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减少欲望,积功累德(…
作者:妙音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476

第五十九章:减少**,积功累德

1、题解:

《道德经》学到了这里,也已经一大半儿了,能学到这儿的人,应该有一些已经认识到了道德的重要性了,应该有了今后要加强道德修养的意识了。

但如何来将“加强道德修养”这一思想转化为行动呢?如何具体地操作呢?

方法有很多,但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减少和降低自己的**。

我年轻(18岁,1985年)的时候,曾经被一位擅长看面相的朋友评价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意思就是命运很不好,但**却很强烈,这种强烈的**反过来会使命运更加不好!

直到28岁(1995年)开始学习圣人的经典的时候,我才逐渐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才开始有意识地减轻自己的**。

到了2008年,这种修养才由量变达到了质变,完全将自己的**降低到了比较适当的程度。

穿衣,不求蚕丝皮草,上班穿职业装,下班穿一身儿非品牌的运动服即可。

吃饭,不求山珍海味,粗茶淡饭,每顿八分饱,身体的营养基本够用就好。

睡觉,有一间9平方米的小房间,有一张单人床,冬有被子夏有蚊帐足够。

出行,着急的事打车,不着急乘公交,天气好的时候骑自行车就非常舒服。

学习,需要时看管理学的相关专业书籍,平时多看圣人经典,其他的少看。

兴趣,有条件就乒乓一下,有时间就吉他一下,自弹自唱时尚和经典歌曲。

工作,态度很好,能力和效果不知道能不能达到公司要求,任凭领导感觉。

事业,学习实践经典不容易,时间长了稍有收获,写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灵性,早晚整理一下心态,念念阿弥陀佛,唱唱楞严神咒,为家国保平安。

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写出来需要勇气,因为要面对世人的监督和品评。这不是一种倡议,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大家对于幸福和快乐的追求则是相同的,按照减少**的原则采取类似于这样的做法,确实能够减轻烦恼、增加幸福和快乐的感觉,这只是一种证明,它能够给有志于道德修养但又不知道有用没用的年轻朋友们增添信心。

2、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是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3、译文:治理国家、治理企业、养护身心,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爱惜精神和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项资源。因为只有爱惜精神和节约资源,才能在灾祸来临之前及早做好服从于道的准备就会有长远打算,及早服从于道,就是注重积德,能够注重积德,做到清静、无为、自然,就没有问题不能克服,什么事儿都能克服,没有什么不能胜任,就无法估计他的力量,因为他的力量大到无法估计,所以她就可以担负起保护国家的责任。掌握了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可以维持长久,这就是根深柢固、长久存在的道理。只有俭啬,才能修养天机,蓄积精神,培蓄能量,充实内在生命,从而达到纯真质朴的境界。

4、理解:

有一句谚语叫做“天道酬勤。”一般的人往往都将他理解在了劳动、工作和事业上。其实,在思想修养方面这句话也是同样适用的。比如说,我在28岁的时候(1994年)也没有想到15年后竟然学习了20多部儒家、道家、释家、西方世界和*世界的经典。其实也没有达到头悬梁锥刺骨、挑灯夜读等程度,只不过是从游戏、喝酒、闲逛、睡大觉等方面抽出了一些时间而已。

还有一句古语也表达了相近的意思:“前贤教训须谨记,成由勤俭败由奢。”即使祖上积累了万贯家财,如果不节俭的话,奢侈的生活很快就能将财产挥霍一空。

释迦牟尼圣人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静平等觉经》的第八章“积功累德”中说:(法藏比丘)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但乐意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言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侍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静无染。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大家都知道的阿弥陀佛在达到圣人的境界之前,名字叫做“法藏和尚”。他的道德修养历程是在很多年的时间里,像培养一株兰花一样精心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控制自己心中的贪婪、生气、愚痴等各种想法,不被好看的东西、好听的声音、芳香的味道、温柔的接触和一切事物所迷惑,一门心思地只是琢磨过去的圣人们修养成功的美好品德。行为安安静静,远远地离开那些虚拟的世界和纷乱的妄想,完全按照真理的指引来修养道德。生活中的艰苦都不在意,**特别少,特别容易满足。专门探索像莲花一样洁白的真理,并用

