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三十六名大臣的保荐
作者:韬文略武      更新:2019-08-01 16:44      字数:3391

当东方的天际抹满绚丽的朝霞时,汉军押着一队队俘虏,走下战场。刘邦携带戚夫人,走出帐外,迎着冉冉升起的旭日,眼角眉梢充满喜悦的神色。

“嘚,嘚,嘚”一阵儿急促的马蹄声由远至近,雄猛的灌婴勒住缰绳,从马背上跳下来,矫健地走近刘邦,声音像钟一样响亮:“陛下。”

刘邦赶忙用手制住灌婴的话,急切地问:“赵利抓到没有?”

“抵抗的敌人基本被歼,剩余的全部当了俘虏。”

“朕问的是赵利,不是那些虾兵虾将,将军答非所问。”刘邦声色俱厉。

“赵利跑了。”灌婴的声音比刚才低了许多,宛若一个重病在身的人。

“一群笨蛋,都干什么吃的?”刘邦骂人的本性立即暴露出来。

“陛下,你何必发这么大的火呢?”戚夫人甜润清脆的娇音在刘邦的耳畔响起:“灌将军一脸倦容,说明他尽心尽力。”

刘邦不忍拂却戚夫人的面情,原本气得翘起来的胡子陡然落下来,铁青的脸上变得柔和许多。此时,刘邦几个得意的将军围过来,刘邦一眼瞥见郦商,猛然想起什么,喊道:“郦商,卿忘了我们刚围城时挨骂的屈辱吗?”

“陛下没有忘记,臣怎敢忘记?”郦商铿锵地答道。

“把那些当初在城上骂得起劲的敌人统统杀掉。”刘邦眼睛里充满仇恨。

“诺。”郦商刚要走,似乎想起什么,急忙问:“陛下,我这就让士兵们去辨认,那没有骂的俘虏怎么办?”

刘邦一脸不耐烦,戚夫人撒娇地挽着他的胳膊,劝说道:“妾听说圣明的君主征服敌方,不在于杀戮多少。”

樊哙十分不满地插嘴:“这么大的军国大事,怎能让后宫参预?”樊哙对戚夫人夺走吕后的宠爱怀着一肚子恼恨,如今看到戚夫人左右刘邦的决断,更是恨上加恨,出言不逊。

“娘的个*,朕还没死,你竟敢放肆。”刘邦冲樊哙吼道,樊哙低头卡壳,一句不敢吭,刘邦毕竟疼着戚夫人,护着戚夫人,不允许别人当众说三道四。

“看着爱妃的面子,留那些没有骂的敌兵一条命,但要判每个人黥刑,给他们打上一个深深的烙记,让他们一辈子都要记住,跟着贼酋叛乱,是没有好果子吃的。”刘邦一言既出,众将当然依命行事。

昔日在东垣城墙上图一时之快的叛兵,被郦商的部下一一辨出,他们无一幸免的成为刀下之鬼,那些没有叫骂的叛兵,虽然幸免于死,但黥刑的痛苦和羞辱也让他们在内心蒙上永远的阴影。

东垣战役的胜利并没有给刘邦带来多少喜悦,赵利的逃跑让他很恼火,参合一路征讨军迟迟没有消息,也让他牵肠挂怀。他搬进赵利的住所,按捺住内心的焦急,一个人嘟囔道:“柴武到底怎么了?好歹总该有个消息吧。”

小屋内炉火熊熊燃烧,蓝色的火苗强劲地往上窜,把整个住处烤得暖烘烘的。刘邦宽大额头上不断沁出汗珠子,顺着隆起的两颊淌下来,他烦燥地脱下外罩长衫,狠狠地甩在床上。

在凛冽的寒风中,大街上光秃秃的树桠在不停地左右晃动,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从远处十分清晰地传来。当战马高昂的嘶鸣声在门口回荡时,一个传令兵风风火火跑进来,一边跑,一边高声喊道:“参合大捷,韩王信授首。”

闷在屋里生闷气的刘邦听到传令兵的喊声,不顾衣着单薄,哗地推开门,大步跨出来,大声问:“你喊什么?”

“陛下,柴武军报,参合大捷,韩王信授首。”传令兵单腿跪在地上,挺直胸脯,朗声禀告。

“太好了。”刘邦用右拳兴奋地砸在左手心,憋在胸膛中的郁闷之气一扫而光。他站在院子中间,高兴地来回踱步,有些儿得意忘形,有些儿放浪形骸,忘记寒冷,忘记皇帝的尊贵身份。当传令兵提醒他要加外衣时,他才意识到自己没有穿外罩,回头一笑,难得柔和地说:“哦,你看朕像不像一个老小孩?”

传令兵咧开厚厚的嘴唇,不住地憨笑,刘邦让他跟着自己走进暖屋,和气地说:“你说,柴将军是如何打胜参合之仗的?”

