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半上班以后,到十点钟,这一个半小时,是姜沛的读报时间。如果没有会议,他都会在办公室,静静地读报。
他读报有一定的顺序,第一份看的,绝对是《人民日报》,然后,是《新华日报》。
随着这两年,国家对经济建设越来越重视,他的第三序列报纸,插入了一份《经济日报》,了解中国**、国务院经济方针、政策。参考报纸中列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解决方法,思索如何将这些经验,与益都市具体情况相结合。
看完以上三份中央报纸,接下来是西平省党报《西平日报》,以及市党报《益都日报》。
如果有时间,他还会看一份《益都晚报》。
益都晚报是一份市民报,除了头版,报道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其他版面,一般是报道益都市的新闻。
倒不是说益都日报就不报道本地新闻,而是因为益都日报属于党报,所报道的侧重点,大多是一些伟光正的正面报道。而《益都晚报》贴近老百姓,通过上面的新闻报道,可以帮助他,了解当前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
五六份报纸,不关心的话,几分钟就可以瞟一遍。
要是逐字逐句,细细琢磨推敲,特别是中央报刊中,某些寓意深刻的句子,只有那么一两句,但回味无穷,有心人可以从中揣摩出中央未来的政策走向。这种看法,就算看一天,也看不完一份报纸。
所以,这些报纸,都会由秘书小罗提前帮他过一遍,用红笔,粗略地圈出几个主要报道。并将报道中的关键词、句,画上红线,方便他找到重点。
这种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有。
姜沛从市委办公室,一连换了好几个秘书,才最终确定了小罗,成为他的专职秘书。
有了小罗在旁辅助以后,他感觉自己抓中央的精神,越来越准确。好多自己看的时候,还有些模模糊糊的观点,经过小罗勾画,一下子就清晰起来。这也让他在施政的时候,更加具有自信,游刃有余。
所以,虽然小罗撰写报告的能力有所欠缺,但姜沛宁肯再找个人,来写报告,也不愿将小罗退回办公室。
姜沛看完了经过小罗圈定的《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放下报纸,陷入沉思。
这两份,都是理论性报纸,大多刊登各种党政建设理论性文章。在今天的报纸上,小罗圈出了一篇文章,对当前发放银行贷款,扩大内需的做法,提出了质疑。文章尖锐地提出,由于大量发行货币,今年一年,通货膨胀率达到了四点五,工人的工资增长水平,低于通货膨胀增长,怨声载道。
目前,为了扩大内需,银行大量放贷,工厂全面开工,市场高度繁荣。
但老百姓收入,普遍处于低水平,为了让他们买得起东西,从去年以来,就多次给工人增加工资。
货币供应量多了,商品的价格,也在直线上升。
现在通货膨胀在持续升高,虽然还没达到警戒线,但政府部门应该提高警惕,提前制定出预防措施。
文章提出了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联,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没有给出答案。
姜沛看着报道,一阵头痛。
通货膨胀,并不是报道中列举的个别现象,在益都市,也因为连续的工资增长,造成物价持续走高。
菜价、粮价、油价,服装百货,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各种物品,价格都在快速上涨。
可是该怎么解决呢?
中国改革开放十多年,私营经济规模还非常小,远远达不到西方发达国家,控制市场的程度。主要的生产方、供应方,都是国营单位。
也就是说,这一波物价上涨中,虽然有少部分鉴赏囤积居奇的行为,但更多的,是政府自身,出了问题。
文章中就说了,这是货币供应超高,造成的结构性通货膨胀。
唯一的办法,好像就只有银行收紧银根,加息,把钱,从老百姓手上,吸回到银行,减少货币供应量。
可是这么一来,国家的压力就大了。
抱着几千亿的银行存款,还有累计增加的利息,国家也吃不消啊!
还有,把老百姓手上的钱,都收回银行了,那他们哪里还有钱去消费,去购买工厂生产的产品,扩大内需,又从何谈起?
难!
难办啊!
姜沛拿起《经济日报》,想看专业经济类报纸,有没有相应的解决之道。但找来找去,都没有找到他想要的答案。
倒是在报纸第一版下方,发现了两则广告。
两则都是通栏招聘广告,一上一下,将第一版下面三分之区域,全部占据。
广告的发布方,一个是微软公司中国分公司,一个是美国双环投资管理公司中国分公司。两则广告,都表明(筹),意思是筹备中。
姜沛没听说过,这个双环投资管理公司,但他知道微软公司。六月间,微软的总裁,还曾为了本市一个学生编写的软件,到过益都市,他一直全程陪同,曾经期望对方,能够到益都市投资,为省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增加一个筹码。
“最终,微软还是没有来……”他看到招聘广告中,列出的简历投递地址,是北京市,略微有些失望。
想一想,这也是应有之意。
人家一个国际知名软件公司,放眼的是国际市场,到中国来,肯定是为了占据全国推广。放着首都,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中心不去,到你一个内地省城建立公司总部,这不是痴心妄想么!
