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六把剑证明忠心
作者:韬文略武      更新:2019-08-01 16:45      字数:3452

卫绾是代郡大陵(今山西文水县)人,原来服侍汉文帝,平时喜欢研制、修理、驾驶各种车辆,技艺之高,无人能比,只要车子出了毛病,他一修理,车子完好如初。加上他性情敦厚、谨慎、廉直和忠诚,不久当上郎官。

他是那种典型的不争名、不争利而且待人宽厚的人,长期在郎官的位置上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也没有跳槽的想法,一步一个脚印,累积功劳,逐步升为中郎将,下属郎官有过失,他总是替他们遮掩,立了功劳,总是让给别人,从不与人争执。

刘启当太子的时候,想通过宴请大臣的方式笼络人心,派东宫的使臣给每个大臣送了请帖。卫绾接到请帖,在手里玩味良久,觉得太子此举未必招皇上喜欢,弄不好还会引起皇上的猜忌,到时候皇上追究起来,反而会给自己惹来一身骚,不如干脆不去,但太子的面子又不能轻易驳回。正当他处于两难处境之际,使臣问他:“太子说了,到时候将军可一定要到哟。”

“请你回禀太子,很不凑巧,末将正在害痢疾之病,恐怕难以赴宴,尚请太子谅解。”卫绾推却说。

“这恐怕有些不妥吧!”

“身患疾病,实难赴约。”卫绾双手一拱,向使臣苦苦恳请。

使臣怏怏而去,把卫绾说的话反馈给太子刘启,因为人家害病,是真是假,这个不好确认,况且太子没有时间去分辨,结果大臣们都参加太子的宴席,唯独卫绾没有参加。这件事给太子留下深刻印象:甭看卫绾平时寡言少语,不吭不哈,性情温良恭俭让,一旦遇到事情,遇到原则性比较强的事,绝不是那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趋炎附势的人,而是一个有主心骨、考虑较多、眼光长远的人。

文帝对卫绾相当看好,临逝前,曾嘱咐刘启:“卫绾是个忠厚长者,你要好生对待他。”

“儿臣谨遵父皇遗旨。”刘启为了让父皇无牵无挂离开尘世,满口答应,没有任何犹豫。

因为卫绾寡言之故,刘启即位一年多了,竟然不知道谁是卫绾,而卫绾从不主动找他,只是干活更加谨慎,更加认真,更加卖力,君臣之间好比陌生路人,谁也不理谁。

听了王娡的推荐,刘启猛然想起父皇的嘱托,在一个艳阳高高挂在蓝天的日子,他的心情特别好,准备领着几个大臣和侍从,巡游狩猎上林苑。为此,他特意下诏卫绾前来陪同。

卫绾闻诏,骑着马来了。他高高的个头,朴实的脸盘,浓密的胡须长满唇上唇下,来到皇宫前翻身下马,噔噔噔来到皇上的面前,行了大礼,朗声说道:“臣卫绾奉诏前来,愿意跟随陛下,效力于鞍前马后。”

皇上仔细看了卫绾一眼,笑着说:“卿就是卫绾?朕今天人和名算对上号了,卿跟着朕上车,一块儿畅游上林苑吧。”

“臣不敢。”

“有何不敢?”

“与陛下同乘一辆车,只有重臣、宠臣才能享此殊荣,而臣无德无能,岂敢僭越臣礼,享受此殊荣呢?”

皇上觉得卫绾太可爱,于是他越推辞,皇上脸上的笑容越灿烂,越不让他推辞:“朕要向先帝学习,与大臣打成一片,难道卿要辜负朕的一片好心吗?”

“这?”卫绾做难了。

“卿切莫推辞,上车吧。”皇上伸出一只手,邀请卫绾。

卫绾躬身施礼说:“恭敬不如从命。”他吩咐随身侍从,照顾好自己的坐骑,然后跟在皇上的屁股后,登上车辇。

太仆刘舍扬起马鞭,甩了一个响鞭,车辇滚滚启动,其他的大臣和侍从紧随其后,朝上林苑奔来。

马蹄哒哒,车轮滚滚。车厢里只有君臣二人,说话非常方便。看卫绾有些拘谨,皇上和悦地问他:“卿知道朕为何特意下诏,让卿护卫朕,同乘一辆车的原因吗?”

卫绾小心翼翼答道:“臣愚钝无知,只是代郡一个戏车之人,很侥幸积累一些功劳,被先帝升为中郎将,不过臣真的不知道陛下今天突然召臣,享受同乘一辆车的殊荣,这究竟出自何因?”

一句话勾起皇上对往事不愉快的回忆,他倏地沉下脸,用质问的口气问卫绾:“朕做皇太子的时候,宴请大臣,本是一番好心好意,其他大臣都能理解朕,爽爽快快接受宴请,唯独你不肯来,这是何故?”

