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得黄金百斤 不如得季布一诺
作者:韬文略武      更新:2019-08-01 16:44      字数:3414

丞相的位置比较重要,皇上必须尽快物色人选。刘恒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由御史大夫张苍填补丞相的空缺,主要原因有三:首先张苍与刘恒在代国曾有过默契的配合,彼此知根知底;其次,从汉朝建立到刘恒即位,已有二十多年时间,朝廷中的文武百官大都是军人出身,而唯独张苍致力于天文、音律和历法的研究,而且兴趣广泛,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其三,张苍乐于助人,知恩必报,人缘极好。让张苍担任丞相一职,刘恒比较信任和放心。

丞相的人选确定之后,刘恒开始考虑御史大夫由谁担任,想来想去,河东郡守季布的名字一直在他的脑海里翻来覆去,因为当时在朝野很流行“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一句话,季布的名气很大。于是他派使者到河东,把季布召回京城,准备当面亲自考察一下,再决定任命,毕竟他不了解季布,对季布的好感仅仅是从别人那里听说的。

季布是楚地人,性情耿直,为人仗义,只要他答应的事情,无论有多难,总是想法办成。他曾是项羽的部下,几次献计献策,让刘邦吃尽苦头,特别睢水战败,追赶刘邦甚急,刘邦险些儿遭他毒手,对他恨之入骨,恨不能把他醢(hai剁成肉酱)为肉酱,于是悬赏千金捉拿他,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者,诛灭三族。

濮阳周友与季布交好多年,把他藏匿,看了朝廷的禁令,吓得心里噗噗乱跳。想了好久,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妙计,让他薙(ti同剃)去头发,脖颈套上铁环,穿上粗布衣服,伪充髨(kun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钳刑犯,与几十个奴仆装上运货大车,一同卖给鲁地的朱毅。

朱毅是个著名大侠,看透不说透,问明身价,当即交付钱币,然后送出周友,把季布单独叫到一旁,仔细盘问。季布阅人无数,见朱毅英姿豪爽,与众不同,便吞吞吐吐,说出一段悲婉的情结。朱毅没等季布说完,便猜中他的身份,购置田舍,让他经营。自己扮作商人的模样,来到雒阳,拜见滕公——汝阴侯夏侯婴。

滕公素闻朱毅大名,不敢怠慢,请到家里长谈,觉得情投意合。朱毅看时机成熟,委婉地问季布犯了何种大罪,以至于朝廷揪住不放,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滕公便把刘邦痛恨季布的原因一五一十告诉朱毅。

朱毅问滕公:“公视季布为何种人?”

“素性忠直,仁义贤士。”

听了滕公的话,朱毅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说道:“季布之所以屡困主上,是因为他是项羽的部属,当时各为其主,这正是忠臣的本色。现在项羽已经灭亡,而他的遗臣尚多,难道能一一捕戮吗?更何况主上刚夺天下,仅凭个人怨恨报复私仇,只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

“这?”滕公本来眯缝着眼睛,突然睁大,旋即重新眯缝,打量对方一眼。

只听朱毅为季布辩解:“季布无处容身,只好北逃匈奴,南遁百越。这种自驱勇士、反资敌国的行动,与伍子胥弃楚投吴,乞师入郢,鞭打王尸又有何区别呢?公为朝廷心腹,何不从容进言,为国尽忠?”

滕公知道朱毅行侠仗义,猜想季布十有八九隐藏在他那里,但他微微一笑说:“君既然有为季布开脱的美意,鄙人愿意效劳。”

朱毅见滕公诚心诚意,便离开雒阳,回到家中,静候佳音。两个多月过去,滕公果然说服刘邦,赦免季布。

高祖朝季布做中郎,惠帝朝做中郎将,刘恒即位,让他做河东郡守,因为他性情耿介,正直廉明,河东的百姓倒也悦服。

曹邱生是季布的同乡,擅长辞令,能言善辩,曾流寓长安,结交权贵,与宦官赵谈、窦建关系友善,经常来往,借势敛钱,招权纳贿。

季布不认识他,听到他劣迹斑斑的信息,对他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特意给窦建写信,揭露他的罪行,劝窦建不要与他结交。

对于季布不友好行为,曹邱生不以为意,因为在他的人生哲学里,实用原则排在第一,只要你有用,就要不择手段巴结你,即使降低人格,也未尝不可。季布现任大官,正是他争取的对象,为结交季布,他找到窦府,让窦建给季布写一封介绍信。

窦建怕曹邱生碰钉子,坦率地提醒他:“季将军不喜欢你,你最好不要去见他,免得自讨没趣。”

出人意料的是,曹邱生信心十足,蛮有把握地说:“只要你修书一封,鄙人便有与季将军见面的托词,凭着我的三寸不烂之舌,自有办法说动他。”

“是吗?”

