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不认为,有些设计自己等人的礼部尚书,会因为王瑾得了圣恩,而害怕道自杀谢罪,现在要考虑的是,对方为什么要拼命阻止自己等人进京。
“无外乎几样,要么是我们无意间得罪了他,要么是我们无意中挡住了某些人的路,或是撼动了某些人的地位。”王瑾十分淡定的回答。
他曾经可是也看了 不少历史剧,能被这样针对,无外乎就是这几样,因此他一股脑的将自己猜测的说了出来。
听到王瑾的声音,沈元湛才反应过来,原来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将自己心中所想说了出来。
不过王瑾的话也不无道理。
因为他想来想去,也会有这样的答案。
“阿瑾,圣上这几天见你,都说了些什么?”沈元湛扭头,冲王瑾问道。
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件事情,或许和礼部尚书的死,有些关系。
王瑾不明所以,但还是将自己与圣上的对话复述一遍,当然只记得部分,但是这些部分,也足以让沈元湛你有所猜测了。
看来圣上看重阿瑾,是因为为民请命和不畏强权的性格,如果这样说的话,那么有没有可能,自己与王瑾之所以招人针对,是因为对方忌惮他们的破案能力?
或者说,担心当今圣上让自己二人查探在这件事情,暴露了那些幕后之人不为人知的秘密?
越想越有可能,沈元湛便将自己的猜测告诉了王瑾,让他参与判断。
“阿湛你说得有理!”王瑾眼睛一亮,觉得这个可能性比较大。
毕竟他们从来没有与礼部尚书结过梁子,也只有挡了别人的路,才会被三番两次的针对,但是现在他们虽然弄清楚了原因,却死无对证。
“可惜了,如果礼部尚书没有死的话,我们还可以试探一下。”
王瑾有些遗憾的说道。
对于王瑾的话,沈元湛却摇了摇头,说道,“不,线索还没有完全断掉。”
嗯?
王瑾诧异的抬头,看向沈元湛,虽然没有问出声,但是脸上已经写满了快说两个字。
沈元湛也不卖关子,继续好脾气的说道,“我之前就在想,礼部尚书背后可能还有幕后主使,现在从这封认罪书上看,还真是有。”
不等王瑾询问,他便将认罪书递过去,继续解释,“阿瑾,你是见过礼部尚书的人,你觉得他这个人,如何?”
虽然他没有见过,但是从王瑾的叙述中,沈元湛也猜测出礼部尚书虽然有些狂傲,看是并不是没有脑子的人。
“有些自负,但更多的是自信。”想到那天晚宴上见到的礼部尚书,王瑾皱了皱眉头,回答道。
一个能拐弯抹角的挤兑自己的人,不像是个没智商的人。
“他既然不是傻子,若是没有人给了足够多的好处,为什么要在晚宴上冲你发难?官场上的官员们可都不是省油的灯,他那天的做法,想必很多人心中都有数,这不是平白给自己树敌吗?”沈元湛继续提醒道。
王瑾闻言,顿时恍然大悟,猛的对上沈元湛的眼睛,说道,“因为有人给他撑腰,所以他即便是树敌,也有恃无恐!”
说出自己的踩车,王瑾越想越觉得正确,因为如果不是有恃无恐,他根本不相信,能坐到礼部尚书这个职位的官员,没有一点儿心机,会不知道这样做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沈元湛弯了弯眸子,点点头,以为王瑾的猜测与自己不谋而合。
他看了看快要到目的地的户部尚书府,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
“所以礼部尚书背后的人,很可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不可能是当今圣上。
若是事情是圣上派人做的,那么对方完全没有必要派王瑾查探此案,还给了尚方宝剑和免死金牌。
只要圣上愿意,完全可以 随意按个罪名,然后扶持自己的人马上位,何必多次一举。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王瑾脑海中闪过一个人影,那是晚宴的时候,坐在皇帝右手边第一个位置上的中年人,当今丞相赵旭!
“是他?”王瑾惊疑不定的猜测道。
沈元湛看了他一眼,点头道,“八九不离十。”
当今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说,沈元湛还记得自己前几天在茶楼的时候,还听见有人说,这位赵丞相似乎权势十分的大,朝堂之上党羽众多,可事实究竟如何,他却不知道真假。
想到这里,沈元湛停下脚步,侧头看向墨书,说道,“墨书,你去帮我办一件事情,附耳过来。”
一直充当透明人的墨书顿时一愣,但还是凑过去,在听完自家公子的吩咐之后,郑重的点了点头,“公子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
“嗯。”
目送墨书离去,沈元湛才和王瑾一起他进了户部尚书府的大门,照例出事了令牌之后,众人轻而易举的前往户部尚书最后所在的地方。
“阿湛,你让墨书去干什么了?”因为方才沈元湛的声音太小,王瑾并没有听见他和墨书说的话的内容,所以才如此问道。
沈元湛的视线四周,对王瑾笑了笑,却并不回答,而是说道,“我们还是先干正事儿吧,至于我让墨书做的事情,等他回来,你就知道了。”
和沈元湛早已经有了默契的王瑾从对方的举动中,知道沈元湛是担心隔墙有耳,所以顺从的点点头,回答道,“嗯,正事儿要紧。”
语毕,几人已经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
户部尚书府的案发现场,大约是保护的最好的一个地方,因为对方是死在自己的花园当中,场地开阔,不需要挪动尸体。
此时的尸体旁边,除了几名守着的士兵,最显眼的,当属一名白衣的年轻男子。那男子的额头上,也系着一方白布,想必是户部尚书的亲属。
听见脚步声,白衣男子转身,视线在沈元湛和王瑾的身上扫过,然后准确无误的冲着王瑾行了一个读书人的礼节,“学生刘希,见过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