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重申和约
作者:韬文略武      更新:2019-08-01 16:45      字数:2971

当匈奴的快马使者来到长安,把军臣单于的和亲用意申明,主持外交事务的典客直不疑不敢怠慢,把他们安顿到宾馆,按照贵客的标准,好吃好喝好招待。然后,直不疑迅即把情况禀明皇上。

刘启觉得事关重大,便在宣室殿召开三公九卿会议,因为太尉一职一直无人,因而三公九卿会议成了两公九卿会议。

“匈奴前来和亲,卿等有何高见?”在刘启的心中,他早有一个想好的方案,但他不直接说明,而是让两公九卿商议。

“臣以为应该继续沿用高祖时期的和亲政策,因为前些年已经遴选宗室翁主,送去匈奴给军臣单于当阏氏,所以此次只用备齐粮食、丝绸和美酒等贡品,与匈奴重结和亲缔约。”丞相申屠嘉不假思索,首先发言。

御史大夫陶青用一双机敏的眼睛偷看皇上一眼,见皇上没有反感的意思,便顺着申屠嘉的口气补充说:“陛下自即位以来,继续沿用文帝时期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继续抱定“无为而治”的宗旨,奖励垦荒,扶植农桑,实现家给人足、仓满囤流的美好目标,延续文帝开创的盛世局面,这无疑是正确的。”

典客直不疑长得身材颀长,眉清目秀。继丞相、御史大夫之后,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为实现这个目标,国家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环境,以利于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从当前看,南越已经宾服大汉,只有北部的匈奴时常南侵,故而高祖、惠帝、吕太后以及文帝四朝,都采用和亲政策。尽管向匈奴送去大量物品,外表看上去软弱一些,但换来一个和平发展战略机遇期,臣窃以为很值。”

关于直不疑,还有两个美好的传说,他是河南南阳人,文帝时期曾担任郎官,一次他的同房郎官中有人请假回家,因为走得急,错拿了另外一个郎官的黄金,这位郎官发现黄金丢失,便胡乱猜疑是他干的。他看这位郎管正在气头上,没做任何辩解,买来同等的黄金,交给失主。几天后,请假回家的郎官返回,把错拿的黄金交还给失主。这位郎官十分惭愧,向他道歉,他豁达大度,没说一句怨言。通过这件事,人们都称赞他是位忠厚的人。

后来,直不疑逐渐升官,做到太中大夫。有位官员嫉妒他,在一次朝会上别有用心诽谤他:“直不疑虽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但与嫂子私通!”他听了对方的恶毒攻击,只是平淡地回答:“我根本没有兄长。”仅此而已,不为自己做任何辩白。

“如果兴师动众,北伐匈奴,且不说没有打赢的把握,即使打赢了,得到一片片荒凉的盐碱地,不能种植,而且士兵、马匹、辎重损耗过大,得不偿失。”郎中令张武根据以往的战争经验,连连摇头。

大家无一例外,都反对战争,赞成和亲政策,深深合乎皇上的心思。皇上看时机成熟,下结论说:“为开创太平盛世,全国需要一个长期安定团结的和平环境,这就需要大汉朝继续沿用过去的和亲政策,确保汉匈之间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朕论功不如高祖,论德不如太宗,他们尚且执行和亲政策,遑论朕躬,朕异常珍惜这一次来之不易的和平机会,决定派出最高规格使团,到代郡与匈奴使团真诚接洽,重申和约,让汉匈之间不再发生战争。”说到这里,他那一双澄澈透明的眼睛在两公九卿的脸上迅速扫过,平静地说:“陶青。”

“臣在。”陶青站起来,手持笏板,走至丹墀前,毕恭毕敬听从皇上的安排。

“朕知道你目光敏锐,精明干练,体察朕的一片苦心。朕特意派你带领使团,到代郡与匈奴使者重申和约,朕相信你定能不辱使命。”刘启面带微笑,用信任的目光看着陶青。

一股暖流迅速传遍陶青的全身,他眼圈泛红,激动地说:“士为知己者而死,陛下如此相信臣,臣将殚思竭虑,巧妙与匈奴使者周旋,圆满完成陛下赋予的使命。”

“直不疑。”

“臣在。”

“朕命你为副使,辅佐陶青。”

