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那夜有了那个大胆的猜想后,苏易妍就一直想要找机会和谢琦好好聊一聊,以证实自己想得是否正确。
只是,她却还没有想好,若是谢琦真如她所想,那要怎么办?
告诉他真相?当然不行。若是他恼羞成怒,把她的秘密公之于众,她自己丢了性命是小,连累了母亲就太不孝了。
不告诉他真相?任由他误会自己是男子,然后像那天那样随意被他调戏?这样也不行啊。
她纠结不已,还是决定先聊一聊再说。
谁知,一连几日都没见到谢琦。往往天还没亮,谢琦就出了门,等到月上中天,都不见他回来。看来他最近真的是很忙吧。
也是,最近皇上要选秀,京城又隐隐有旱情出现,还有其他各类大大小小的杂事,他身为给事中,各类事物都要过目,确实会很忙。
就连苏易妍这个刚刚任职的小小京官,这两日在翰林院中也是忙得脚不沾地,好在“选馆”的结果已经出来了,马上她们就可以松口气了。
这一次从二甲的将近百名进士中挑选了二十多位优秀者,进入翰林院,作为庶吉士。
待名单出来,苏易妍凑过去一看,张九成赫然榜上有名。她心中忍不住为他高兴。想到以后能和好友成为同僚,一同做事,还是很开心的。
这日午间,曾铃儿照例来找苏易妍,只是这回居然拉上了曾文孺。
只见曾文孺满脸的怨念,一看就是不情不愿,硬被拉上的。见此,苏易妍无奈地摇了摇头,谁让他摊上这么个妹子呢?
曾铃儿开心地道:“苏哥哥,你知道吗?选秀可热闹了。”
“咦,你怎么知道选秀热闹?难道铃儿去现场了?”苏易妍知道曾铃儿习惯,她说一件事总喜欢只提一个开头,要被人问着才继续说下去,你越有求知欲,她就越有成就感。
曾铃儿果然得意洋洋地道:“嘿嘿,铃儿当然没去,但是铃儿有好几个好姐妹都去了,铃儿都是听她们说的。”
说完小脑袋凑过来,压低了声音道:“苏哥哥,我听她们说,皇上好像有了意中人,但是太后不喜欢。据说呀,见秀女的时候,皇上都一直黑着脸不说话呢,只有太后在问话。”
苏易妍听了,心里有点暗暗同情那个少年天子,虽然贵为天下之主,上面却一直有一个不是生母的太后压着,既然没有血缘,又岂会真心为他着想,到底也还是有许多不能如愿之事。
“苏哥哥,你猜皇上的意中人是谁?”曾铃儿道。
苏易妍实诚地回答她:“我猜不到。”
曾铃儿摆出一副“我就知道”的表情,继续说道:“是副相范修家的二小姐。我见过那个姐姐几回,温文尔雅,品貌端庄,真真是窈窕淑女,丽质天成,怪不得皇上会喜欢。可惜呀,太后好像更喜欢蔡大小姐。”
“蔡大小姐?”太后喜欢蔡晓璐?难道要让她做皇后?是了,听说丞相是太后的表弟,太后自然是要提携自家人了。真是这样的话,那蔡晓璐喜欢谢琦的事,可就万万不能被人知道了啊。
“对呀。”曾铃儿感叹道,“不过,要我说,反正皇上可以娶那么多老婆,都娶回去不就完了,有什么可争执的。”
“咳。”曾文孺在一旁翻了个大大的白眼,忍不住道,“铃儿,你怎么这么八卦呀,这是你一个小孩子家该说的事情吗?”
曾铃儿不接受批评,反驳道:“这怎么能算是八卦呢?皇家的事就是天下最大的事,我这可是在关心国家大事!”
曾文孺见她满嘴胡说,不由得板起脸道:“八卦就是八卦,你还扯起歪理来了。”
曾铃儿正说得兴起,莫名被大哥批评,不高兴地撇撇嘴道:“要说八卦,你的那些事才是八卦呢。知道蔡大小姐要入宫,你还挺伤感是不是?我都看见了,你那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整天。知道自己幼年的小伙伴要嫁人,一时接受不了了吧。”
苏易妍听了这话有些目瞪口呆,曾文孺喜欢蔡晓璐?他不是喜欢玉娘吗?这些人的关系怎么这么错综复杂?
曾文孺没想到曾铃儿会说这些,凶她道:“你胡说什么?”
曾铃儿才不怕他:“大哥,不是我说你呀,以前娘亲要帮你求娶蔡姐姐,你给拒绝了,如今再后悔可来不及了。”
“你个臭丫头,越发会胡说了,看我不收拾你。”曾文孺气得咬牙切齿,伸手要来抓她。
“苏哥哥救我。”曾铃儿忙躲到苏易妍身后。
苏易妍没有防备,被曾铃儿一推,居然直直就撞进了冲过来的曾文孺的怀里。
曾文孺本来要抓曾铃儿,却阴差阳错地抱了苏易妍满怀,只觉得怀中这个身体轻薄柔软,隐隐有暗香传来,若说温香软玉也就是如此了。上次他只顾着救人,抱着苏易妍时只觉得这人实在是轻,与此时感觉全然不同。
苏易妍吓了一跳,抬起头惊愕地看了曾文孺一眼,立马跳出了他的怀抱。
谁知她这明显受惊的眼神落在曾文孺的眼里,只觉这人显得楚楚可怜,惹人怜惜。
苏易妍有些尴尬地揉了揉手,转头对曾铃儿道:“铃儿,蔡大小姐是马上要进宫做贵人的,这些话若被有心人听去,是会给你哥哥带来祸端的,以后切不可再说了,知道吗?”
曾铃儿这会儿也冷静下来,知道自己说得过分了,吐了吐舌头,道:“铃儿知道错了,以后不会再说了。”
“恩。铃儿真乖。”苏易妍见她懂事,欣慰地点点头,又转身对曾文孺道,“文孺兄,铃儿已经认错了,你就别和她置气了。”
“咳。”曾文孺不自在地轻咳一声,暗想自己这是怎么了,居然用温香软玉来形容一个男人,真是荒唐。他没敢再看苏易妍,只说道:“她这张嘴整天也没个把门的,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哪天闯了祸事也不知道,真该好好教训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