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衣锦还乡
作者:城门楼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566

原先李鸿盛是打算将原先海盗们的船只用来武装自己的海军的,可是自从镇海号这种快战舰服役,海军对于海盗们参差不齐的小船就看不上眼了,而那些万石的大船基本上都是原先苏州富户为海盗们提供的运兵船,和镇海号一比,度慢的可以,基本上做商船用是不错的,用作战船的话就有些拖累镇海级大船的航了。所以海军强烈要求更换快战舰,趁着李家船队扩建,除了留下几艘训练舰之外,几乎将俘获的船只都塞给了运输船队。李鸿盛对于海军的意见也比较认同,所以也在扩建船台,希望可以加快船只下水的度。

如今的基隆船厂以每个月一艘的度下水万石级帆船,以舰名划级为镇海级。如今船台上每个月还能下水两艘六千石的帆船,这主要是用来侦察及对抗小舰用的,也以舰名划级为平远级。其实六千石在大宋也算得上是不错的大船了,只是李鸿盛被后世船舶动辄千吨万吨百万吨的数字晃花了眼,勉为其难地将万石划为大船之后,无论如何也不肯承认六千石算是大船,海军也是无可奈何。若不是因为万石大船的制造实在是费时间,海军据理力争,六千石的船能否服役还是个问题。

李家船队由于船只数量大涨,在花了半年时间增补足够的人手之后,终于开通了自苏州前往高丽的海路。辽国和大宋毕竟是敌国,虽然在边境上有些榷场,但是规模小时间短,所以两国的商人出于利益的推动,纷纷进行走私活动。不过大宋水师可不是吃干饭的,虽然船小不能远航,沿海岸走走抓抓走私犯还是可以的。同时由于走私不能见光,要想明目张胆地从大宋直接行驶到辽国基本不太可能,所以聪明的商人就开动了脑筋,将高丽作为了宋辽的贸易中转站,宋辽商人都在高丽进行转口贸易。

李家船队在高丽和大宋之间的贸易是明面上的,同时海军部还有一批商人打着琉球国商队的旗号暗地里面做着高丽和辽国之间的生意,从辽国拐带人口的事情如今也由他们来负责。基隆在辽国最为畅销的产品就是烈酒。北方冬日寒冷,烈酒在北方的销路极佳,甚至到了一斗烈酒就能换一个奴隶的地步。李鸿盛原本还打算换一些马匹,可惜如今基隆地界有限,适合养马的地方基本没有,也就息了这个念头。

这次为了准备爷爷的寿礼,李鸿盛特意让琉球国商队从辽国淘了一些稀罕东西和北方特产。由于路途遥远,李鸿盛也等不得商队将货物运送回基隆,直接让他们送去苏州。因为他也提前启程回家了。

再次站在苏州的地面上,李鸿盛着实有些感慨。由于琉球国的特产都在苏州府登岸销售,如今的苏州城更加的繁华了,各地聚集的客商摩肩接踵,甚至李鸿盛还看到了身着阿拉伯袍子的人在河街边的小贩讨价还价,不由得忍俊不止。

“都说这些大食商人有钱,怎么还跟个小贩讨价还价的。”李鸿盛笑着问前来接他的李康总管。

“大少爷,大食商人多在泉州惠州做丝绸砖茶瓷器贸易,内6一般是不来的。这个大食人估计是遭了海难落魄了,所以才会来这里碰碰运气。想来也是这两年苏州的名声大了才会如此。”李康看了一眼那个大食人,“水晶蜜和七宝琉璃镜咱们大宋的人都稀罕,这些大食人想要买到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人肯定也是碰了壁,只好在街市上做点小本生意希望赚点回家的路费。”

李鸿盛摸了摸下巴,如今他已经长出了毛茸茸的短须:“嗯,这样啊。老总管,还要麻烦你去查探一下那个大食人的底细,有可能咱们家还用得上。”李康可是家中老人,李鸿盛对他一向彬彬有礼。

“大少爷尽管吩咐便是,不敢如此。”李康总管倒也是个精明人,李鸿盛对他客气那是礼貌,他要是当真受下来那就是个棒槌了。

虽然说这个大食商人也许有点走霉运,但是他脑子里面的知识是不会霉的。李家在泉州以南的地界一直吃不开,主要还是航路的问题,如果能把远航而来的大食商人拉拢到麾下,那就等于打开了李家船队向南扩张的大门,其中的利益不可估量啊。

李家迎接李鸿盛回家的阵容极为隆重,门口仆人们一字排开,李展慕带着王氏也站在了堂厅等候。李鸿盛都觉得有点过了,不过看着众人的眼神,却都是钦佩的模样。李鸿盛是不清楚,他搞出来的琉球国概念已经被苏州的富户们所接受,李家就是琉球国特产唯一的大宋代理商。尽管李家在这些东西的销售上都是按照李展慕和李鸿盛关于水晶蜜的份额确定,只能拿到三成的利润,但这利润已经远远过了李家原先的丝绸主业。也正因此,下任李家家主的位子,在大家眼里早就已经戴到了已经很久没看到真人的李鸿盛头上,即使是三姨太,也不敢再在背后嚼舌头。这一点,从母亲王氏如今气色大好就能看得出来。

“父亲,孩儿不孝,经年未曾归家,让爹娘挂念了。”李鸿盛再次看到父母,突然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当即跪在了地上。

旁边的王氏的眼泪也刷刷地掉了下来,脸上却还是带着笑,早就上去将李鸿盛搀扶了起来好生端详着。

“痴儿,”李展慕满意地看着眼前的儿子,“果然是长大了。”李展慕完全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在外面搞的什么妖蛾子,原先还只当是小孩子胡闹,就想着让他闯闯也是好的,等他闯不下去了,再回来接班也不迟,谁想到他居然在外面折腾出这么一番大事业。说句诛心的话,李家以后即使在大宋呆不下去了,跑到基隆也还能当个国主。

“亏得父亲当初支持孩儿出去闯荡呢。”李鸿盛好容易将母亲的眼泪哄住了,让母亲和李清照一边闲话去,自个儿跟着父亲进了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