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董长安散银
作者:黍离      更新:2019-08-09 09:14      字数:2167

第九十八章董长安散银

与董本赋辞别,董月婵回到了燕湘苑,春儿喜儿都在,不见忍冬,看来还在与长风对弈。

“春儿喜儿,你们可知道帝都国庆?”

“国庆?”春儿思考了下,想到了些眉目,“家中那些帝都出身的下人曾经说起过,每年的四月十七就是南朝大庆了。”

董月婵算了算时间,发现再过一周便是大庆,往年这个时候在齐州,似乎是很平淡无奇的啊。

“我们在齐州的时候,似乎没有什么活动吧?”

“小姐,每年四月十七全家人都会摆次宴席,我想那个就是庆祝吧?”

经喜儿的提醒,董月婵有了些印象,能将南朝大庆过的如此简单的,也就只有董太守独一位了。

董月婵笑了笑,她并不反感董本赋这么做,大肆举办庆典毕竟是劳力伤财的事,他作为一名太守为百姓着想是正确无误的。

“原来那个就是我们齐州的国庆啊,老爷也太清廉了,这么做皇上不会不高兴吗?”

春儿也是反应过来,另类的佩服起了董本赋,堂堂国家大庆,在齐州一点动静都没有。

“地方的庆典,朝廷又看不到,其实盛大与否都不重要,而且把举办庆典的钱省下来,又能给朝廷多一笔税收,朝廷高兴还来不及。”

董月婵轻笑,略有嘲讽之意,与董本赋同职其它太守,不知如何费尽心思举办大庆,甚至连民生都不管不顾,硬着头皮都要办出来,想把这作为功绩上报给朝廷。

然而朝廷并不会领情,有余力办一次锦上添花当然好,可若是地方贫穷却还要如此兴师动众,只怕还会记一过。

“老爷在任齐州时候处理齐州事务井井有条,原先那么荒凉的地方都变的有了人气,不办大庆也是为了民生,皇上也肯定不会计较大庆的事。”

喜儿深有所感,她和春儿本就是齐州人士,小时候家中贫苦所以才做了太守府的丫鬟,也是眼睁睁看着董本赋一手把齐州发展至今。

“是呢,小时候的齐州和现在根本没法比,也不知道齐州新任的太守是什么人,但愿别比老爷太差……”

春儿赞同喜儿的话,董本赋确实有才能,转而又担心起齐州的乡里百姓,自从来了帝都还未回去过,也不知新任齐州太守是谁。

“新任太守是由父亲推举的一位有能力的官员,也是齐州人士,想必对齐州风土人情了解不差,该是能胜任。”

董月婵虽不是出生在齐州,但儿时一直生活在那里,可算个齐州人,这类事她比丫鬟们了解的多,便叫她们尽管放下心来。

“喜儿去把忍冬叫回来,这个点已经不早了,莫要让他人嚼舌根。”

与春儿喜儿闲聊间天色又暗了几分,忍冬还是没有回来,看来这两人都太过投入了,只是一个丫鬟在少爷屋内待如此久,难免有人说三道四,给这两人平白无故添了流言蜚语。

喜儿应声去寻忍冬,董月婵也是有些乏了,在春儿的服侍下先褪衣就寝,一觉睡至天明。

翌日,董月婵醒来,屋外小鸟清叫,屋内也无人站着,可见时间尚早,自己并未昏睡。

董月婵穿衣推开房门,屋外候着的喜儿见董月婵早早就起来了,高兴道。

“太好了,小姐今天没有昏睡呢,奴婢这就为您去泡早茶。”

董月婵伸了个懒腰,觉着精神尚好,在等喜儿拿来早茶之前照料起了院内花草。

不一会儿,喜儿同忍冬端来了一壶清香的好茶和一些茶点,董月婵清晨从不吃太过油腻的食物,起来喝早茶已经是习惯。

一天日常开始,董月婵处理家中琐事,在整理账簿时发现董长安要了不少银两,已经远远超过应当给他的银两,府中亦不见董长安人影,没有办法,董月婵便去寻方姨娘。

“这不是月婵吗,什么风把你吹来我这院子里?”

方姨娘和声和气的打着招呼,心中却是厌恶董月婵,从没找过自己的人突然过来准没好事。

“是你儿子董长安的风把我吹来的,你且看看这个账目。”

董月婵也不和方姨娘多客套,把手中那一页账本扔给她看,方姨娘不爽的拿起账本,上面写满了董长安的名字,后面跟着一串串数字,整整一页不多不少,合计将近八百两。

“如今董家方才帝都扎根,还未置办自己的产业,家中收入全凭父亲的利禄,想必方姨娘也知道这数目不算小吧。”

董月婵面露不悦,一个去书院的人哪里花的了这么多,董静期和董茹加起来都没他多,自己更是花的皇上赏赐的银两。

“哎呀,长安那孩子天天去书院,哪里花的下这么多,一定是算账管家弄错了。”

方姨娘打着马虎眼,尽管董长安花这么多银子,她也是包庇自己儿子。

“我倒是觉着算账管家太和善了,竟然给董长安支了这么多银子,方才我已经教训过他,以后谁在这样支银一律不许。”

董月婵在翻阅账本是就已经批评了算账管家,管家无奈道自己都是被董长安逼迫的,董月婵便说让他们以后再支银先来问自己同意不同意。

家中算账管家跟了董家很久,算账本事还是有的,不可能算错帐,确确实实董长安就是花了那么多。

“姨娘也知道,那管家跟了我们多久,那这董长安的银两花哪里去了?我特意问了每天接送他的马车夫,姨娘知道你那乖巧的孩子去了哪里?”

方姨娘有种不好的预感,董月婵突然和气言语,那脸上的笑也是布满寒意。

“长安一直和我说他去书院,难道……”

话说这董长安比起董长风大两岁,年仅十一,说起来也算年幼,方姨娘直接往最坏处想,这下连她都觉得不可理喻。

“没错,马车夫迫于董长安要挟,这几日接送他去青楼!”

董月婵的话宛如一道霹雳,砸在了方姨娘身上,尽管刚才有所预料,但经人说出来还是不可置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