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以善攻恶,近福远祸(…
作者:妙音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187

第五十八章:以善攻恶,近福远祸

1、题解:

当春天要来的时候,冬天是不愿意退出这片领地的,于是春风就向冬风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经过了两个月的战斗,春风终于占了上风,春天胜利了,春天来了。**同志对此专门有一个总结:“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对于自己的错误思想和不良习惯,也要用正确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圣人的经典之中)来战胜它,让正确的思想占领心中的领地,将错误的思想打出心门或压制在边缘角落中的死牢。

我们都渴望幸福,那就多向幸福靠近,我们都害怕灾祸会降临到我们的身上,那就要有意识地远离灾祸,不去招惹祸端。《易经》这部人类最古老的经典,和《道德经》一样,也是一部人生幸福的宝典,它给我们指出的方法是“趋吉避凶”,也就是近福远祸。

2、原文: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3、译文:如果政治宽厚,人民就会变得纯朴。如果政治严苛,人民就会变得狡黠。如果遇到了灾祸,请不要害怕和悲伤,因为幸福就依傍在他里面;当幸福来临时,请不要得意忘形,因为灾祸就潜藏在他之中。有谁能够知道他们的究竟呢?他们并没有一个定准!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正确的有时会转变为邪恶,善良的有时会转变成凶恶。人们为此而感到的迷惑,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所以得道的人在应对外物时行为方正却不会割伤人,语言锐利而不会使对方受到刺伤,性格直率但不会放肆,思想中放射出来的光芒给人的感觉是温暖而不是耀眼。福祸无定,奇正无端,善恶无准。一般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在看到事物的一面以后不能再深入一层看到反面,因而想求福的时候反而得了一个祸。

4、理解:

有一句古语说的是:“伸缩进退变化,圣人之道也。”什么时候伸手?什么时候前进?什么时候缩手?什么时候后退?这要看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化。

在看《动物世界》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动物在生活中时刻不停地在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动静。

比如说,一只小兔子,它每吃几口草,就会抬起头来,东看看西看看,不断地把耳朵调整到各个角度倾听各种声音,随时警惕周围是否有狼和狐狸在悄悄地逼近。

有一种蟹把自己藏在一个螺壳里面,这种蟹叫做寄居蟹。这是一种很好的自我保护方式,使自己的后面、左面、右面和上面都受到了保护。它平时躲在螺壳的深处,敌人也进不来。如果它想出来的时候,它就一点儿一点儿地把头探出来,直到它确认周围确实安全了,它才出来活动。一旦它又感到了危险,就再马上缩进壳里。

反观我们人类,虽然号称“万物之灵”和“地球主宰”,但其中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趋吉避凶”和“近福远祸”的道理,于是出现了生气、癌症、吵架、打仗、毒品、出车祸、蹲监狱、进精神病院、恐怖组织、战争、森林减少、沙漠扩大、环境污染、臭氧空洞等灾祸。

人类的灾祸比动物多得多,因为有很多灾祸是作茧自缚、挖坑自跳,是人类自己所造成的。造成这些灾祸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贪欲太强。《南华经》中说:“鸠巢于森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相比于我们人类来说,应该就是:晚上睡觉,不过一床;一日三餐,不过吃饱。但偏偏就是有很多人想睡金床绝色、吃鲍鱼海参。

兰登曾经说过:“在我们一出生的时候,就应该有人告诉我们:你正在朝着死亡前进。那么我们就会全心全意的好好生活,善用每一天和每一分钟。”伯纳德•杰森也说:“活得够长,不一定活得够好;但是活得够好,就是够长了。”这些贤哲们的表达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意思都是,人生有限、人生苦短,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精神层面的快乐上,而不要汲汲追求于物质享受,因为过多的物质**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无限的痛苦。

释迦牟尼圣人说过:“一念之差,立堕地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思想决定命运”或者是“心态决定命运”,所以之前没太注意“避免灾祸”这个问题的人,有必要用心体会一下这一章中圣人的良苦用心。

错误对人生的持续的巨大的破坏作用往往是令人在犯错误的时候意想不到的。古语说得好:“一失足铸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一辈子都将承受这种打击,大好的人生都将蒙上灰影或者是黑影。

人们难以战胜错误还有一个原因,错误本身就像是毒品一样,对人有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性。在《地藏菩萨本愿经》第七章“利益存亡品”中,有这样一段话,说明了这个道理:尔时地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是等辈人,如履泥途,负于重石,渐困渐重,足步深邃,若得遇知识,替与减负,或全与负,是知识有大力故,复相扶助,劝令牢脚,若达平地,须省恶路,无在经历,世尊,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那时地藏菩萨对释迦牟尼圣人说:“世间最为尊贵的人,请您听我总结一下地球上的人犯错误的情况:我看咱们地球上的这些人,心里想问题的时候往往太过于自私,都是一些损人利己的想法居多。如果做好事儿得不到当场兑现的回报,以后就不再想做好事儿了;如果遇到坏事儿,就干的越来越起劲儿。像这样的人,打个形象的比方,就好像是在泥地上行走的时候,由于肩上还扛着一些石头,越走越累,脚陷得也越来越深,这种困难是可以想象的。如果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碰上一位既好心又有能力的人,替他减轻一部分负担,或者是全部帮他扛,因为这位好心人有类似于与郭靖大侠那样绝世的武功,不但帮他扛东西,而且还能同时搀扶着他走,告诉他走稳了。等到了好路上,告诉他要记住这条路,以后不要再走。世尊,我看那些做坏事儿的人,在错误开始的时候都是从小坏事儿开始的,但在不知不觉之间就越错越大、越陷越深了。”)

