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他忽然想到,自己刚才在中年男子家,吃的那盘菜里的肉。
就抑制不住地狂吐了一番,直到胃里再也吐不出任何一点东西。
他还来不及擦嘴,脑海里忽然冒出的一个猜测,让他瞬间出了一身的冷汗。
如果他们,真的遇上了食人族。
那下一个,被开膛破腹的,就很有可能是他。
以前他就,听冯教授提前过,食人族的事。
虽然迄今为止,很多关于食人族的描述,其准确性都非常值得怀疑。
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土著人和欧洲的白人相互之间都怀疑对方是食人族。
白人认为,他们是未经教化的野蛮人。
而土著人以为,白人抓他们的兄弟到欧洲去,完全是为了满足欧洲人对人肉的食欲。
但无论如何,很多已经得到证实的例子表明,吃人的事件并非偶然,食人族确实存在。
考古学的证据更表明,吃人的现象曾经非常普遍。
不过,吃人的故事,在各处都听过不少。
很多神话和传说里,都有关于吃人的描写。
如希腊神话中的克洛诺斯,他的妻子是女神瑞亚。
克洛诺斯有个,坏毛病就是吃孩子。
瑞亚生了许多子女,但都是刚一出生就被克洛诺斯吃掉。
当瑞亚生下宙斯时,因为担心他再被丈夫吃掉,就用布裹住一块石头谎称这是新生的婴儿。
克洛诺斯错吃了石头,这才让宙斯躲过一劫。
众神之神都险些,被自己的老爸吃掉,可见英雄有多难。
但有时候,英雄也吃人。
再如真实的历史中,古时行军打仗因缺粮而吃人肉的记载有很多。
安史之乱时,张巡据守睢阳,曾杀死自己的爱妾犒军以激励士气。
更有传闻说,他手下的兵士,食人数达到3万。
不管是阵亡的将士,或是城内的百姓,总之数量巨大。
北宋时登州人范温组织义军抗金,兵败后撤退到首都临安,进城后,居然在首善之地还在吃自己携带的人肉干。
他们还把人肉叫做“两脚羊”,其中老而瘦的男子因为肉老叫做“饶把火”,年轻的妇女叫“不羡羊”,
小孩叫“和骨烂”。
近代历史上,1942年2月,中国十万远征军入缅甸抗日。
杜聿明所部由于指挥失误以及敌情不明等原因,被困胡康谷地一个叫布帕布姆的山谷中,
粮食吃完,野兽也猎尽了,挖草根吃树皮仍然不足以果腹的情况下,也曾上演过人吃死人,甚至人吃活人的惨剧。
至于史书上记载的遭遇灾荒之年,灾民间易子相食的例子则更加不胜枚举。
岳录默默地靠近,此时与他同样一般,震撼的冯教授。
二人慢慢地,退至队伍的末端。
他悄悄将嘴巴,靠近冯教授的耳朵道:
老师,我们,莫不是,遇上食人族了吧!
冯教授看着,眼前分食死人肉的众人。
心中暗自琢磨道:看着泛白的尸体,明显不是正常死亡。
若是食人族,必会先将人体里的血液,放干净之后在取其肉食之。
可这个尸体上,割下来的肉都泛着红黑色。
岳录看着喃喃自语冯教授,根本没准备搭理自己。
便一直盯着眼前,缩地越来越短的队伍。
眼见着,再有一会儿,就排到他们了。
冯教授忽然,恍然大悟般地惊呼了一声。
其他人似乎,也听到了这声“惊呼”。
但他们只是,在往前走的时候,忽然站定了一下。
接着便像,没听见一般,虔诚地往前走着。
岳录赶忙将冯教授,拉到一边儿躲了起来。
二人误进到一间民房里,他们扒着门口往外看,正好能瞧到此时正在进行的“分肉礼”。、
岳录的好奇心,和冯教授滔滔不绝的“授知欲”。
此时都,正好爆发了。
还不等岳录开口问,冯教授就侃侃而谈起来。
原来这极有可能,是一种对逝者的安葬方法。
人类安葬死者,大致有六种方法,即土葬、火葬、水葬、风葬、天葬、食葬。
前几种,是世界上,大多数民族惯用的葬法。
而食葬只是,极少数部族的特殊葬法。
在非洲中部密林里,居住着一个贝拉尔部族。
这个部族沿袭一种奇特的食葬习俗,他们分食本族死者遗体,葬死者于生者腹中,因而被称为食葬族。
这种食葬方法是1970年,日本旅行家芥川玲司发现的。
芥川是位日籍华人,生于上海,自幼随父东渡,在日本经商。
当人到中年,事业有成时,他忽生遐想,要当一名旅行家,去寻奇探险。