“当然。”

曹邱生话说到这个份上,窦建不便拒绝,浮皮潦草修了一封书信,交与曹邱生。曹邱生如获至宝,揣在怀中,千恩万谢,离开窦府,前去拜谒季布。

季布看了窦建的信,两眼瞪着曹邱生,虎着脸,说了几句不堪入耳的话,故意让曹邱生下不来台:“没想到在这个尘世上,竟然有你这样脸皮厚的人?你知道什么叫礼义廉耻吗?”

谁知曹邱生心理素质非常好,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毫不畏缩,竟向他一个长揖,投其所好吹捧说:“楚国人有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有诺必践,享有盛名,然而也离不开别人的宣扬。足下与鄙人同乡,愿意为足下到处宣扬,岂不是锦上添花?何必拒鄙人于门外呢?”

一向把名誉看得很重的季布果然被曹邱生击中软肋,转怒为喜,下座相揖:“不知曹公为何如此?”

“谁让我们是老乡?常言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为有你这样一位信守诺言的老乡感到骄傲,岂有不在京城宣扬之理?”

“曹公果然不凡,不仅度量大,而且眼光长远,真是折杀季布。请曹公多留几日,让季布领略你的风采。”

“如果不嫌弃的话……”

“以前不了解曹公,尚且心存鄙夷,而今了解曹公,你是季布最尊贵的客人。”季布把曹邱生作为贵客留下来,好吃好喝好招待几个月,临走时又送他一笔丰厚的礼物。

曹邱生从楚国返回京都,利用与权贵的关系,在长安为季布扬名,季布在关中的名气越来越大,竟然传到皇帝刘恒的耳朵。刘恒这次把他从河东调回京城,亲自考察,有意重用。

一听说皇帝准备重用季布,说什么话的都有。有的说:“季布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是一个信守诺言的好人。”

也有的人毁谤他:“季布虽然勇敢,但喝了酒以后,爱耍酒疯,难以接近。”

还有人善意提醒皇帝说:“季布狷介高傲,喜欢抗上,不宜内用。”

毕竟皇帝刘恒没有与季布共事的经历,对他不够了解,而说这些话的人又都是刘恒的近人,都是刘恒的红人,刘恒没有理由不相信。

面对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评价,刘恒疑疑惑惑,犹豫不决,他暗暗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用对了人,政通人和,一顺百顺,用错了人,会引来许多麻烦。”

就这样,刘恒在犹豫一个月之后,终于拿定主意,那就是恪守“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决定由典客冯敬暂时代行御史大夫之职。

却说季布在京城客馆逗留一个多月,杳无音信,便主动入朝,觐见皇帝。行过大礼后,他一根肠子***,把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抖落出来:“臣无尺寸之功,待罪河东,承蒙陛下宠爱,召进京城,估计有人在陛下的耳边替臣添了不少好话,夸臣如何贤能,如何守信。”

“卿是大汉朝的名臣,尤其‘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句话,让朕感到很欣慰,引以为豪。”刘恒和颜悦色地说。

“臣在客馆居住一个多月,竟然没有后命,不胜惶恐。这实在不正常,估计一定有人在背后诋毁臣。”说到这里,季布脸色通红,胸脯一起一伏,情绪异常激动。

刘恒被季布揭破隐衷,一时无话可说,歪着头想了一下,赶忙掩饰自己的窘相:“河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郡,犹如朕的股肱,因而特意召卿前来,略问情形,没有别的意思。”

谁知季布并不买皇帝的帐,针尖对麦芒说:“陛下因一誉赐召,又因一毁见弃,臣恐天下将窥见陛下深浅,竞来尝试。”

“河东郡今后仍然需要仰仗卿,麻烦卿重新返回原任,幸无多疑。”刘恒默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过了很久才说。

皇上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季布不便再说什么,再说什么,就是给皇上、给自己找不自在。他只有打掉牙往肚子里咽,磕头谢过皇上,离开京城,返回河东,仍然当郡守去了。

送走季布,刘恒长松一口气,暗暗叹道:“季布真是一个性情中人,幸亏朕巧为掩饰,否则君臣都很尴尬。”

季布的弟弟季心喜欢打抱不平,几千里之外的士人争着替他效命,因杀死蛮不讲理的土豪而避匿袁盎的家中。袁盎听了他的叙述,觉得他虽然杀人,但事出有因,就想帮他一把。于是袁盎利用皇上的宠信,出面调停双方,使他不但没获罪,反而被推荐为中尉郅都的司马。郅都是一个铁腕人物,但对他却是另眼相看,以礼相待,许多青年人常常暗中假冒他的名义,到外边去行事。甭说,这招比较灵验。当时弟兄俩气盖关中,远近闻名,只不过季心因勇敢而出名,季布因重诺言而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