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青春的躁动
作者:三班的学生      更新:2019-07-29 20:18      字数:3668

本杰明·巴顿的一生很形象的诠释了一个人的人生历程。

小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但是拥有无限的未来。一年一年的过去,身体渐渐地长大,慢慢地被自己的荷尔蒙跟野心迷惑。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的迷失在生活的节奏里。过了中年,战胜了生活,稳定下来发现自己的身体也越来越差,最后拥有了一切,却没有了明天。

高中的时候,身体发育都非常接近成年人了,思想也不像小时候那样幼稚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对事情有了自己的看法,身体一天天的强壮让人莫名的充满希望,感觉自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健民很瘦,但没有到皮包骨的境界。年龄的增长让健民觉得自己一顿饭可以吃一头牛,力气可以掀翻一栋楼。

小的时候,孩子哭闹,大人可以说一些严重的话,吓唬一下。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幼稚的孩儿童已经开始无视生活的困难了。

学校是让学生学知识的地方,高高的围墙在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也把生活的困难一并隔离了开去。

一个人长时间脱离生活,只是一心忙着自己的事情,自身的烦恼就会像黑夜里的萤火虫。一些平时不被注意的问题,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下,就变的相当的突兀。

静极思动。

学生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下,自己的内心反而更加的躁动。长时间不与外界接触,就更加的渴望想知道外面的生活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学校为了学生的学习,采取封闭式的管理,住校生出一次校门都很困难,每天的时间被安排的满满的,而且是强制性的,假如今天心情不好,不想上课,那也不行。就像在社会上工作一样,什么时候工作,什么时候不工作,那都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

生活从上学开始就像是上了流水线的产品,只有当死亡的那一刻儿,才能够解脱。

而美曰其名,为了学生的学习进行的封闭式管理,跟文化课取代体育课,都在无形之中压抑着学生的心理。

当一个人感受到压迫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想发起反抗,压迫的越厉害,反抗的越厉害。

健民班里有一些同学初始是因为好奇,跟着别人出去玩,回来免不了受到老师的严加指责,家在本地的学生更会被通知家长。一来二去,学生认为没有人懂得自己,也没有人过问自己想要什么,从此变得沉默,反抗的愈加厉害。

一些同学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浪费了时间,虚度了光阴。

而社会,学校,老师,家长,仅仅用青春的叛逆,就把一切简简单单的揭过去了。

难道学生在上学的时候感到压抑,无趣,社会,学校作为这一切的执行者不应该反思一下吗,仅仅是青春的叛逆。学生想释放一下自己,不但得不到认可,反而受到打压,难道这就是教育的方式。

十年寒窗苦读,一切的努力只不过是为了得到更高的认可。就像参加宴会,没有邀请函就不能进入。

生活中的宴会就是让舆论无形中划分出来的,难怪有人说生活中没有智者,智者在开口说话的时候就被愚人用唾沫星子淹死了。

学校的生活不是所有的人都在一起朝一个方向努力,很多人一同划一条船,每个人的方向都不一样,生活就像船只一样,看上去风生水起,实际是在原地打转。

同样的风景看的时间长了,难免会觉得无聊烦躁,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个智者。

更多的人在枯燥中迷失了自己。

健民就在这种压抑的感觉下走上了离经叛道的路,越走越远。

什么是青春叛逆期,就是学生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不能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社会将生活的主路设在了学校,只有沿着主路一路向前,才是正常的方式。

现在随着网络的发展,电影成为更多人消遣娱乐的主流方式,一些电影明星的经历被拿出来当成饭后的谈资。

又有多少人想过曾经的青草时代,曾经给过年轻人机会吗?

那些叛逆到老的年轻人,出人头地的时候,才会被人想起,又有多少人被黄土深深地掩埋。

学生为什么会逃课,因为按照学校的时间,学生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

学生为什么会痴迷网络,因为学习没有给学生应有的兴趣,给不了胜利的喜悦。

学生为什么会在放学以后,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不愿意回家,因为仅有放学后的一点儿时间是属于自己的。

