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暖,解铃的面色红润了些许。
太子爷的第四幕戏就是从此刻开始,阿邯将太子爷悄然推进这段时光。
太子爷一脚踏上鸳头山的石路,与幻境中的宋丹良重合,他有些惊异,“你干什么?”
阿邯的烟身出现在他一侧,“殿下,这就是你接下来要演的戏了。”
“你还没有给我看剧本……演什么。”
“自然是宋丹良要带解铃离开。”
“如果她不愿意呢?”
“那殿下也要带她走。”
太子爷不说话了。
阿邯道,“殿下,你现在就是宋丹良,宋丹良此刻也就是你。”
黄山冷清,山风吹拂,周遭一切无比真实,宋丹良和解铃先当今的局面实在让人难以下手,太子爷也实在不知怎么演,他急道,“剧本是怎么写的,你告诉我,没有剧本,本宫演砸了怎么办?”
阿邯抱紧剧本,“不会的,殿下,这一幕不需要剧本了,这一幕戏,殿下跟宋丹良的感受会是相通的,幻境会引导殿下,这幕戏说是演,实际上只是让殿下体验一下而已。”
太子爷的墨绿色衣衫颜色褪去,然后一点一点变成了黑色,太子爷很少穿一身黑衣,就算穿也不会穿缚得这么紧的黑衣,所以可想而知,宋丹良和太子殿下是区别鲜明的两类人,所以太子爷将这一个故事演绎起来,肯定与故事的本貌有出入。
太子爷突然感觉心绪沉重起来,逐渐就入了戏,当他将眉头皱起,眼睛里的浮躁遮下,穿上那身棱角分明的玄衣,乍一看与真的宋丹良神似。
牢房走廊上的窗很高,投下白茫茫的太阳光,太子爷走过来时,投下颀长的影子。
他推开门的手有些迟疑,手悬在空中良久才用力推开了大门。
然后就是一条长长的走廊,昏暗,潮湿,脚下的稻草软塌塌的,粘在鞋底扰人厌烦。
他看到走廊尽头的铁栏后,有一个小小的身影,他的脚步声音很大,那身影却一动不动。
他立在她的正前方,带血的剑一把砍断了牢门的锁链。
解铃半坐在地上,像有什么预感似的缓缓抬头,两人目光刹那间相接。
接着是长久的沉默,这里非常的静,穿着破烂囚服的女子半坐在地上,长发垂落在地,身上满是伤痕,微仰着头,映着晨光,身影一半明一半暗。
一身黑衣的男子端正严肃,手中握着一把带血的剑,隔着牢栏,望着那半伏着身体的女子。
两人都没有急着去推开牢门。
太子爷蓦然心痛。
山中清晨微有冷意,偶从窗外飘来几声清肃的鸟鸣,解铃坐在偏阴处的暗影里,四五个月的光景,她的脸颊变得瘦削,脸上的棱角明晰,褪去了小女儿的稚态,太子爷看着如今的解铃,只觉熟悉又陌生。
“你怎么来了?”她这么问,声音低沉缓慢,仿佛只是一句平日里最寻常不过的一句问候。
他稍有讶异,太子爷觉得喉间发酸,一句话哽在那里,“我来看看你。”
“我?你看,我……我还好。”
太子爷俯下身子,手不自抑地抬起,穿过牢栏抚上她的脸颊,那双大手颤抖。
她没有躲开,清泪从她眼角溢出,落满他的手掌,一下子就让他看出她的委屈,可她仍然装的镇定,像是真的不在意。
“解铃,”他的眼睛通红,“我们回家吧……”
“你说,你送我的铃铛是天下独一份的……”
“是,天下独一份的,”他的手指僵硬,捧着她的脸不愿意松开。
“你说,你不曾在青枫浦救过我,你忘了……”
“我没忘,我替你挡了刀,我救过你,我记得……”他的眼睛红的要滴血。
她半敛着眸,视线落在他握剑的手,,“可家里着火了,什么也没能剩下。”
“没关系,我们还可以在别处安家……”
剑咣当一声脱手落地,剑尖上的鲜血殷散在芥草里,他推开牢门,走上前,一手环在她腰间,将她揽入怀中,一手扶在她颈间,把她的脸深深埋在自己的颈窝,他将她抱得那样紧,仿若失而复得的至宝,他的下巴贴着她头顶的长发,沉声道,“今后,我都不会丢下你,你喜欢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阿邯以为解铃不会跟宋丹良走,可最终她还是跟他走了,那条落满了槲叶的山路,站满了宋丹良的兵将,上马,离去,她踏上了她的归途。
通过这幕戏我们无从得知解铃是否原谅了宋丹良,因为作戏者对此也知之甚少,史书记载只寥寥一句,模模糊糊,说的似乎还是那个前些日子有正式名分的王妃。
解铃心中所有的疑惑都没有对宋丹良提起,风起,起于青萍之末,以后会聚拢成什么样的狂风暴雨,不尽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