心里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淡淡的失望,很快就消失。
再看下面,和微软招聘广告,同样格式,几乎以为是一个公司发布的,美国双环投资管理公司的招聘广告,姜沛惊讶地发现,这家公司,竟然是微软公司的参股股东!
难怪两家公司,招聘广告都登在一起,格式也完全相同。
他们本来就是穿同一条裤子嘛!
姜沛还无法理解,在正规的股份公司中,参股并不代表控股。股东和参股公司,是两个独立的法人,甚至有可能是竞争对手,只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了一起。
但他在经济知识上的不足,并不代表他的眼光也有问题。
姜沛在看过了双环投资公司的招聘广告以后,慢慢地放下了报纸,若有所思摘下老花镜,用绒布擦了擦,又戴了上去。
他再次端详两则招聘广告。
上面一则微软公司中国分公司的招聘职位,全部是办公室文员、会计、法律咨询顾问。
而在下面,双环投资管理公司的招聘,不但有办公室职员、行政经理,还包括业务经理、计算机硬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网络设计人员等等,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软件公司!
他看见招聘广告中,列出的工资:八百元起!在各级主管人员的工资待遇中,明文标出:面谈!
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他作为市委书记,如果不算其他津贴,单工资一项,现在才七百多块,还没有他们的最低工资高!
美国人太有钱了!
他在感叹之余,也有些惊诧。
奇怪,奇怪,真奇怪。
两个公司一家人,怎么正主这么沉得住气,招几个行政人员就算了,这哪里像是成立一家地区经营机构,简直是一个办事处的架势嘛。
那个股东,却大势招兵买马,作出大干一场的姿态。
难道说,微软只是出一块牌子,把所有的业务,全部都交给了那个什么双环投资管理公司?有可能!
他们本来就是一家人。
对于在中国投资,大多数西方公司,还很有顾虑。
也许,微软也怕投资失败,但又舍不得中国巨大的市场,所以让股东,前来试水,根据情况,调整下一步的投资计划……
应该是这样了!
姜沛摘下老花眼镜,叹了一口气。
如果是微软公司,他和对方总裁还打过交道,据悉,对方除了益都,没有去其他地方考察过。对方即便不把总部建到益都,也许,还会与益都市,有一些其它合作项目。
可现在换成是一个陌生的美国公司,来具体操作,那是一点点希望,都没有了。
姜沛并不知道,这一切,都是郭凡的计划。
他也不知道,克劳迪恩他们,在益都市待了两天,从郭凡这里得到具体的指示,双方经过讨论,将其完善以后,就回到了北京。
随后,他们就直接向外经贸委,提交了成立中国分公司的申请。
在北京的几天时间,克劳迪恩等人马不停蹄,以双环投资管理公司名义,将正版的windows3.0,作为礼物,送到各个部委,以及工商、税务等管理部门。
总共送出去了八百多套。
所有的软件上,都有完整的包装,以及标价九十九美元的标签(这是郭凡的主意,微软对外销售时,没有这样恶俗的做法)。
赠品软件,全部是郭凡自掏腰包,微软才不会为他买单,一共花了八万多美元。
这一圈礼送下来,效果也是明显的。
虽然公司成立,还需要经过审查,必要的程序不能省,但原则上,对外经济管理部门,已经认可,没有突发情况,不会予以否决,并同意克劳迪恩,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招聘人员,为筹备工作做准备。
为了赶时间,克劳迪恩从美国汇款三百万美元,按照外汇管理局的要求,存入中国银行的账户。
他用三百万美元存单,作为抵押,向中国银行贷款一千万人民币。
虽然让银行赚了贷款利息,但眼前急着用钱,他也只有认了。
克劳迪恩一口气,拿出二十万人民币,买下了《经济日报》头版,三天的广告位。让经济日报社喜出望外,把他列为贵宾客户,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通过经济日报社牵线,克劳迪恩一口气,在《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北京日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等十多家媒体,刊登了大幅广告。
克劳迪恩其实还想把《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的广告位,也一起拿下来。
可惜上述两家报纸,都是国家党政机关报,是严肃的政治报纸,坚决拒绝了财大气粗的美国资本家,提出的无理要求。
已经彻底认为吸引投资无望的姜沛,在八月三十日,忽然接到了省经贸委打来的电话:外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