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 李二陛下的野望
作者:御炎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958

每一个人都不能完全的了解另一个人,人是独立的个体,可以有一些众人皆知的习惯,但是那只是习惯,绝对不是他内心深处真正的自己;一个人哪怕是和自己最亲近的人也会有一些淡淡的隔阂,也会在内心中保留一块完全属于自己的天地,那是别人无论如何都进入不了的绝对领域。

所以妄自猜测一个人的本性,用所谓的出生年月日胡诌出来的星座啊生辰八字啊之类的来算命,这都是娱乐而已,一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或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更何况写书的人?我们的故事写书人怎明了?所以史书上无论如何描述一个人,都可能与现实产生巨大的差异,不管是颂扬的还是贬低的,甚至有可能是和真相完全相反的。

岁月流逝,数不尽的真相无法追寻,尤其是人的真相自古以来就无法追寻,所以根本也就不用去追寻,也追寻不了,就像想要真正地了解李二陛下这位国君,显然读几本史书看看几部脑残历史雷剧是肯定不行的,但是通过他的行事作风,多少可以推断一些李世民的性格和行事风格。

史书记载,贞观十年,魏人镜同志上奏指出李二陛下“渐恶直言”,这就说明了李二陛下不是一直圣明到底的所谓圣君,而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缺点的正常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酸甜苦辣,也有着自己的苦恼,对于皇帝这样一份吃力不讨好的职业,也有着自己的无奈,他到底也还是一个人。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爆发,这就意味着李二陛下是一位失败的父亲,家教失败,以至于他的儿子都要造自己的反,老李家都是这样的;贞观十一年李二陛下心慕周代分封制,想要“效仿先贤”,让天下忠于自己的人镇守四方,众星拱月般拱卫李唐皇室,于是诏令以荆州都督荆王元景为首的二十一名亲王为世袭刺史,以赵州刺史长孙无忌为首的十四名功臣为世袭刺史!

这不单单是公然的一股逆流,周王朝分封制的下场大家都知道,谁也不清楚李二陛下为何会冒出这样的想法,分封制已经不能符合历史的进程了,中央集权帝国皇帝竟然会冒出这样的想法,李二陛下是想做什么?

当然这也是李二陛下看到朝中将有功勋之臣尾大不掉之势而展开的政治清洗,也看得出来李二陛下是个急性子,不与心腹商议,试图乾纲独断,但是他忽略了大唐的天下可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天下,光一个门下省给事中就能封驳他的旨意,所以惹得心腹重臣都集体反对,谏官冒死觐见,大臣集体上奏抗议,若不是李二陛下威名犹在,就差逼宫了,长孙无忌还通过儿媳妇长乐公主向李二陛下求情,这才最终作罢。

几个夜晚不眠不休恶补唐朝人物志,特别是贞观一朝的人物志,让苏宁对李二陛下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看法,人到底还是人,该犯的错误一定会犯,不犯错误就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也就没有改正一词的存在了,所以苏宁决定,不做好应对一切的准备,绝对不能泄露消息给李二陛下!否则这个大嘴巴一定要传的满朝堂尽知!

李二陛下是个野心巨大的人,充满着无限的野望,给他点儿阳光,他一定会灿烂,给他点洪水,他一定会泛滥……

事实证明,苏宁的猜测是正确的,因为到了中午,弘文馆的学子们集体就餐的时候,孔颖达老头儿一个人捧着十来张宣纸,献宝似的往李二陛下处理事务的宫殿里面走,一边走一边看着手上的宣纸,一副如痴如醉的样子,一边走还一边拿手指在纸上划来划去,脚步越来越快,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个年近花甲的老头子的步伐……

弘文馆是全日制的学堂,这也是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丰厚的体现,中午不能回家,学堂提供饭食,宫里面提供饭食的除了各宫娘娘用来讨李二陛下欢心的小厨房,也只有御膳房了,这也就是说,弘文馆的皇二代和官二代们,吃的都是李二陛下吃的东西,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变相的宠幸。

整整一上午苏宁都在纵笔急书,一边把拼音的种类分别还有用处读法以及颁布天下可能遇到的阻力和问题都已经想好了,还有就是纸张的问题,苏宁建议李二陛下在没有足够的用纸和专门经费的前提下不要着急颁布,否则很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十张宣纸,前面八张都是和拼音有关的问题的探讨,虽然苏宁距离离开小学二年级已经有十;说起苏宁这个字,还要多谢老头儿,写毛笔字一直以来都是文人雅士的身份代表之一,老头儿自诩为高人,所以自然也不能在这个点上落了下乘。

从八岁开始,老头儿就强迫苏宁练习毛笔字,放假的时候天天练,不写满一千字不许吃饭;上课的时候一周写一封长达三千字的信件邮寄给老头儿,由老头儿亲自检查,要是做得不好,没有饭吃!平时住校,周末就去老头儿家,偶尔回家,所以没有饭吃对于苏宁而言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练毛笔字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更何况是写一千字,那更是困难重重,年幼臂力不足,被惩罚是常有的事情,但是进步也是可想而知的,十如其人不是一个普遍性的真理”这样一个真理……

但不了解苏宁真实身份和过去的孔颖达老头儿和李二陛下又如何知晓这一切,孔颖达在第一时间就被书法震撼了,而后深深地入迷,李二陛下则是在看完十个字以后被这笔漂亮的书法迷住了。苏宁写的是楷书,这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源于汉朝,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和个人习性以至于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

大唐一统环宇,因北朝多为胡人王朝,对于以汉人王朝自居之大唐而言,南朝才是正统传承,虽然有唐一代北方最重要,可是文化上的事情,多是传承于南朝。

所以唐初的书法并没有摆脱金粉南朝遗留的靡靡之气息,反而多有承继,笔法颇为艳丽,柔软,以后虽有改观,却一直无法使人满意;一直到了那位骨鲠直臣颜真卿出现,刚劲有力浑厚大气的楷书才正式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至于苏宁……

ps:二更~求收藏~求推荐~各种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