传令兵看刘邦高兴,于是眉飞色舞地把战事讲给他听:“柴武率大军讨伐韩王信,本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略劝韩王信投降,大汉朝将既往不咎,恢复韩王信从前所有待遇。谁知韩王信回复柴武,说自己像盲人,没有忘记重见天日,如今既然叛离汉朝,再出尔反尔重新归来,那是白白送死,只有舍生一决,请柴将军战场上兵戎相见。柴武见韩王信执意不听劝告,引兵进击,与韩王信打了几次硬仗,韩王信败入城中,坚守不出。柴武督兵猛攻,韩王信竭力抵挡,城池迟迟攻不下。韩王信是一个狡猾的人,柴将军多次挑战,他都龟缩在城里不出战。柴将军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佯示退兵,暗地悄悄地埋伏一支奇兵,这回韩王信中了柴将军的计,错误判断朝廷军队撤退,于是率叛军前来追赶,被柴将军劈落马下,他的部将纷纷投降,参合战役取得辉煌胜利。”

“看来柴将军不仅有勇,而且有谋。”刘邦掀起浓黑的长须,闪着异彩的三角眼掩饰不住胜利带来的欣喜之情,立即吩咐说:“你把诸将召来,朕有话要说。”

片刻,众将与谋士都挤到刘邦的屋子里,尽管屋外边树枝上结着长长的冰凌,寒气依旧逼人,但北征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大家,每个人的脸上都布满骄傲的笑容。他们把刘邦围在中间,像群星拱卫北斗星,怀着无限忠诚敬仰的心情。

在众将面前,刘邦又一次端起皇帝的架子,三角眼敏锐地扫视每一个人,激昂的声音回荡在小屋子梁椽上:“此次北征,除陈豨、赵利逃到塞外,其余叛贼一体荡平。我军已没有必要全部集结于此地,朕决定周勃统率二十万大军屯守北部边塞,继续追歼陈豨残部,灌婴率十万大军虎踞雒阳(洛阳),其余诸侯率领各自的军队回守原地,朕也该回去,与美人调乐。”刘邦豁达、幽默、风趣的话引得众将一阵大笑。

“还有一事,众卿议议。”刘邦趁文臣武将在场,索性一竿子戳到底:“以前赵、代两国合在一块儿,不便管治,不如分成两国,诸位看谁适合当代王?”

众臣没想到刘邦会提出这件事,一时猜不准他的心思,没有谁急着发言,刚才热闹火爆的场面立刻冷场。

计相张苍皱着眉,想了想,英俊的脸朝刘邦微微一笑。刘邦知道他有了成熟想法,催促说:“计相不要故弄玄虚,竹筒倒豆子——直来直去吧。”

“臣以为四皇子刘恒温良贤智,足以担当代王重任。”张苍看到刘邦没有反对的意思,心里坦然许多。

“臣也荐四皇子。”反应机敏的太仆夏侯婴跟着刘邦时间较长,对宫中诸子的平时行为不能说了如指掌,也可以称得上如数家珍,刘恒不事张扬的性格给他的印象颇深。

“臣也愿荐四弟。”大皇子齐王刘肥双拳抱胸,慷慨地说:“儿臣在齐国,三弟在赵国,四弟再封代国,大汉朝的江山社稷将固若金汤。”

“臣等愿共同保荐四皇子。”众人呼啦啦跪满屋子,刘邦扳着指头数起来,“一、二、三……好家伙,共有三十六位文臣武将保荐四皇子,可见四皇子人缘不错。朕就顺水推舟,依了众卿,封四皇子刘恒为代王。”其实立自己的儿子为王是刘邦安邦定国的一个方略,在异姓王纷纷割据叛乱的当世显得尤其重要,他余兴未尽,长吁一口气说:“代王有了,谁为代相。”

陈平噗哧一笑,刘邦惊讶地问:“曲逆侯为何哂笑?”

“臣笑陛下明知故问。”陈平唇红齿白,笑起来很好看。

“噢。”刘邦不知陈平所云,催促他说:“别兜圈子,快说。”

“计相张苍首倡四皇子为代王,是最合适不过的代相。”陈平一语道破玄机。

“曲逆侯所言甚是。”刘邦掂量片刻,感觉文武兼备、多才多艺的张苍确属代相最佳人选。他拉着张苍的手,眼睛里充满无限的期待:“张大人,既然曲逆侯荐卿为代相,卿当努力。卿善于治财,代国地广人稀,正是卿大显身手的地方,卿可不要辜负朕呀。”

“臣愿奉四皇子为代王,悉心治理代国,为代国百姓造福。”张苍一叩到底,欣然受命:“不知臣何时赴代国?”

“卿不要回长安了,可直接赴代国,朕命敕使宣谕四皇子,让其到雒阳面朕,然后再赴任所。”刘邦决定军国大事果断刚毅,言简意赅,颇有一代雄君的气概。

刘邦定了代王与代相人选,如释重负。他高兴地说:“北征打了胜仗,善后事宜又得以安排,朕可以无忧无虑与众卿痛饮美酒。”

一听说喝酒,众将肠子里的蛔虫又被引逗起来,情绪为之欢呼沸腾,什么严冰倒挂,似乎与他们毫无关联。在刘邦的带动下,他们一个个开怀畅饮,有的喝得东倒西歪,醉眼模糊,有的喝得狂呼乱叫,丑态百出,忘记朝廷规矩,忘记君臣礼仪。对这一切,刘邦不闻不问,因为他太高兴了,无暇过问臣下在酒席间的过失。

酒这东西最公平,喝到谁的肚里,捉谁的活儿,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一视同仁,谁多谁醉。

三天后,诸路兵马分别向刘邦告别,各奔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