真理来帮助大家。虽然他的志向和愿望非常远大,但他在追求的路上从来不感到疲倦,性格坚韧忍耐力强,才能获得成就。对于主要是人的那些有感情的生物,心中经常怀着慈祥和忍耐,无论男女老少,跟谁沟通都是和言爱语、温温柔柔的,使人听了都感到很舒服,这样,他在教导大家、奉劝大家、鼓励大家的时候,大家才都很乐意听从他的建议。他在心里和外在的行动上,恭敬圣人、真理和真理的学习者,对待老师和年长的人特别照顾,没有任何的虚伪和溜须拍马等不真诚的想法。言行举止庄重严肃、对于道德和法律的要求都做得中规中矩,并能够带动大家。他观察到,虽然自然界是千姿百态的,但都是真理的各种变化,因此,他的内心清净,感觉到一切都是平等的,于是就战胜了各种烦恼对心灵的纠缠。他特别注意自己的说话,从来不讽刺挖苦别人,也不嘲笑别人的过错。他还特别善于把握自己的行动,一切按照人类的法律和社会的道德来约束自己,他还特别善于控制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始终保持在清净和没有污染的状态。对于所有外在的东西,诸如国家、城市、乡村、眷属和各种奇珍异宝,一点儿占有的想法都没有。只是始终从奉献给大家精神和物质财富、遵守各种规范、忍受大家由于不理解真理和自己正在追求真理所施加给自己的各种侮辱、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时刻保持契合于真理的稳定心态、在帮助大家的时候运用各种巧妙而有效的方法,利用一切的办法把大家引导到幸福人生的道路上去!)

年轻的朋友们有很多都反对圣人们专门讲解道德重要性的经典,认为没什么用,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这也难怪,他们本身就由于年轻,看问题还比较肤浅,另外咱们国家的应试教育也很少安排学习经典和道德的内容。

有一次,一个公司招聘人才,有22位应届毕业生前来应聘,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家公司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考核方式,他们全部都没有通过,考核的题目是“道德修养”。

具体的考核方法是,将他们请进一个会议室之后,人力资源部的文员对他们说道:“请你们等一会,我们经理正在开会!”说完了就走了。

半个小时过去了,经理还没来。于是应聘者中有些人开始浮躁了,然后就开始抱怨,甚至有的还走到有文件的地方去翻动……

后来,经理过来,说了一些礼貌性的话之后,就让大家回去等通知了。

过了几天,大家得到的通知都是:“您的学历条件非常优越,但不太适合我们公司,感谢对我公司的认可来我公司面试,如果以后有机会,咱们再合作。”

原来,公司的老板一直在偷偷地观察这些应聘者的举动,他发现他们的道德修养都不太好,都比较浮躁,没有一个踏踏实实的,连等一会都等不了,还能做得好什么复杂的工作呢?这就是“未学做事,先学做人”的道理的一个具体体现。

说到物质生活水平,我们想,那古代的丞相(即现代的总理)家一定是非常奢华的。但实际上,道德修养好的丞相们都是特别注意节俭的。

宋朝的宰相寇准就是这样一位好宰相。有一年他想过生日,管家把“生日宴会费用计划”报上来他一看,所花费的金钱能够赶得上好几家老百姓一整年的生活费用,感到太过于奢侈,于是就取消了生日宴。

苏东坡的名气还大过寇准,这么大个人物给自己规定的每天花费标准是150个铜钱,大概也就是2011年的几十块钱人民币。

反观当代的很多人,官位、才学和对国家的贡献都远比不上寇准和苏东坡,但生活上却非常奢侈,住上亿元的豪华别墅,出门奔驰宝马,美女前呼后拥,一顿饭就花上个成千上万,根本不考虑我国有些偏远山区的一些百姓还生活在缺吃少穿的困苦境地,更是不管非洲有些贫困的国家每天饿死多少人,实在是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