《西藏生死书》中说到善恶问题的时候,也说到了善恶都在于积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做了好事儿将会受到好的报答,坏事儿也将受到痛苦的折磨,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恶的果报,实际上都是由我们自己所造成的,并不是神仙、上帝主管安排的。但有人因为暂时看到“好人一时没好报,坏人总是乐逍遥,”就对善恶行为的结果产生了怀疑,这是因为报答的时间和方式有所不同。从时间的安排上,有“立马报”、“现世报”和“未来报”三种,正如农民播种粮食,春小麦今年秋天就收获了,但冬小麦就要等到明年,茄子当年就采摘,但苹果树种上以后得到几年之后才能开花结果。也像养一只小狼崽儿一样,一开始也挺可爱的,等到两年以后它长大了,才会吃掉或者是咬伤我们。这样理解,我们就会明白,有的好人在今生之所以先受到了一些苦报,是因为过去所种的一些恶因到现在才刚刚成熟,只有先予以接受,现在虽然做了很多好事,但善因刚刚种下,只有等到善缘成熟之后才能享受(就像种苹果树)。有些恶人先得到好报、后得到恶报的原理也是一样的(就像养狼崽子一样)。善恶报应的道理启发我们要舍恶行善,趋吉避凶,趋乐避苦。不论我们之前做过多少好事,都不要满足和骄傲,反过来,纵使不慎犯下了滔天大罪,只要改过向善,罪过也终有偿还完毕的一天。“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应该不懈努力的,就是要尽量扩大心中善的领地。

有一次,一位朋友谈到“赌博到最后就容易发生偷盗的事情,好色到最后就容易出人命”,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无论是牌九还是麻将,亦或是掷骰子、诈金花,每一个赌博的人上场的时候都是想赢钱的。赢了很高兴,还想多赢点儿。输了很上火,还想捞回来,但有可能就越输越多。因此很多人就输掉了全部的金钱、全部的家产,以至于房子和媳妇儿。什么都输光了,那以后怎么生活呢?用什么来翻本儿呢?偷是来得最快的方式……

过去有一对夫妻,本来也是男耕女织,生活虽然不富裕,但小日子还能过得去。

这样的生活过了很久,一直到妻子迷上了一个小白脸儿之后。

一开始,这个好色的女人和小白脸儿偷偷地相会,但时间长了以后觉得这样偷偷摸摸地太麻烦,不如把丈夫这个绊脚石搬走算了。于是就密谋设计,想出了一个害人的方法。

由于丈夫的水性好,每年冬天,为了改善家里的伙食,丈夫都会到河里去摸鱼。今年,又到了摸鱼的时候。

这一天,夫妻俩像往年一样,来到了河边。丈夫刨开了一个脸盆大小的冰面,喝了几口烈酒,把绳子拴在腰间,等着到时候妻子把自己拉回冰窟窿来换气儿,脱了衣服就钻到了水里摸鱼去了。

如果在往年,过几分钟,妻子就用绳子把丈夫拉回来。但是今年,她不但没有往回拉,反而将绳子放进了水中,然后就着急忙慌地回家和小白脸儿长相厮守去了。

到了时候,水中的丈夫憋得受不了,心想:“媳妇儿怎么还不把我拉上去呢?”

最后实在是受不了了,就赶紧自己回来找冰窟窿,可惜还没等他找到,就已经气绝力尽了。

过后,人们只知道失踪了一个人,但等到春暖花开之际,尸体已经不知道被冲到了什么地方去了。这就是“撒绳头儿的故事。”

关于祸福相依的问题,我国古代有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

家里的马丢了,表面上是一个小祸事,但过了几天这匹马又领了几匹野马回来,又变成了一件好事儿,发了笔小财儿,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得个十万八万的。

马多了,表面上看是个好事儿,但儿子骑野马疯玩儿,被摔下来,腿摔瘸了。好事儿又变成了坏事儿。

过了些日子,因为打仗要征兵,儿子因为残疾,所以没有被征兵。战争惨烈,被征去的人死了七七八八,坏事儿又变成了好事儿……

西方的文化中也有一段关于祸福相依的表述:幸福和灾祸就如同一对儿孪生姐妹,她们如影随形、相依相伴,无论到哪里,都是在一起的。当幸福来临的时候,你欢迎她进门的时候,她会说:“等会儿再关门,我妹妹还没进来!”

我们一定会诧异地问:“你的妹妹是谁呀?”

“灾祸!”

所以,我们要知道,在将来的日子里,当幸福降临的时候,不要太高兴,更不要骄傲,要居安思危,提前做好灾祸来临之前的应对准备。当灾祸来临的时候,也不要太过于悲伤和恐惧,要临危不乱,坚定信念,因为幸福就跟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