……

不自由毋宁死。

一个人感觉不到身心的自由,就会暴躁,即使被生活磨平了棱角,也会选择撞的头破血流,至少这样可以释放自己被压抑的天性。

学校的招生标准应该改一改,不能拿考试分数作为标准,应该给每个学生准备一间空房子,像部队里的小黑屋一样,根据学生坚持的时间长短作为考核标准。

这样岂不是更直接有效。

一中的操场很大,学校又花费了一些钱,将操场重新布置了一番。看上去显得特别的高大上。但是健民真正进入到高中生活之后才发现,操场比人民大会堂还难进。

平时更看不到学生在操场嬉笑奔跑的身影,就像是现在的健身广场,最熟悉的身影就是鸟儿了。

那建个大操场,有个屁用。

看到没,我们学校建了个大操场,非常的豪华,但是我三年的高中,上去的次数屈指可数,看到没还有围栏,闲人免进。

早上有早自习,晚上有晚自习。

自习,当然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但是学校要求学生要在课堂里看课本,做习题,尼玛这就叫自习,这是给老师的自习,不是给学生的呀。

本末倒置,就是这样了。

学校的中心是学生,在看看现在的学校完全就是老师的一言堂吗,学生就是驴呀,愿不愿意都得服从安排。

健民在高中学习就感觉是在劳改,努力的把自己改造成社会需要的,喜欢的类型。

学生在高考结束以后,会把课本撕了,发泄心中的压抑。老师家长看了,还特么开心的笑,真的是让人费解。

最好的教育是什么,就是一遍不行,两遍,直到会为止。

最好的教育是什么,就是一遍不听,两遍,直到听为止。

最好的教育是什么,就是打一次不服,就天天打,打到服为止。

……

在当前的形势下,无论上学还是工作,都挺简单的,只要低头哈腰,服从,令行禁止,就完全ok。

高中是一个学生最贪婪,吸收最好的时候,心智逐渐的健全,身体发育的成熟,接收信息最快,思维最活跃的时候。但是大部分的学生都被安排进了小黑屋,去学着压抑自己内心的躁动。

所以佛教在中国最流行。

完全适用于任何年龄,任何行业,任何阶层阿,比观音的滴水瓶还好使。

就是我制定一种规则,其他人必须完全服从。有自己的想法大大的不要,不听话的大大的不要。

学校的书上有一篇课文,讲的是大禹治水,滔天的大水席卷而来,将沿途的一切都卷跑了,比强盗还要强盗。后来大禹率人挖沟渠建堤坝,让处在河道上的居民迁到安全的地方,最终肆虐的洪水变成了听话的狗子,让人们得以灌农田,喂牲口,百姓安居乐业。

每个学生的体内都有一股洪荒之力,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成为肆虐的洪水,淹没人的理智,将生活变成荒芜。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因为在这个敌人面前,自己没有任何隐私,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对方知晓,这个时候如果选择退后,避而不见,就是在增长对方的气焰,最终会一败涂地。

战胜自己的唯一途径,就是敞开心扉,无为而胜。

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不在于文化水平的高低,不在于身高的高矮,而在于对自己内心的控制。

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好的跟自己内心和平相处,甚至能随心所欲的控制自己的内心,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现在相关的书籍到处可见,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控制自己的情绪,说话的方式等等。

这些都是隔靴搔痒。

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

战胜自己,就要知道自己是谁,就不要躲在门后边去张望,推开自己的心门,跟自己面对面。

即刻行动。

等准备好了再动手,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根本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在自己准备的同时,也是为对方在做准备。

心中感觉到躁动,这是好事儿。对生活有意见,肚子里憋着一团火,这是好事儿。

接下来,就是要释放自己,看清自己的真面目。

破坏就像是失败,但是成功从来都是从失败中走出来的。

行动,行动,还是行动,只有行动起来才能清醒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跟现实的差距,跟梦想的距离,只有行动起来,才能打败自己,超越自己,完善自己。

没有行动,就没有失败,没有失败,就谈不上成功。

不躁动那就不叫青春,青春没有躁动就会不完整。

不要后悔自己做过什么,要后悔自己还有什么没来得及做。

如果有人在自己失败以后说:“如果当初你听我的……。”

请让他以最文明的方式麻溜的滚远点儿。

每个人生都是一幅精彩绝伦的画卷,要做的就是慢慢的将画展开,不到最后绝不放弃。

每个人生都是一棵苍天大树,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的身躯逐渐的伸展开来,不要因为有人不喜欢就自断臂膀。

青春就是要躁动,就像人生有屁就放。

只有不断的练习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躁动,使其符合时代的要求,而不是憋着。

心剑的路上有一面镜子。

灵石要在上面画出最好的自己。

灵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开始的时候很顺利。

但十之八九都失败了,在最后一刻失败的。

总有一丝杂质在其中,永远做不到最好。

有一块灵石在深深地看了镜子良久之后,突然把镜子砸了。

现在的我就是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