“诺。”直不疑双手抱拳,深深一躬。

御前会议结束,大家纷纷告退。在回家的路上,大家纷纷议论:“以前出使匈奴,从来没有这么高的规格,如今正副使者一个是三公,一个是九卿,规格最高,说明皇上在内心深处,对这一次和亲之行多么看重。”

两天后,御史大夫陶青、典客直不疑带领使团,运载大量的粮食、丝绸、美酒等贡品,离开长安,奔向代郡。

等陶青到了代郡驿馆,顾不上休息,立即会见右骨都侯。听了官员的介绍,右骨都侯看汉朝御史大夫亲自来与他重申和约,心中十分高兴,笑着说:“陶大人,为了和平,像你这样位居三公的御史大夫能够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来到代郡,处理这次邦交,说明你们的皇上高度重视汉匈关系。”

“汉匈关系是汉朝对外最重要的关系,我们的皇上非常重视,放在优先的位置进行处理。为了两国百姓世代友好,再也不发生残酷的战争,皇上命令我们,把汉朝最好的粮食、丝绸以及美酒等贡品,如数给你们匈奴送来,以表达我们的诚意,请右骨都侯验明。”陶青上下打量右骨都侯,看他一张圆脸厚墩墩的,没有恶意,于是放松戒心。

“既然陶大人如此爽快,那我们不客气了。”右骨都侯吩咐手下人:“你们与对方认真办理交接,不可出现错误。”

“请。”

“请。”

双方费了半个时辰的工夫,把汉朝送给匈奴的东西验明。右骨都侯看着黄橙橙的小米、明亮光泽的丝绸以及签封的酒瓮,看着一堆堆令他眼花缭乱的贡品,心花怒放,眼睛笑成一条细缝,嘴里不住地说:“都是些好东西呀。”

“大汉朝心诚意诚吧?”典客直不疑友善地握着右骨都侯的手,笑着问。

“心也诚,意也诚。”右骨都侯频频点头。

陶青趁机提议:“为了和平,为了友谊,为了给两国百姓带来福祉,咱们喝几碗酒以示庆贺,你不反对吧?”

一听说喝酒,右骨都侯肠子里的蛔虫被激活了,只见他眯成一条细缝的眼睛放出异样的光彩,嘴角挂满笑意说:“喝酒是匈奴人的嗜好,我怎么会拒绝呢?喝,喝出友谊,喝出和平,喝出两国老百姓的福祉。”

他们来到事先准备好的酒席落座,按照匈奴人的习俗,换上酒碗,猛吃海喝,格外尽兴。几碗酒落肚,右骨都侯的话多起来,他先问了一个看似敏感的话题:“君以为汉朝当今皇上,何如人也?”

陶青微微一笑,朗声回答:“当今皇上乃圣明之君,他体恤百姓,与民同呼吸,共命运;同时他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勤奋之君,像圣人周公一样夙兴夜寐,宵衣旰食,勤于政事。”

“陶大人未免言过其实。”右骨都侯听了陶青的溢美之词,心里不禁泛起一股酸溜溜的滋味,脸上微微发烫,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不服气地说:“若与匈奴大单于相比,二者谁更强势?”

看右骨都侯脸色急剧变化,陶清感到好笑,他不慌不忙,从容应对:“匈奴军臣单于横跨大漠,驰骋千里,乃马上雄主。大汉皇上以无为而治天下,四海宾服,天下翕然。二者相互媲美,平分秋色,各有千秋。”

陶青一席话不卑不亢,既盛赞军臣单于,又盛赞汉朝国君,兼顾二者,照顾右骨都侯的颜面,让他心服口服:“御史大夫对两国国君的评价可谓允准恰当,樽俎之间,折冲对手,善于辞令,对答如流,虽苏秦、张仪复生,不过如此。”他心中高兴,举起酒碗,与陶青当啷一声,重重地碰一下,梗起脖子,一饮而尽。

“好,爽快。”典客直不疑拍手称快,端起酒碗,与右骨都侯轻轻碰一下,然后碗底朝天。之后,他们进入喝酒高潮,等他们酒阑人散,一个个喝得红头涨脑,走路摇摇晃晃。

当他们分手时,彼此间拉着手难舍难离,好得像一个人,说了许多珍惜感情的话,然后各自回去复命,无论匈奴军臣单于,还是汉朝皇帝刘启,听了他们的禀报,都非常满意。经过双方共同努力,汉匈之间暂时处于休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