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人瑞亦有失意时
作者:韬文略武      更新:2019-08-01 16:44      字数:3496

张苍关于汉朝是水命的说法被公孙臣的土命说法无情击败了,这让他顿感颜面扫地。

尽管张苍平时性情恢弘,为人旷达,一向乐观,但仍然架不住这个沉重的打击。十多年来,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辅佐皇上,尽心尽职,把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河清海晏,物阜民康,在皇帝、群臣、百姓中间,具有很高的声望。

在众多文武大臣中,他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尤其对历法的研究可谓独一无二,他推演汉朝水命的结论从汉朝建国时一直被沿用至今,而且根深蒂固,深入民心。就在天下平安无事的时候,谁想到冒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所谓公孙臣,也不知道这个家伙用了什么手段,推演汉朝土命,并大胆预言以黄龙出现为证。

没想到陇西成纪地方官员奏报本地出现黄龙,说得有鼻子有眼,验证了公孙臣的预言,让本来迷信的皇帝深信不疑。从此公孙臣头上戴上一顶耀眼的冠冕,身价倍增。

相比之下,张苍因为推断没有得到验证,失去皇帝的信任。尽管皇帝嘴上没有说什么,但从皇帝的眼神中,他可以敏锐地感觉到一种不易察觉的疏远,不由产生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看来你也有失误的时候。”

他经常一个人坐在家里亭子的石凳上,面对着蓊蓊郁郁的翠竹、婀娜多姿的柳树以及艳若云霞的桃花,回想起年轻的时候跟着汉高祖刘邦驰骋疆场,南征北战,叱咤风云,纵横捭阖,意气风发,为大汉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而如今星转斗移,物是人非,不由黯然伤神:“没想到老臣会被一个黄口孺子所戏弄。”

有时候,他作为一个九十一岁高龄的耄耋长者,看着晚霞满天和夕阳西下,回想起这十几年为了辅佐刘恒而夙兴夜寐,宵衣旰食,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不由老泪纵横,感慨万千:“臣老矣,精力衰退,思想保守,应该回家赋闲,绕膝弄孙,颐养天年啦。”

对于公孙臣本人以及他的汉朝土命的说法,张苍一则心存鄙夷,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认为公孙臣充其量不过一个江湖骗子;二则心存狐疑,怀疑公孙臣弄虚作假,甚至怀疑他与陇西成纪地方官员串通一气,表里为奸,欺君罔上。到底是偶然巧合,还是故意捏造,招摇撞骗?这位阅人无数的老丞相在心中画满问号,尽管这位老丞相有这样那样的猜疑,但他拿不出足够的证据能证明自己的猜测。

眼下皇帝对公孙臣异常信任,畀予重任,即使朝中一些与自己过往甚密的大臣,也见风使舵,唯皇帝马首是瞻,不再支持自己关于汉朝水命的说法,这让他感到非常难堪和悲哀。

作为一个聪明的政治家,张苍深深了解这位与自己共事多年的皇帝,尽管贤明仁爱,克勤克俭,但一旦涉及神灵的问题,便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哎,人非圣贤,孰能无错!皇帝也有犯糊涂的时候,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如果想让皇帝及时纠正错误,不仅要有足够的勇气,而且要有铁一般的证据、足够的耐心和充裕的时间。”

想到“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箴言,张苍决定急流勇退,隐居在家。理由很简单,身体有病。甭说一个九十一岁高龄的耄耋长者,即使一个活蹦乱跳的年轻人,吃了五谷杂粮,谁能保证自己不生一个疾病呢?于是张苍便向皇帝请了长假,不来相府报到。

对于老丞相的心思和举动,刘恒心知肚明,亮如明镜,但他看破不说破,领着卫将军宋昌、郎中令张武等几个代国旧臣,亲自登门,看望张苍。

张苍听说皇上亲自来看自己,心中一热,赶忙下床,到门口相迎。君臣几天不见面,见了面分外亲切。张苍行了大臣之礼,把皇上迎进宽大的书房,分宾主坐定,吩咐家奴上茶。家奴不敢怠慢,上了一壶茶水,倒进茶杯,端至每人的眼前。

“丞相,朕听说你病倒了,特意挑选几位亲朋故旧,前来探望,丞相病情如何?”刘恒看着头发雪白的张苍,用非常关切的口气问道。

“陛下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来看行将就木老朽,老朽五内感激不尽。”张苍捻着白色长髯,神情黯然说:“至于病情,主要是臣上了岁数,老朽衰迈,断不了有个头痛脑热。”

郎中令张武笑着说:“老丞相素有人瑞之称,一向身体强健,突然病倒,让在下实在不解。”

张苍睨一眼张武说:“这有什么不好解释的,人吃了五谷杂粮,怎能不生疾病?常言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更何况老朽年逾九十!”

“依我看,丞相害的是心病。”卫将军宋昌看着张苍一张不悦的脸盘,直接点破他的心思:“公孙臣关于汉朝土命的论述打败老丞相关于汉朝水命的论述,让老丞相在大庭广众之下颜面扫地,一气之下,老丞相病倒了,我说得对不对?”

