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乃文乃武是全才
作者:韬文略武      更新:2019-08-01 16:45      字数:3642

太子是国家储君,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太子选的怎么样,直接影响国家未来走向。

在文帝之前,不论是秦始皇,还是汉高祖刘邦,立太子都以失败而告终。先说秦始皇,由于错误传位胡亥,致使秦王朝在极短时间内就被汹涌起伏的农民大起义推翻。汉高祖刘邦虽然看透二儿子刘盈生性懦弱,想废黜他的太子之位,改立聪明的如意,然而妻子吕雉知道后,暗中串联朝臣,百般阻挠刘邦的计划,使刘邦的愿望最后落空。刘邦驾崩后,汉惠帝刘盈果然如刘邦所料,不能控制朝局,大权旁落于吕后,竟至英年早逝。吕后掌权,分封诸吕,刘姓天下几乎改姓吕,后来幸亏周勃、陈平发动兵变,才使刘氏天下得以延续。

文帝痛定思痛,对外戚掌权格外警惕,即位之初便确立刘启为太子,精心培养二十三年,到最后顺利交班。刘启不负众望,从接班之初,便牢牢掌握皇权,尽管执政期间爆发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但军民同仇敌忾,很快把叛乱镇压下去,事实证明,他是一个合格的继承者,能够承上启下,开创一代太平盛世,让老百姓过上家给人足、仓满囤流的好日子。

从公元前157年6月即位到公元前153年4月,再有两个月满四年,在这一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里,立谁当太子这个问题,一直在刘启的大脑里反复萦回,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想法,有不同的版本。

兄终弟及,立梁王刘武为太子。在刘启刚即位的时候,各诸侯实力非常强,对中央威胁很大,为拉拢梁王对抗地方诸侯,这个想法曾在他的脑海中一度占据上风。刘武是文帝嫡次子,刘启胞弟,公元前178年受封为代王,公元前177年改封为淮阳王。公元前169年,文帝的小儿子梁怀王刘揖坠马去世,公元前168年改封刘武为梁王,先都于梁(今河南开封),后又迁都于睢阳(今河南商丘),西至陈留,北抵泰山,拥有40多座县城,土地膏腴,收入甚丰,是一个大诸侯国,在以后数年的岁月里,他多次入朝觐见皇上,得到大量赏赐,府库金钱积至亿万,珠玉宝器比国库都多。

公元前154年10月,在七国之乱爆发前夕,梁王入朝朝见皇上。皇上派使者持节,用天子副车出关相迎,礼遇之隆,实属罕见,当为首例,不仅如此,皇上还降尊纡贵,带领群臣,在司马门外久久恭候,等一见到梁王,格外亲昵,亲自为之驾车,彻底感动梁王。梁王心里暖烘烘的,激动的泪水不断地流淌。

更让梁王高兴的是,在宽大的皇宫里,皇上举办盛大的宴会,热诚欢迎他的到来。窦太后、长公主刘嫖、皇上宠爱的嫔妃子女(当然包括栗妃和王娡)及其重要的外戚参加了,宴会的氛围相当融洽。当酒喝到高潮的时候,皇上喝得有些忘情,未经深思熟虑,笑着对刘武说:“兄弟,等朕千秋万岁之后,当将帝位传给你。”

随后发生的故事在前边章节做了详细描述,不再赘述。尽管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但梁王刘武与皇上之间的感情没有因此而破裂,兄弟间依旧感情笃深,依旧可以生死相依,这种情感在七国叛乱中得到充分验证。公元前154年春,吴国、楚国、赵国、胶西国、胶东国、济南国、菑川国联合叛乱,史称七国叛乱。吴王刘濞与楚王刘戊率领强大的吴楚联军,气势汹汹向梁国扑来。为打赢战争,梁王果断任命韩安国、张羽、傅柏、丁宽等六人为将军,亲自跪拜,流着泪为他们把盏,要求他们同仇敌忾,迎击叛军。

在梁王刘武的感召下,将士们在棘壁与梁军展开殊死搏斗。叛军蓄谋已久,兵锋锐不可挡,梁军伤亡惨重,被杀死几万人,尸横遍野,血流漂杵。尽管他被迫改变作战策略,退回睢阳,变进攻为防守,但他不畏强敌,充分发动梁国军民,不屈不挠,顽强抵抗叛军的进攻。他多次派人向皇上和太尉周亚夫告急,皇上看睢阳城岌岌可危,诏令周亚夫派兵驰救,不料周亚夫不奉诏令,深沟高垒,避敌锐气,不与交锋。在援军久盼不至的情况下,他苦撑危局,坚持抗战到底。从他的身上,将军们、军民们看到莫大的人格力量和胜利的希望,他们同心戮力,誓与叛贼血战到底。幸喜手下将军张羽善于指挥,骁勇善战,韩安国富于谋略,持重有威,傅柏忠心亢直,丁宽能文能武,上下团结,内外一体,把叛军牢牢拖在睢阳城下。吴楚叛军想绕过睢阳西进关中,又害怕汉军、梁军两面夹击,腹背受敌,始终不敢贸然跨越睢阳,原来制定的会师洛阳的战略部署完全被打破。这就为战争赢得时间和条件,为周亚夫平定叛乱创造良好的态势。一个月后,吴楚叛军被打败,而梁国军民歼灭叛军的数量与朝廷军队歼灭叛军的数量大致相当,不相上下,这说明梁王刘武为平定七国叛乱做出巨大贡献。

