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环走出学堂的时候,学堂外面传来了一阵嘲笑声。原来是贾宝玉的小厮茗烟,只听见他叫嚣道:
“哟,你们看,你们看,我们的环三爷又来了,我说,这上学的话总是迟到也不是办法呀,倒不如趁早回家睡大觉呢!”
贾宝玉因为独居,身边除了有专用的丫鬟外,还有不少的贴身小厮,那茗烟就是他的第一贴身小厮,嚣张得很!而贾兰和贾环与各自的母亲同居,别说没有贴身小厮了,就连丫鬟都是同母亲共用的。
此刻,史凡注意到,坐在他身边的贾兰已经握紧了拳头。就在史凡担心,贾兰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时,却见贾兰转而又松开了拳头。
恰时,教习先生似乎也看不过去,问道:
“外面的这些人是谁带来的?”
“先生,他们是我带来的。”贾宝玉答道。
教习先生训斥道:“你当这里是菜市场吗?去,把他们都轰走!”
“是,先生。”贾宝玉不敢多言,起身去赶人。
“你等一下!”教习先生好像突然想起什么,又叫住贾宝玉,道:“顺便把刚才迟到的那位同学给我带回来。”
贾宝玉一时不解,但也只得点头答是。之后,贾宝玉走到学堂外面,小厮们见状,不知何故,以为是有差事了,纷纷靠近候命。他们哪知,贾宝玉却是来把他们轰走的。
“你们都回府去吧,以后我来学堂,你们不用跟着了。”
小厮的领头羊茗烟听了一脸的为难和不解,吞吞吐吐地问道:
“二爷,你这是什么意思呀?是不是我们做错什么了?”
贾宝玉听了脸一沉,呵斥道:“谁让你们在这里大喊大叫的,教习先生让你们都滚蛋!快滚吧!”
茗烟见宝玉难得地发脾气了,吓得赶紧转身,撒腿就想跑。宝玉继而又补充道:“对了,叫贾环回来!”
茗烟听见了,跑向前一把拉住贾环,说道:“三爷,二爷叫你回去呢!”
说着,茗烟领着剩余的几个小厮,转眼就消失在了贾府的家塾里。
贾宝玉带着贾环又回到了学堂里。史凡自然也不理解,先生为何又突然要把贾环带回来,不过看样子应该不会是什么坏事。果然,只听见教习先生对贾环说道:
“念在今儿是第一天上学,暂且原谅你一次。今后要是再迟到,绝不轻饶,听清楚了吗?”
“听清楚了,先生!”贾环说着,略显激动。
教习先生点了点头,示意贾环领取试卷,找个座位坐下,准备考试。
终于要开始考试了!
史凡翻看起试卷上的考题,却惊讶地发现,这只是一张白纸,并没有任何试题。
就在这时,教习先生说道:“这次入学考试的试题一共是两道题,都听好了!”
史凡这才意识到,这个时代的印刷技术落后,不可能有考前印刷好的试卷,都是在考场上现场听题做答。不过,这会儿听先生说,竟然只有两道题,是不是有点太简单了!
“这第一题是《论语》三则。”
教习先生说完,史凡松了一口气。别说《论语》三则,就算是默写十则也没有问题,早在前世读初中七年级的时候,史凡就背了十则,滚瓜烂熟于心了。史凡正想着,却听到教习先生继续说道:
“这三则论语,我读原句的,你写出全句的释义,我释义全句的,你把原句写出来。”
原来是这样!并非自由默写,而是随即抽查!只听见教习说道:“第一则论语原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个简单!史凡随即写下这则论语的释义: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教习先生见大家都完成了第一题,继续说道:“第二则论语释义: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远。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是很艰巨吗?直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这个也不难!史凡随即写下这则论语的原句:曾子曰,土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教习先生见大家都完成了第二题,继续说道:“第三则论语原句: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个不是很熟悉,不过还好这几天用功把四书集注和十三经注疏都通读了几遍,史凡想了想,也很快就写下了这则论语的释义: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不的了。
第一道题已经结束,大家也都轻松地完成了。教习先生继续出题,说道:“正所谓,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这第二题就是默写苏轼的作品《赤壁赋》。”
史凡紧张的心终于踏实了,没想到这第二道题也这么简单。鼎鼎大名的唐宋八大家苏东坡先生,他的作品《赤壁赋》就更是耳熟能详了。这可是千古名篇,中学语文课本上的必背篇目啊!
史凡心想,他一个穿越者都觉得,还是很有信心完成这两道题,何况贾宝玉、贾环和贾兰他们。果然,只听见贾宝玉轻声冷笑道:“就这?论语三则和苏轼的《赤壁赋》?那不是笨蛋都能通过!”
教习先生自然也听见了贾宝玉的轻蔑之语,不过先生并没有被激怒,反而笑道:
“的确是笨蛋都能通过,所以要是真有人写不出这两道题,可就不能怪我狠心不让你入学了。当然,通过考试是一回事,甄别出优劣之分则是另外一回事。因此,我还预备了一道附加题,这道附加题谁要是答得最好,我将收他为入室弟子,重点教授。”
什么?还有附加题?史凡突然又感受到了一点压力。虽然他原本是考虑,只要能入学就知足了,并没有想过要成为先生的入室弟子。可是现在机会就摆在了眼前,他若是不去争取,岂不是错失良机。只是这一想着争取,无形的压力就来了。
“这些天,我反复熟读全唐诗,忽得灵感,便以论诗为题,写了几首小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只听见教习先生说着,转而顿了顿,别有意境地吟道: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