是我家少爷画的。”
老儒忙问:“你家少爷是不是姓曾名渔?”
四喜打量了这老儒两眼,有点眼熟,却不记得哪里见过,点头道:“正是。”
这老儒将手中鸠头杖往地下一杵,“哈哈”大笑起来,说道:“老夫就说怎么会这般无缘当面错过,没想到时隔半月就能在此地重逢,妙极,妙极——小书僮,你家少爷在哪里,带老夫去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