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彪威名雷震三国,秦楚二军阳平对兵
作者:罗烈烈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960

熊彪说:“都起来说话,不知者无罪,你们要勤练本领,争取立功。在楚国,没有军功是不能晋升的。就拿本帅来说,我乃楚怀王的堂弟,按照礼数,王后在私下里都叫我小王叔。十七年前,七国大战,需要率军北渡黄河,攻占曲沃,牵制住二十万秦军。这一路上,还要冲破魏、韩的大军封锁线,才能到达孟津。当年我十九岁,我堂哥楚怀王在昭明宫殿点兵说:‘北进曲沃,任重道远,路上艰难险阻,何人愿做先锋,立此头功’。我便说:‘末将愿往’!大王怕我年轻误事,军法难容,随不肯任命。还是南宫王后在大王面前举荐说:‘自古英雄出少年!熊彪勇冠三军,大王可命熊彪为先锋,司马淖滑为正帅,便可无忧了’。我这才有个将军一职。那年,我在白马寺,把魏国名将魏章挑于马下,夺得孟津,大军北渡黄河。我以五万(马军二万、步军三万)之军,历时仅十五天,夺坡头渡口,克济源,取阳城、沁水、翼城、曲沃、绛县、侯马、新绛等八县之地,共斩杀秦军九万二千人(济源八千、曲沃第一战二万七千、曲沃第二战五万七千)、魏军七千,俘虏一万八千(秦军五千、魏军一万三千),截获战马二万五千匹、盔甲兵器十一万六千套,粮草足够十万楚军用三年。大战过后,由于我战绩辉煌,立下头等大功,才被封为大将军,而不是我是王叔,便可当大将军”。

众军长听了便说:“大将军威名,早就已经传遍韩国全军。我等乃郑人,韩军防我们就象贼似的,我们恳求大将军要为我们作主,把我们的家属都弄到楚国”。熊彪说:“诸位放心!这个问题,我已经想过了,我随后便会奏请太后,向韩王下国书,将你们的家属都接来楚国”。众军长双手一拱说:“叩谢大将军”!熊彪说:“郑通”!只听郑通上前说:“末将在”!熊彪说:“从今往后,你带领众军士苦练战阵,多加训练。要知道,两军相战,技不如人,就得死于非命,不是你死,便是我活”。郑通说:“末将谨遵大将军教悔”。众人随都退下,各自返回自己的营地和岗位。

郑通和十军长走后不久,快马匆匆来报说:“报大将军!秦将庶长奂、白起、庶长疾率领二十万秦军出潼关,正向灵宝开来”。熊彪闻讯,急传令大军集合,随统率着七万楚军骑兵、七万五千楚军步兵出发,留一万楚军步兵驻守灵宝。这熊彪不是带着五万楚军骑兵、三万楚军步兵来取三门峡、陕县、函谷关和灵宝的吗?怎么会变成七万楚军骑兵呢?为因熊彪的楚军于三门峡和陕县俘虏了三万魏兵,获战马一万匹,又于函谷关、灵宝俘虏了四万五千韩兵,获战马一万匹,所以熊彪令二万楚军步兵换乘战马,一万楚军步兵守灵宝,便是七万楚军骑兵了,而所率的七万五千楚军步兵正是魏、韩的降兵。

楚将熊彪闻讯二十万秦军出关东,便迅速集合七万楚军骑兵、七万五千楚军步兵出发,留一万楚军步兵驻守灵宝。这熊彪前些年便驻守关东,对潼关到函谷关的地形地貌很熟悉,随令三万楚军骑兵到西阎乡潜伏,只等楚军战鼓擂响,便杀向阳平关。熊彪率领四万楚军骑兵为前锋,郑通率领四万步兵为中锋,公孙虎率领三万五千楚军步兵在后头。熊彪的四万楚军骑兵,便与秦军的四万骑兵首先于阳平关遭遇。

这秦国为什么会突然二十万大军出潼关,并且还调用了四大名将前来呢?原来是这样,自从前些时候,郑袖在楚明宫将齐国使者赶出宫外,驱逐回国后,便命黄歇拟写檄文,诏告天下诸侯。各国诸侯见到楚南宫的檄文,无不为之震动,就是秦国的昭襄王和宣太后也不例外。这一日,秦昭襄王正和众大臣商讨国事,内侍匆匆进来禀报说:“禀大王!楚国有国书到来”。秦昭襄王说:“快呈上来”!内侍便把楚国的国书呈上。

秦昭襄王打开一看,上面写着:“齐湣王无耻!趁着太子于齐都作客,囚迫太子与其女儿成亲,又以放归、继位作诱饵,以囚禁、饥饿相挟迫,折磨太子,强迫订立楚、齐军事联盟,谋索楚地八百里至淮南、广陵。今鲸吞不得,恼羞成怒,便又以兵相逼,扬言要饮马广陵。我楚国上下,对此无不义愤填胸。齐军若敢掠我河山,蹂我家园,我百万楚军随时准备,打击无道的侵略军”。

秦昭襄王挥一挥手,让内侍退下去,随将楚国郑袖命黄歇书写的檄文交给众大臣传看。秦国的众大臣看后说:“这齐湣王也太不仁和太贪心了吧!八百里楚东地,比秦国的关中咸阳还大好多,难怪楚国不肯答应,看来楚、齐两军,必有一场大战,我们可是有热闹看了”。只听芈秀说:“楚、齐两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要楚国向各国派发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