梁王之所以能在平定七国叛乱中立下巨大的功劳,这与他平时爱慕人才招贤纳士是分不开的。在他的手下,武将有张羽、韩安国、傅柏、丁宽,策划游说之士有羊胜、公孙诡等人,文学侍从则有《七发》、《谏吴王书》的作者枚乘,《上吴王书》的作者邹阳,《哀时命》的作者庄忌,就连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辞去朝中武骑常侍一职,投到梁王的麾下,后来写出赫赫有名的《子虚赋》,这些人才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使梁国出现勃勃生机。

在梁王的几个文学侍从中,文采最好的当属司马相如,说起他,还有一段比较有趣的故事。

司马相如出生于公元前179年,原名司马长卿,因仰慕战国时名相蔺相如而改名,巴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人,少年时代喜欢读书练剑,二十岁时以訾为郎,做了武骑常侍,对这个小小的京官,他从内心不喜欢,他擅长吟辞作赋,而皇上刘启不嗜辞赋,加上他说话结巴,因而皇上对他谈不上宠爱,更谈不上重用,他常常有怀才不遇、备受冷落的感觉。

常言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话一点不错。公元前154年10月,梁王刘武来朝,司马相如有幸结交枚乘、邹阳、庄忌等辞赋家,他把自己的苦闷告诉枚乘:“晚辈酷爱辞赋,喜欢结交文士,然遍观……朝中群臣,竟然无一人可引为知音。”

枚乘双眼含着热烈而又同情的目光,鼓励司马相如:“长卿志向高远,文采翩翩,儒雅风流,将来成就当在老朽之上。”

司马相如长叹一声:“当今皇上虽爱民恤民,却对辞赋不感兴趣,晚辈有一种直觉,即使在他的手下混上一百年,也难以……实现自己的文学抱负,更难以混出一个模样。”

枚乘笑了,那笑容分明是长者的笑容,慈祥而又宽容,他用丰富的社会经验告诉这个志向远大的文学青年:“当今皇上是明君,但明君不一定热爱文学辞赋,这对贤弟的成长自然不是福音,贤弟不得不认真考虑。”说到这里,他略作沉吟,给司马相如指出一条光明大道:“与皇上不同的是,梁王喜欢文学之士,他的麾下荟萃许多辞赋家,不仅待遇丰厚,而且每天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促进,过着心情舒畅的日子。如果贤弟有想法,可辞去散骑常侍一职,到梁国发展,凭贤弟的文采,梁王定然倍加欣赏,或许可脱颖而出,一展胸襟。”

“那岂不是让愚弟……离开朝廷,另谋出路?”

枚乘知道司马相如对繁华的都城尚有留恋的想法,便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诉司马相如:“倘若这个环境不利于贤弟的发展,即使繁花似锦,也没有留恋的价值,就比如老朽,原来在吴王刘濞的手下,骑骏马,穿锦衣,吃玉食,但吴王图谋不轨,犯上作乱,跟着他只能死路一条,故而弃暗投明,转到梁王的麾下。”

“谢谢仁兄的指点,让愚弟……醍醐灌顶,大彻大悟。”听了枚乘的点拨,司马相如下决心离开长安都城,到睢阳发展。

在梁王离开都城两个月后,七国之乱爆发,举国上下都在忙着打仗。司马相如看梁国正处在战争的前线,每天都要打仗,每天都要死人,只好把自己的想法暂时搁置,但他的心中始终没有忘记前往梁地,实现与志趣相投文士共事的愿望。三个月后,七国之乱被平定,他心中的想法又开始复活,主动向朝廷提出病退,朝廷也没有细问,便同意他的申请。他满怀希望,风尘仆仆来到睢阳,先见了枚乘、邹阳和庄忌,经过他们的引荐,见到仪表俊伟、风流倜傥的梁王。

梁王喜欢文学之士,久闻司马相如的大名,一听说他来了,欣喜异常,立刻召见。当梁王看到他一表人才,风流儒雅,脸上顿时掩饰不住对他的喜爱和欣赏,用惺惺相惜的口气说:“孤久闻长卿身怀旷世文采,今日一见,果然人中之凤,名不虚传,此乃上天赐予孤的贤才,孤当倍加珍惜。”

“大王乃当代贤王,思贤若渴,招揽才俊,臣在朝廷之时,对大王早怀倾慕之心,愿意……忝置大王左右,吟辞作赋,争取早日写出传世之作。”司马相如初次觐见梁王,斟词酌句。

“长卿若不嫌弃,请住进招贤馆,与枚乘、邹阳、庄忌等几位文士享受一样优渥的待遇,可与他们朝夕相处,相互照顾。”梁王双目如朗星,盯着司马相如一张儒雅的脸庞,心中说不出的欢喜。

司马相如赶忙跪倒地上,磕头谢恩:“叩谢大王成全臣,臣……当向几位大贤虚心学习,学习他们的品德和才学。”

召见结束后,司马相如住进招贤馆,与枚乘、邹阳和庄忌一道,吟辞作赋,舞文弄墨,过着悠闲而又舒心的日子,不像原先在朝廷供职,感到憋屈。

一想到这个故事,皇上就为梁王招贤的行为所感动,把皇位传给这样一位军功赫赫、贤能开明的胞弟,不仅完全合乎皇太后窦漪房的心思,而且从发扬高祖开创的汉朝基业来说,梁王肯定能够胜任皇帝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