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救灾之事大如天
作者:韬文略武      更新:2019-08-01 16:44      字数:3292

公元前158年,对大汉朝注定是一个天灾人祸的年份。匈奴刚刚侵扰上郡和云中郡,紧接着关中、代地、中原、齐鲁大地以及几个重要产粮的地区,闹起旱灾和蝗虫之灾。

“蝗虫来了。”永祥站在田埂上,指着天空,亮开嗓子高喊。

全家人用惊恐的眼睛看着湛蓝的天空,伴随着可怕的“嗡,嗡,嗡”声音,一群绿色的蝗虫铺天盖地而来,把天空盖得严严实实,刹那间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它们盘旋着,张大一双双小小的、凶狂的眼睛,在一块块已经被啄得参差不齐的田地仔细寻觅,绝不放过任何一块可以美餐一顿的地方。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咔嚓,咔嚓”声音过后,不管是田地里绿油油的禾苗,渠沟边萋萋的芳草,还是路边郁郁葱葱的树木,全部被啃得光秃秃的。

“这下子全完了。”永福一屁股坐到垄沟上,沮丧地说。

永亮仰天长吁短叹:“老天爷,你这是怎么了?一连几个月不舍得下一滴雨,弄得千里赤旱,如今又来了蝗虫,把仅剩的一点庄稼苗啃得精光,这存心不让百姓活了。”

全家人一个个垂头丧气,流着泪,没精打采回到家里。

不仅仅他们家,全国闹灾荒人家何止千万!闹灾荒的地区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甚至在一些重灾区,人畜饮水都发生困难,老百姓陷入空前的恐慌。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朝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刘恒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他的臣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如何应对灾难?刘恒和他的几位大臣在政事堂议了几天,他们一个个表情严肃,心情沉重。

“今年以来,天灾人祸接连不断,刚把进犯的匈奴打退,旱灾和蝗虫之灾紧跟着就来了,而且所涉及到的地区比较多,这是朕即位以来,所遇到最差的年份。朕自接到各地报来的灾情报告,一直寝食不安。不知各位有何妙策?让国家和百姓度过这一次难关。”刘恒用一双榛色的眸子环视着几位大臣,用低沉的、嘶哑的声音问道。

“据各地报来的灾情看,灾情比较严重,许多地方田地荒芜,颗粒无收。”丞相申屠嘉迎着皇上的目光,白色的胡须一翘一翘,虽然年逾花甲,但仍然有些激动。

谈到灾情,御史大夫冯敬感慨万端:“有的地方百姓实在生存不下去,只好背乡离井,逃荒要饭。”

这些日子,长安附近一些州县的百姓开始涌入京城,有的沿路乞讨,有的小偷小摸,有的明火执仗抢劫,引起廷尉张释之的高度注意:“许多难民涌进长安,给长安的治安带来很大压力。”

当听到他们的议论,晶莹的泪花在刘恒的眼眶里直打转,他强自忍着,才没有落下来。只听他动情地说:“朕一直以为国家太平,人给家足,仓满囤流,没想到老百姓抗灾能力这么差,这都是朕无德无能所致。”

“臣应负主要责任。”申屠嘉噗的一声,跪在地上,自责说:“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燮理阴阳,顺应四时,安抚百姓,而今阴阳不调,百姓流离失所,岂非臣之责?”

“陛下和丞相都不用过于自责,现在不是讨论追究责任的时候,而是想对策的时候。”冯敬截住他们的话头,不让他们再说下去。

“臣赞成冯大人的意见。”张释之蹙紧眉头,平静地说。

谈到制定具体措施,为了不让几位大臣囿于传统的规矩制度,刘恒用鼓励的口气说:“朕以为:只要对缓解灾情有利,可以打破一些坛坛罐罐,打破一些条条框框。”

皇上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几个大臣的思路开始活跃起来。申屠嘉首先建言献策:“陛下,是否诏令诸侯暂时不向朝廷进贡?”

向朝廷进贡可是诸侯向朝廷表现忠心的一种重要方式,骤然取消,会不会影响朝廷与诸侯之间的关系?这可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然而,刘恒出人意料地回答:“完全可以。”

冯敬想了想说:“减少宫中各种服饰、车驾和狗马,裁减朝廷官吏人数。”

刘恒拍案叫好:“这个主意不错。”随后把目光转向张释之,只见他皱着眉头,不言不语,情不自禁问道:“张廷尉为何一言不发?”

“臣正在考虑,已想出一条主意,不知当说不当说?”

