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风景,极为美丽。
木星樱灵子注云:“最后,又变成这样了。直至,晚三叠纪(距今约1.8亿年左右),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地势上升,海盆逐渐缩小,直至最终关闭,海水永远退出了,峨眉山区。距今约1.8—1亿年左右,峨眉山,还是一个大陆湖泊,沼泽环境。经多次转换,沉积形成一套,以砂岩、泥岩、粉沙岩为主的含煤地层,现主要分布和出露于山麓地带。到第四纪中更新世,峨眉山气候寒冷,进入冰期,晚更新世,气候渐暖,在断陷盆地中,沉积山前洪冲层构造。”
土星樱灵子注:“最后故事,变得更加有趣。峨眉山雄姿的真正崛起和秀影的真正形成,是从白垩纪(距今约7000万年)末开始的,是大自然内外营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月亮樱灵子道:“白垩纪后期,又是怎么回事呢。白垩纪后期,受四川运动的影响,峨眉山原始水平状的沉积岩层变形、移位,出现了程度不均的褶皱,规模不一的断层。其中……峨眉山大断层,峨眉山大背斜,又开始发育,峨眉山主体,已开始崛起,但当时海拔高度,仅1000米左右,成为四川盆地,边缘的一座低山,还貌不惊人。”
水星樱灵子曰:“最后的故事,更为得精彩。时至始新世末期(距今约3000万年左右),印度板块与中国的扬子板块相碰撞,导致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褶皱升起。这次喜马拉雅运动,强大的侧压力,震撼了,整个亚州东部。峨眉山也不断遭受,东西向主压应力的挤压,出现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山体沿着,峨眉山大断层的断裂面,迅速地抬升,高度已达,海拔2000米左右,形成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主体。峨眉山背斜开初还是一个,呈南北向隆起的整体,但是其边缘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将背斜分割成,若干大断块,最后又有,什么样的情况?”
教授,想了想,又看了一会儿。仔细地说道。
特别是主压应力在北西、北东方向的“x”分压应力,所造成的呈北西向断层,更进一步分割了、峨眉山背斜。
这为以后峨眉山的进一步迅速崛起和地形地貌的进一步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格局。
金星樱灵子云:“那么……最后的发展,又是什么。”
留学生,抢着回答。
当发展到喜马拉雅运动后期(距今约300万年左右)时,不可阻挡的震撼,又使峨眉山,出现了频繁的新构造,真可谓“大地颤抖,山崩地裂”,其挤压应力,以北西——南东方向的分压应力为主,不仅使峨眉山断层,规模增大,而且切割到,基底的花岗岩体,使峨眉山主体,沿断层强烈抬升,最终形成,今朝之雄姿,与峨眉平原,相对高差,达2600余米。
火星樱灵子亦云:“这数十万年以来,真的是太壮观了。以来,又有多少的震惊故事。”
教授立刻,笑着回答。
近数十万年以来,包括金顶的峨眉山主体,即峨眉大断层和观心坡断层之间的三角地带,上升了近1000米,平均每年,上升2毫米。
纯阳殿凤凰坪一带,即观心坡断层北侧,上升了约500米,平均每年上升1毫米。
而山麓外侧,即黄湾、二峨山等地,只上升了约100米,平均每年,上升0.2毫米。
也正由于山体抬升,具有间隙性和各断层抬升速度不同,决定了峨眉山的整个地貌,是西南方向高山峻岭,东北方向则为低缓的浅丘平原,以及人们,常称的峨眉山是“三大层七小层”,即接引殿为第三层之麓,洗象池为第二层之麓,报国寺为第一层之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