卫绾看皇上脸色阴沉,知道他对这件事非常在意,心想不好,如果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很可能因此而获罪。想到这里,他急忙辩解:“臣不肯赴宴这件事,真是死罪啊,不过臣当时真的正在害病,如果不是害病,臣就出席了。”

这可是一个堂堂皇皇的理由,人吃了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道理。即使皇上在心里再怀疑卫绾当时根本没有病,而是不给他面子,也无从再追究下去。再往下追究,不仅卫绾没有面子,也有可能把自己置于被动、尴尬的位置,因而刘启戛然而止,看来他之所以能当上皇上,不光靠自己是皇长子的原因,自有他的过人之处。

上林苑是皇家园林,南边是雄伟崔嵬、逶迤连绵的终南山,北边是繁花似锦、人烟辐辏的长安城,方圆二百里,有些地方与户县、周至县相连接,建有许多离宫别馆、亭台楼阁、假山池塘以及水榭船坞,既有芳草萋萋,花卉争艳,绿树掩映,也有飞鸟啾啾鸣啭,野兽发出尖厉的、让人害怕的吼叫声。

到了上林苑,皇上换乘一匹绰号叫做“照夜狮子马”,这匹马周身像雪练似的,没有一根杂毛,从头至尾大约一丈多长,配以黄色的丝缰、崭新的马鞍和锃亮的脚蹬,在金色太阳的照耀下,显得异常精神。皇上骑在上边,肩上斜挎箭囊,腰间悬挂宝剑,心旷神怡,激情飞扬。他看一眼卫绾,笑着说:“卫卿,快上马吧,今天咱们君臣展开比赛,看谁狩猎的野物多?”

“诺。”卫绾从自己的随从手里接过紫色的缰绳,把脚娴熟地插进马镫里,敏捷地纵身翻上马背,稳稳坐在马鞍上,双腿轻轻磕一磕马肚子,嗒嗒嗒走近皇上。

“策。”皇上用鞭子抽着厚厚的马臀,“照夜狮子马”撒开四蹄,箭一般冲出去,长长的脖子下悬挂的小铜铃发出一串“叮当,叮当”的声音。

大臣们和随从们策动坐骑,紧紧跟在皇上的马后,在碧绿的草地上纵横驰骋,追逐野兔、小鹿和獐子。一会儿从东边驶向西边,一会儿又从西边驶向东边,一会儿从南边驶向北边,一会儿又从北边驶向南边,忽南忽北,忽东忽西,飘忽不定。

皇上兴趣盎然,精神健旺,挽起雕翎弓,从箭囊抽出一支箭,拉满弓弦,觑准一只跑动的野兔,嗖的一声射去,正中野兔小腹,野兔翻滚着中箭的身子,痛苦而死。

“陛下英武。”大臣们和随从们齐声喝彩,欢声如雷。

皇上瞟一眼卫绾,得意地说:“卫卿,朕的箭法还可以吧?”

卫绾在马背上一拱双手,由衷赞叹:“岂止可以,陛下作为一代大有为的英君,控御天下,德泽四海,虽古之尧舜,不能及也。”

“都说卫卿恭谨廉直,今日朕能听到你的赞誉,太难得了,尽管有些恭维的、做作的成分,但朕听起来仍然很顺耳。”皇上是个明白人,尽管他知道卫绾在竭力讨自己的欢心,但他仍然很高兴。

正说着,卫绾眯起眼睛,看到一只小鹿,不由引弓搭箭,松手一射,正中小鹿的脖颈,小鹿带着剪枝,负痛而逃,他们策骑追逐,直至把小鹿赶上,尽情尽兴斩杀。

……

到了中午时分,他们一个个满载而归。御厨们剥掉猎物毛皮,或烤或烹,让皇上吃得油嘴满面,高兴极了。群臣和随从趁此机会,大饱口福。

皇上眼睛闪着兴奋的光芒,摘下宝剑,当众赏赐卫绾:“卫卿,朕看你为人诚实恭谨,赏赐你一把剑吧。”

对臣子来讲,能得到皇上赏赐宝剑,这是一个很大的荣耀。众人向卫绾投来羡慕的、嫉妒的眼光,不料卫绾噗咚一声,跪倒在地,推辞说:“陛下,先帝赏赐给臣六把宝剑,足够用了,因而臣不敢再接受陛下的赏赐。”

皇上一听,心中半信半疑,敛起笑容,一双澄澈透明的眼睛射出两道怀疑的目光,停在卫绾的脸上久久不肯移去:“宝剑是人人喜欢的东西,特别是皇帝赏赐的宝剑,更是大臣拿着到处炫耀的宝贝,常常被高价交换,难道卿至今尚且保存着先帝赏赐给你的六把宝剑吗?”

卫绾平静地回答:“臣都保存着,一把没有丢失。”

“回驾,到卫府。”皇上收起宝剑,登上车辇,大声吩咐随从人员。

“诺。”众人纷纷上马,紧跟在皇上的车后,路上发出咯吱咯吱的车声和马蹄踩踏大地所发出的杂沓声。

等到了卫府,皇上随着卫绾走进去,只见在里屋雪白的墙壁上,六柄剑插在鞘中,完好如初,不曾取用过。皇上从鞘中依次抽出每柄宝剑,看到它们一柄柄寒光袭人,锋利无比,削铁如泥,不由喉头一热,眼睛潮红,让春陀捧着六柄宝剑,走出卫府,对大臣和随从惊叹道:“卫绾刚才说保存着先帝赏赐给他的六把剑,朕本不相信,可眼前的一幕让朕非常感到震撼,事实胜于雄辩,卫绾真是忠心不二的大臣,真是群臣学习的榜样,为人臣者当如斯。”

人群中发出唏嘘感叹的声音,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一个个被卫绾的忠诚感动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也许从此时开始,皇上对卫绾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