1969至1970年,他用了两年时间,在4名黑人向导的陪行下,横跨非洲中部的丛山莽林,
行程18400公里,意外地与贝拉尔簇相遇。
他在部落里生活了一个多月,目击了食葬式的全部过程。
在非洲500多个部族中,贝拉尔是个较小的部族。
他们深居在坦噶尼喀湖西北部人迹罕到的林海里,靠狩猎为生,主要猎取林中的各种动物,如鸟兽蛇猴等。
这个部族很闭塞,与外界不通什么信息,不了解密林以外的世界大事。
妇女和儿童死守部落,寸部不离。
男人远出打猎,但也从不离开这片深林到别处去。
当芥川快要启程离开这个部落时,一天,听说有个老人病了。
患病的老人已68岁了,是这个部族的高龄者。
这老头从前当过族长,早年丧妻,孤苦伶仃,仅由妻妹照顾他的生活。
他突然生病,全族人都很关心,也很焦急,各家都送好吃的去慰问。
与此同时食葬仪式也在着手准备。
第二天一早,一个女人哭泣着到各家去报信,说老人已一命呜呼了,族人都纷纷奔去。
他的妻妹就像死了亲夫一样,嚎啕大哭不止。
全族人都围在遗体旁痛哭失声,哭声彻夜未停。
在热带高温下,遗体很快容易**,不能停留太久,于是在族长的主持下,于次日举行了盛大的食葬仪式。
先是移尸,由青年人抬着遗体,走向一间被当作临时“灵堂”的大房子。
房子的地中央铺着新鲜树叶,遗体就放在树叶上。
遗体四周遍插着各种颜色的鸟翎和羽毛,象征死者的灵魂插上鸟的翅膀,飞向极乐世界,然后再飞回故乡部落。
移尸完毕,由族长主持向遗体告别。
全族人围立遗体两旁,在族长带领下,念着咒语,表示为死者祈祷冥福。
紧接着又是一阵哭声,哭声刚落,就开始分尸。
只见族长手执一把钢刀,在众目睽睽之下,把刀尖刺入尸体的胸膛,然后一直划到腹部,
这时死者的腹部就像被捅破了的气球,发出卟的一声,内脏外露,但并未出一滴血。
这时族长把手伸进死者的胸膛里,掏出心脏,之后再伸进腹腔,掏出其他内脏,接着把四肢分割开来,
割成一块一块的肉块,然后把肉块分配给在场的全族人吃。
分肉的方法,也有一定的规矩。
大腿肉多的部分分给死者的家属,膝盖以下的小腿部分分给死者的兄弟,心脏分给族长,
头部分给死者的孩子,腹部分给部族各家。
**和**分给死者亲属中的,年轻女人或已婚未孕的妇女。
胳膊分给,猎物最多的猎手。
大块分配完毕之后,再由各家细分成许多小块,这时就开始吃起来。
吃的时候,每个人的面部表情都很认真严肃,默默无言。
母亲们把肉块用嘴嚼碎,再喂进小孩的口中。
细嚼细咽,整个食葬过程共历时两个小时,遗体被全族人分吃一光。
吃肉的时候,既不煮熟,也不加温,更不烧烤。
生吃遗体,在贝拉尔人看来是表明死者在死后,仍然能返回本族部落来,活在每个人的心中,与全族人永世同在。
贝拉尔族人死时都希望能“享受”这种食葬,希望自己的灵魂仍然活在本族人的心中。
食葬仪式结束之后,参加葬仪的全体族人均破涕为笑,每个人都没有了眼泪,个个都面带笑容,
他们高兴的是,死者又在生者心中复活了,他们像真有其事那样,欢迎死者又重新回到部族里来,和大家共同生活。
贝拉尔族的葬法,是祖先留传下来的,自古如此。
只是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死者,分食的部位有所不同。
死者如果是女性,她遗体的**部分要分给正在哺乳的孩子妈妈吃,以便她们能多下奶好给孩子哺乳。
若是年轻的猎手在狩猎中牺牲了,他的遗体头部和眼珠子,要分给全族优秀的猎手吃,以保护他们狩猎安全,
在打猎时眼睛更明亮,目光更敏锐,头脑更清醒,能捕获更多的猎物。
他们分食本族死者遗体,只是他们的一种信仰,一种风俗。
他们盼望死者重返本族,也是一种美好的善良的愿望。
贝拉尔决不是人吃人部族。
食葬只是他们的风俗。
这些都是他在,那个日本旅行家,出版的《密林里的食葬部族》里看到的。
就在前几日,从北京出发前,因此他记忆尤为深刻。
这本书的存在,也让世界人民了解到,这一神秘而古老的葬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