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又是硫磺超标
作者:言之与      更新:2019-07-30 04:59      字数:2330

其实这样的一番谈话并不能就打消了赵亮的想法,并不能让他彻底的改变观念,他还是心心念念着他的药店能不能保住。

他觉得衣食住行,食最应该放在第一位的。

当一个人在吃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别的全都免谈。

中医说:“你现在又不是吃不饱,你吃得太饱了。”

赵亮说:“我的药店再赚不到钱,不说吃饱了,能不能吃上饭都成问题了。”

人赚钱干什么?生存,生存首要的就是吃饭,对吧?你得先解决了生存的问题,才能去考虑别的。

这也没错啊,肯定没错,所以赵亮目前最急迫解决的就是吃饭问题,也就是赚钱问题。

钱啊,钱不是万能的,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两个小伙伴最终没有能统一思想达成共识,赵亮在他赚钱的道路上坚持着。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对错,所有的生命都有权利选择生存。

但如果只是为了金钱而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当生存又改变了方向的时候,再回过头来,很多东西却已经无可挽回。

就好象当初宝库山的羌活,被人类以生存为名,肆意掠夺。

之后,当人们又发现原来家种的品种已经变异,已经再也不能治病救人,再回头去找原来漫山遍野的本地品种的时候,却发现这些本该最容易生长,原来多得没人愿意去挖的东西已经再也找不到了。

这种情况也不单单是发生在中药材这一种类上面。

当很多新的进口品种充斥着,打压着本地品种的时候,当人们为了更高的利益抛弃了本地生长缓慢,个头廋小的品种的时候,这一切已经在慢慢的消逝,离人类越来越远,最终消失在世界的发展之中。

大家都在抱怨现在的食物都比不上以前的好吃,可是再也找不回记忆里的那种美味。

却不知道,现在再去找以前的那种食物恐怕再也找不到了,好多也许都已经绝种了或者成了象大熊猫一样的濒危品种了。

记忆中的美味已经永远成了记忆。

就象中家村,原来荷花塘里都放养着本地的鸭子,可是突然有一天,中医看到满池塘的都是一种他不认识的鸭子,一问,才知道是一种生长快,个头大的鸭子,本地的土鸭子已经没有几个人在养了。

这种大鸭子长得很快,也很大个,就是味道怎么都比不上本地的那种鸭子好吃。

可是再要找土鸭子还到哪里去找呢?

赵亮依然在为他的药店发愁,而同样的困惑也存在中医的姑姑,中秀玉的药厂里。

此时的药厂几经发展,已经从原来的小厂发展为一个制药集团。

厂里的员工集资持股,从新建立了一个新的药厂。

当初的老药厂在一些领导的示意下,看到发展势头很好之后,又想要收回,药厂的所有职工一致反对,最后顶着压力,自己组建了现在这个新药厂。

原来的老药厂本来就只为本地的医院生产一些普药,以前生产最多的就是板蓝根,感冒药之类的,几乎整个中城的板蓝根都是这个药厂生产的。

后来医改之后,外地的大药厂进入本地市场,老药厂不论是价格还是质量都不能跟别人相比,慢慢的就丢失了市场,再加上管理不善,搞到最后,整个药厂都处于停工状态。

那时候领导要扔包袱,叫人承包,等到有了赢利,又要收回去,谁都不服啊,于是尽管困难重重,可愿意留下的职工大家一起集资,中秀玉把承包药厂赚到的钱又再次全部投入新药厂,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了过来。

在感冒止咳糖浆被检测出超标的二氧化硫之后,中城制药集团也因为部分产品也检测出了超标的二氧化硫。

这一次,硫磺熏制药材不得不重新又摆到桌面来正视了。

中爷爷因为在药材的使用上跟姑姑发生了几次大的争执之后,辞去了在制药厂里的顾问身份,再也不过问姑姑药厂的事。

硫磺药材那时也是爷爷跟姑姑争执的一个焦点之一,爷爷说服不了姑姑,干脆就不再去帮姑姑打理药材。

可是,在这一次的检测超标之后,姑姑又不得不来求爷爷回去帮忙了。

因为药厂里现在真正能在一大堆良莠不齐的药材中分辨出好坏真假的人太少了,象爷爷这样的根本就没有,爷爷不回去,她少了一个最得力的助手。

姑姑千求万求,爷爷最后是答应了,不过,有一个条件,爷爷说:

“要叫我去也行,你得全都听我的,不合格的药材都不允许再进货。”

这点真的很为难姑姑了,要知道药厂使用硫磺熏制的药材,如果是一家大药厂,一年下来,能省几千万资金,小的药厂也有几百万的差价在。

原材料的成本在这里,可是成品的价格也同样没有提高丝毫,这么高的成本卖一盒药就亏一毛钱,那都得亏到倒闭。

更不用说现在的医院,不管是什么药,都拿出来招标。

招标,招标,明面是招,暗地里却已经标了。

这还不算,真要看上了你这个厂家的药,又会要求厂家比上一次的价格再让利十个点,二十个点,简直就是招一次亏一次,但是不做还不行,药厂不做药还怎么生存?

咬着牙也得签了这合同,这一种亏损了就拿别的品种来补吧,要补不上就真亏了,大家都得喝西北风去。

所以很多药厂在医院这一块没有什么利润了,就想到要做零售市场,otc市场。

可是做otc市场,普药是没有价值的,得做新药,特药,但是哪来这么多新药,特药?

那就换包装呗,新包装,装的仍然是老药,反正放到市场上,又有几个人真正去研究这些药的成份?

如果是老药倒还好了,以前那些老药用的原材料都是最地道的,也依然用的最传统的方式来成药,这种药的效果都不会差。

可是现代化的药厂,成品是流水线上面流过来的,大量的药材只要提练出来的有效成份,管你那么多,只要是能提出这种成份的药材一律扔进去,要的只是这种成份,而不是象中药那样讲究什么配比,讲究几种药材合理作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所以采购药材的人也只会注重药材成份,而不是药材的药用效果。

但中爷爷就不一样了,他只注重药效,根本就不看什么成份,他也不懂成份。

一时间,姑姑感觉自己真的是骑虎难下,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