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国之大义
作者:言沐畅      更新:2019-08-07 22:02      字数:2884

依旧是苔鲁曼的港口,蓄了胡须的锁丹罕阿必真穿着夸张的华丽服饰,率领举国臣民来此欢迎大明来使。他早听年迈的部下讲过大明朝的风采,今日一见果真不凡,宝船与福船如雕栏玉砌的海上宫殿,战船如坚不可摧的堡垒,二三百艘船齐头并进,真若天兵天将下凡!

锁丹罕阿必真匍匐跪地,显得好像谦逊有礼,他心中有些害怕,毕竟老王曾亲自前往大明,得到大明皇帝的认可。

当宝船靠岸,上百名将士列队于岸边,郑和才在数十名侍卫的保护下,走下宝船。他命人将永乐帝御赐给锁丹罕阿必真的彩帛拿来,亲手交予锁丹罕阿必真。

很明显,此举说明大明皇帝承认他这个新王!

想当初,他的生父宰奴里阿必丁正是获得大明洪武帝的诏封,才从酋长变为一国之王。锁丹罕阿必真喜出望外,连忙吩咐左右,将自己获赠彩帛的事情昭告全国,好让那些质疑自己王位继承权的人看看!连宗主国都已承认自己,你们谁敢不从?!

郑和也很明白,此举表明的是大明的立场,以及大明愿意协助锁丹罕阿必真,铲除苏干剌势力的决心。

阙空等人随刘祈站在远处,看着锁丹罕阿必真,见他既想讨好郑和,又怕屈尊显得卑微;眼睛滴溜溜直转,咧巴着嘴一副皮笑肉不笑的表情,模样很是虚伪。

“我不喜欢这个国王。”喻语轻声说。

“老喻,你眼力不错哦!”阙空拿手背拍了拍喻语胸膛,表示赞同。

“喂,你看了那么多书,知道这国王什么来头,对吧?”萨恩也伸过来脑袋,小声问阙空。

“嗯……重利忘义,不仁不义之辈。”

“这么严重?”萨恩对阙空的用词有点惊讶。

阙空看着他的表情,便将《瀛涯胜览》中,关于苏门答腊的记载大略说了一遍。

“这么听来,这国王确实是心狠手辣,那书里面有没有说,郑大人最后怎么办?”喻语问道。

“最后……”阙空低头沉吟:“帮他捉拿了苏干剌,永乐帝还封锁丹罕阿必真为王……我一直也想不明白,为何永乐帝要这么做。”

“什么为何?我没你看那么多历史书都知道,朱棣不就是谋朝篡位得来的江山吗?英雄惜英雄,狗熊帮狗熊而已。”萨恩玩世不恭地笑着,压低了声音说。

喻语忙捂住他的嘴:“小点声,这里到处是朝廷官员!”

刘祈见他们聊得热络,也探过头来问他们何事。三人忙脸上堆笑,推说无事。

锁丹罕阿必真很高兴,大摆宴席招待来使;还说明日恰逢一年一度的赛牛节,是苏门答腊的大节日,邀请来使们一同参加。

船队在此地原本也同样有据点。

除了参加宴请的高级官员,其他人都去了据点安营,接下来将在此地可能要住下至少十天半个月,甚至更久,直至解决苏门答腊的内乱问题。

此行郑和带了大量将士、战马和武器,这些都需要安顿到军营里,摆出个阵势。

是夜,萨恩、喻语还有列奥纳多都睡着了,唯独阙空毫无睡意。

他脑子里不断浮现今早锁丹罕阿必真那张嘴脸……辗转反侧终究是睡不着,就出了帐篷,到处走走,一路走到了海边。

海边竟也立了两个身材伟岸的身影,一人腰上别了把剑,显然是个侍卫,另一个则面朝大海站着,潇潇海风吹得他的衣袍迎风起舞。阙空走上前去,才发现那是郑和。

他忙上前行了礼。

“免礼,”郑和说完,仔细打量来者,也认出他来,于是又问道:“尔还未歇息?”

“属下心中困惑,难以入眠。”

“是何困惑,与吾说来。”郑和倒是没有什么架子。

“这……属下不敢……”

“有何不敢?”