“卫将军所言,说对了一半,听了公孙臣关于汉朝土命的论述,老朽的确感到不爽。”一提起公孙臣,张苍的脸色变得涨红,愤愤不平,但碍于皇上在场,不便于发作,毕竟皇帝是赞成公孙臣关于汉朝土命的论述。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说:“但老朽干累了,有歇口气的想法。”

皇上呷一口茶水,润一润嗓子,不急不躁地说:“众所周知,为了推翻暴秦统治,老丞相跟随高祖金戈铁马,斩将搴旗,屡建功勋。大汉朝建立后,老丞相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几十年如一日,为朝廷为国家为百姓操劳奔波,精打细算,取得不菲的政绩。人们一提起老丞相的大名,无论在朝在野,是敌是友,无不翘起大拇指称赞。”

宋昌、张武频频点头,其他在场的大臣也频频点头。即使正在暗生闷气的张苍听了,也深受感动,几滴泪珠夺眶而出,沿着两颊无声流淌:“看来皇上并没有厌弃臣。”

“至于汉朝是水命还是土命?陇西成纪的地方官员奏报他们那里出现黄龙,土命的论调暂且占据上风,公孙臣也暂时被朕封为博士。朕随后还要到雍地,祭天拜神,为民祈福。”刘恒说到这里,当然不得不顾及一下张苍的情绪,笑着说:“这样做是否完全正确?这有待于时间证明。再说,张丞相关于汉朝水命的论述沿用四十多年,天下不也是什么事都没有。”

张苍毫不隐瞒说出自己的担忧:“臣怀疑公孙臣与陇西成纪的官员串通一气,狼狈为奸,也怀疑陇西成纪的官员道听途说,没有亲眼所见,巧饰伪装,虚妄上奏,蒙蔽圣听。”

“丞相不必忧虑。”刘恒轻蔑地说:“朕借给他们一百个胆量,他们也不敢欺君罔上。”

“臣想乞骸骨病休,请陛下恩准老朽辞去丞相一职。”张苍去意已决,没有因为皇帝的夸奖而有所改变。

“丞相病休可以,但朕视卿为股肱,暂时不能批准你辞去丞相一职。朕还要你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切不可因为水命与土命一事背上思想包袱。”刘恒反复叮咛:“这个事即使卿错了,也是一桩小事,不足挂齿,人非圣贤,孰能无错?更何况你一直不服气,等着将来有一个最后结论。”

张武幽默诙谐说:“丞相,你就小车不倒只管推吧。”

话说到这个份上,张苍也不好再说什么。书房里荡漾着欢声笑语,君臣重新恢复原来的关系。到了吃饭的时候,家奴端上香喷喷的酒菜,君臣享用一番,打道回宫。

黄龙在陇西成纪出现,没有伤害百姓,这对朝廷来说,无异是吉祥的预兆。当皇家的车队行驶在一望无际的关中田野,刘恒看着绿油油的禾苗充满无限生机,看着农夫低着头,忙着锄草、施肥、浇水的时候,心中说不出有多高兴,轻轻叹道:“又是一个丰收之年,百姓又可以多收一些粮食。”

为使百姓有一个好的收成,让他们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刘恒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决定到雍地(在陕西宝鸡地区)祭拜神灵。

如何才能把祭祀活动搞得隆重而又庄严,刘恒在诏书中明确告诉礼官:“有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毋害于民,岁以有年。朕亲郊祀上帝诸神。礼官议,毋讳以劳朕。”即这次黄龙出现既没有伤害百姓,又关系到今年的收成,皇帝必须郊祀神灵,希望礼官不要怕程序复杂,务必制定出一个周详的方案。

礼官接到诏书,诚惶诚恐,多方磋商,反复研究,最后拿出一个思虑缜密的方案,呈报皇上过目。皇上经过认真审阅,批准他们的呈请。

四月份,洁白如雪的梨花、黄灿灿的油菜花把雍地装扮得花团锦簇,在这赏花踏青的好季节,皇家的车队拥挤在人文始祖黄帝曾经搞祭祀的一块平地。

香烟袅袅,礼乐和鸣。皇帝刘恒穿着赤色的礼服,神情庄重,焚香磕头,祭拜五帝(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祷告上天,为民祈福,为社稷祈福,为朝廷祈福。

王公大臣肃然站立,默默感受着神灵给心灵带来的抚慰。整个祭祀活动庄严肃穆,恢宏大气。

同年,齐王刘则病故,因为没有子嗣,致使绝封。刘恒想起悼惠王刘肥以及哀王刘襄的前功,不忍撤除齐国,同时想起贾谊关于国小力弱的主张,便把齐国分成六个小国,把悼惠王刘肥的六个儿子尽封为王:长子将闾为齐王,次子刘志为济北王,三子刘贤为葘川王,四子刘雄渠为胶东王,五子刘卬为胶西王,六子刘辟光为济南王。

九月,金秋送爽。刘恒下诏天下:举荐贤良文学之士。晁错等一百多人入选,由于汝阳侯夏侯灶、颖阳侯灌何、陕西郡守公孙混邪共同举荐晁错,加上晁错对策第一,被皇帝擢拔为中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