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仙游记》第三卷40、周恩来苏联借粮食
作者:碧薇萍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127

面对严重的粮食危机,保障人民的最低生活,渡过难关,党中央紧急制定政策,出救灾指示。

196o年5月15日,**中央出在农村中开展“三反”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农村基层干部中进行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教育活动,要求全国各级组织和全体干部接到这个通知后,立即贯彻执行四项规定,其中第一条就是:“从中央委员起,凡到农村人民公社去检查工作、了解情况的各级干部,和参加现场会议的人员,必须一律到公共食堂同群众一起吃饭。”

同一天,**中央出关于农村劳动力安排的指示,重申了劳逸结合的方针,要求在农村实行平时工作8小时、学习2小时制度,农忙时即使延长工作时间,也必须保证睡眠8小时,吃饭休息4小时,不能少于这个时间。提出各地要将休息时间也和劳动时间一样,作为任务来遵守,不得违犯,违犯者必须受到批评直至处分。也就在这一天,**中央还出了关于做好粮食分配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一年抓三次农村生活的安排,即夏收、秋收时各抓一次,青黄不接以前抓一次,一点不能疏忽大意。安排粮食还必须与办好公共食堂结合起来,帮助食堂种菜、养猪、做酱、做醋、腌咸菜、晒干菜等,使食堂能解决油盐菜柴的供给。在一天之中出三个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多见的。

8月1o日,**中央又出《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提出要积极办好公共食堂,坚持计划用粮,反对秋收到手多吃多用,反对浪费;继续实行口粮以人定量、指标到户、粮食到堂、凭票吃饭、节约归己的制度,奖励社员节约粮食,还要求食堂种菜、养猪等等。

针对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减产严重的情况,**中央于9月7日决定压低农村和城市的口粮标准,要求淮河以南直至珠江流域的地区,维持平均每人全年原粮36o斤,遭灾的地方应更低些。在丰收的地方,在完成原定外调任务和支援灾区而增加的粮食外调任务后,还有余粮,口粮标准可以提高到38o斤,但最多不能过4oo斤。淮河以北的农村口粮标准,应压低到每人每年原粮3oo斤左右,在东北等一些高寒地区可以适当高一点,而各省的重灾区,则应压到平均3oo斤以下。**中央还指示各地结合农村“三反”,杜绝社队干部和他们的家属亲戚营私舞弊,多吃偷吃粮食,切实保证农村每一个人都能吃到他们应得的一份口粮,取消社队干部小灶,干部均在公共食堂入伙。

196o年1o月16日,**中央转了全国财贸书记会议《关于坚决做好秋冬粮食工作的讨论纪要》,这个纪要将**中央有关安排好人民生活、办好公共食堂的指示,总结为“低标准”、“瓜菜代”、办食堂、管粮食、劳逸结合五条方针,要求将“低标准”与“瓜菜代”有机结合起来,推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实行“低标准”的同时,大搞瓜菜和代食品。

196o年11月14日,**中央出《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紧急指示》。其中说:自从中央提出“低标准”和“瓜菜代”相结合的方针以来,各地区采集和制造代食品的工作已经广泛地开展起来。目前秋去冬来,各地必须更大规模地动群众,抓时机,抢时间,迅地将那些可以制成代食品的树叶、草叶和野生植物尽可能采集起来,把那些可以制成代食品的秸秆和植物尽可能地保存下来,不要烧掉,并且有计划、有步骤地制成各种代食品。指示要求各地“书记挂帅,全面动员,全民动手,以食堂为主、工厂为辅,土法为主、洋法为辅。”

**中央还决定成立以周恩来为,李富春、**、谭震林、习仲勋参加的“瓜菜代”领导小组,并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同时,各地也成立了相应的小组和办公室。这年11月,还在西安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代食品会议。

196o年底,粮食紧张情况加剧,估计到第二年春青黄不接时,粮食情况将更加严重,总理同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曾反复研究解决办法。陈云同志提议,挤出一部分外汇进口粮食。吃进口粮,这在当时可是个禁区!总揽全局的总理权衡利弊得失,毅然决定进口粮食。在总理亲自督促下,不到两个月,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第一船粮食就到了天津港。1961年3月,**中央召开的广州会议决定,增加粮食进口。1961年至1965年,每年进口粮食5oo万吨左右。这占我国粮食产量比重虽然很小,但在国家的粮食调度上却起了重大作用:既可以减少产粮区的调出,又可以保证重灾区的粮食供应,避免了京、津、沪、辽粮食脱销的危险,还补充了部分国家库存。

1961年,总理出差到东北,看到东北粮食困难,提出向苏联交涉,从远东借2o万吨粮食,随后从进口粮中归还。这样做了,使东北粮食困境及时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