“草民并非大明子民,不该妄论贵国天子决策。”

郑和笑了,说道:“正因不是大明子民,反而无罪哩,再者,尔华夏子民也,本是同根一家,有何困惑但说无妨。”

阙空被郑和这么一说,迟疑了一下,试探道:“适才大人说道‘同根’二字,让草民想起曹植七步成诗的那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想那苏门答腊王子与叛军首领苏干剌,即便不是同根生,也算是兄弟……老王对先王之子尚存仁义之心,却死于其刀下,不由嗟叹。”

“看来是个善感之人……”郑和望着海水潮起潮落,说道:“吾问尔,国之义与私之义,何为轻?何为重?”

“自然是国之大义为重。”

郑和转过身,看着阙空:“苏干剌为父报仇是为私之义也,占山为王,陷民众于战乱,却非国之大义。”

阙空既然开了口,也不想就此罢休,于是辩驳道:“老王救国于危难,杀敌国而报国仇,是为勇士。锁丹罕阿必真杀老王,为权失义,卑鄙小人也。小人何能为仁君?何能成就国之大义?不过为一己之私,借大明之刀杀继兄弟罢了。”

郑和对于阙空如此熟悉苏门答腊的情况,稍稍有些惊讶,缓了缓又说道:“中土唐太宗,不也是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杀了自己的亲兄弟,登上王位,郑和想以此劝服阙空。

阙空却毫无退意,复曰:“隋炀帝弑父杀兄,终为亡国之君。”话刚说完,阙空就有些后悔了。明朝初年文字狱的血腥不逊色于历朝。谁都知道永乐帝的王位同样是亲族相杀得来,这劝谏有借古讽今之嫌,对他自身性命也是个极大的风险。

可看着眼前为苏干剌愤愤不平的年青人,郑和却没有用官威喝退他,或治他一个大逆不道之罪,只是循循说道:“大明与苏门答腊结盟,盟国不应干扰内政。锁丹罕阿必真既已占了王城,坐拥国土,吾等若驱之,扶苏干剌为王,是以泱泱大国姿态干他国政务,有培育傀儡之嫌,此为盟国之不义,不可为也。”

阙空脑袋一热,不怕死地说了句:“都已发兵苏门答腊,还不是干扰他国政务?”

郑和并没有表现出恼怒,相反,他似乎是在跟另一个自己争辩,说道:“圣上有令,协助锁丹罕阿必真捉拿乱党,锁丹罕阿必真生父宰奴里阿必丁,是洪武帝亲封之王,继任王位,天经地义。吾等臣子自当听从圣意,奉命行事。”

阙空听出,郑和是在用王命为自己的出兵寻找理由;咬了咬牙,拱手俯身,说道:“属下斗胆,敢问大人深夜未眠之因;是否也为苏门答腊之事?”

郑和比大明的任何人都熟悉苏门答腊,阙空猜测他这么晚没睡,又愿意与自己说这些,大概心中也有疑虑。

郑和也没有隐瞒的意思,大方承认了:“当年吾带领船队首次抵达苏门答腊,他盛情款待,协助大明与周边诸邦交好。吾二人亦因公事相识相知,结为莫逆之交。吾本为好友独子的锁丹罕阿必真能继承大业而倍感欣慰。宰奴里阿必丁爱民如子,立志治理好苏门答腊;可今日一见,确对此人品行能为有所疑虑……”

原来郑和去赴宴途中,见民众生活凄凉,衣衫褴褛,食不果腹。而王宫内却处处奢靡铺张。锁丹罕阿必真即使在来使面前都毫无掩饰地将兵将百姓视如草芥;对这样一个继承人是否能治理好这个国家,郑和不由地产生了怀疑。

既然郑和出兵的想法摇摆不定,阙空就斗胆劝谏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大明幸有大人如此贤能臣子,辅佐一代明君。苏门答腊为前往西洋咽喉之地,此地百姓之安宁亦关乎下西洋大业。属下恳请郑大人,明察秋毫,为苏门答腊百姓权衡利弊,寻得真命天子,上禀劝谏皇上,申明大义,造福一方百姓。”

郑和没有回答他。

许久的沉默,只余下涛声阵阵回响在彼此矛盾的心中。

郑和摆了摆手,对阙空说道:“且先退下罢,”接着像在自言自语,又像在回答阙空,小声道:“容吾再细细思量。”

说罢,转身离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