“都什么时候,还故弄玄虚。”申屠嘉瞟一眼张释之,不满地说。

“快说吧,这样扭扭捏捏,不符合你一向爽快的性格。”冯敬催促说。

张释之微微一笑说:“臣建议陛下解除民众开发山林湖泊禁令,可以上山砍柴、开矿,下河可以捕鱼、捉虾。”

开放归属国家的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开发渔盐资源,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因为事关重大,刘恒没有骤然表态,而是在丹墀上来回踱步,等想成熟了,毅然表态:“只要有利于国计民生,有利于促进发展,朕看不妨实施。”

“开仓放粮,赈济百姓。”

“允许民间买卖爵位,实行自救。”

几个大臣你一句,我一句,各抒己见,一个个好主意、好办法便被他们想了出来。刘恒经过梳理,归纳为六条:令诸侯毋入贡,弛山泽,减诸服御狗马,损郎吏员,发仓庾以振贫民,民得卖爵。

最后刘恒铿锵有力地说:“朕要动员所有力量,全部用于抗旱救灾,决不允许出现官员松懈怠慢的现象,决不允许出现官逼民反的现象,决不允许出现饿死人的现象。”余音袅袅,经久回荡,最后细若游丝,消失在政事堂的穹顶。

当这道诏书颁布之后,全国臣民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给他们带来便利,缓解了灾情给臣民带来的损失和负担,特别是开放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开发渔盐资源,其结果“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为战胜灾难,作为至高无上、富有四海的皇帝,刘恒不仅制定相关政策,并身体力行。他首先带头限制饭量,不吃肉,取消各种不必要的浪费,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其次严令宫中人员节衣缩食,把节省下来的衣服和粮食,全部捐献给灾区百姓,用实际行动支援灾区百姓。

在皇上的带动下,王公贵族以及大大小小的官员无不行动起来,有的开仓放粮,赈济百姓;有的访贫问苦,安抚民心;有的兴修水利,引水灌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要有利于抗旱救灾,只要有利于扑灭蝗虫,只要能把灾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水平,官府都热情鼓励,积极实施。

两个月过去,太阳仍然每天悬挂在天空,毒辣辣照着大地,大大小小的渠沟变得干涸,一块块田地干裂成大小不同的缝纹。每当刘恒看到这种情景,他的心像有条毒蛇噬咬一样。

为更好地掌握灾情,皇上带着邓通、赵谈以及几个内侍,经常到长安附近的几个州县微服私访。

一天,他们骑着马,来到临潼。当他们路过闹市中心,看到一个耄耋长者,身边跪着一个插着草标的小女孩。

刘恒心中骇异,跳下马,走上前,抚摸着小女孩的头,揪心地问:“老人家,为何要卖她呀?”

“客官有所不知。”老者看到刘恒,像看到亲人,抹着眼泪诉说:“平时我和孙女相依为命,靠着几亩薄田过日子,虽然谈不上好,可也能凑凑合合过下去,谁料想遇到旱蝗之灾,再也撑不下去了。”

刘恒急切地问:“老人家,难道官府没有给你们发放救济粮吗?”

“发了,但那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啊。”

听到这里,刘恒微微皱起眉头,扭头对赵谈说:“拿五十钱给他,让他领着孙女回家。”

赵谈取出钱币,递给老者。老者拉着小孙女,噗咚一声,纳头便拜:“我们真是遇到好人了。”

“老人家快快请起,再也不要卖孙女了。”刘恒一脸笑容,和蔼可亲。

老者千恩万谢,领着小孙女,高兴地走了。

邓通盯着他们的背影,长叹一声:“陛下,你真是救苦救难的大救星,像他们这样情况的穷人家,在全国为数不少,你能把他们一个个都照顾过来?”

刘恒知道邓通说的是实情,并没有什么坏心眼,因而犯不上计较,但他作为一国之君,心中必须常常装着百姓,特别是那些连饥饱尚且不能解决的穷苦百姓,同时要用自己的言行影响身边的大臣。想到这里,他目光深沉地说:“只要让朕碰见,能帮助几个,就帮助几个。”

“陛下圣明。”邓通闻言,一脸羞红,心说自己的境界与皇上相比,差得太远。赵谈等几个侍从眼圈润红,被皇上爱民的情怀深深打动。

回来的路上,刘恒的眼前仍然不断浮现老者卖孙女的凄惨景象,他不由走进长陵,来到高祖庙,双手合拢,默默祈祷:“高祖在上,儿臣平素与群臣和衷共济,悉心治理天下,未尝有失德之处,望父皇在天之灵庇佑大汉臣民。”

也许他的真诚感动苍穹,几天后,一连几个月不下雨的老天终于雷电交加,痛痛快快下了一场透雨,一场非常及时的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