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解灵源大道歌3
作者:玉骨钢心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938

绵绵迤逦归元命不汲灵泉常自流(第四十三句第四十四句)

绵绵,微细不绝之意。迤逦,旁行连延之意。元命即人身生命根源。这句是形容真意在身內行动的状态。虽说四肢百骸无处不到,然自有他的归根复合之处。灵泉,在后文又叫作神水。地面上泉水总是往下流,不会往上流。人要用水,非拿器物汲取不可。人身上的灵泉,卻无须汲取,自然会在身中周身循环。真息所到之处,即是灵泉所到之处。因为津能化气,气能化津,充滿一身,所以有如此妙用。

三万六千为大功阴阳节候在其中(第四十五句第四十六句)

今历法一昼夜共九十六刻。古历法一昼夜共百刻。张紫阳《金丹四百宇》序上说:"夫一年十有二月,一月三十日,一日百刻,一月总计三千刻,十月总计三万刻。行住坐卧,绵绵若存。胎气既凝,婴儿显相。玄珠成象,太乙合真。三万刻之中,可以夺天上三万年之数,何也。一刻之工夫,自有一年之节候。所以三万刻能夺三万年之数也,故一年十二月,总有三万六千之数。虽愚昧小人,行之立跻圣地。奈何百姓日用而不知。"此段文章,说得很明白,可以作此处注解。曹文逸是宋徽宗宣和年间人,在民国纪元前的七百九十年。张紫阳是宋神宗熙宁年间人,在民国纪元前约八百四十年。两人前后距离不过五十年。所以他們的论调颇有几分相近。

蒸融关脉变筋骨处处光明无不通(第四十七句第四十八句)

此二句是说工夫的效验。蒸是蒸发。融是融化。关是关节。脉是血脉。变是变换。先蒸发而后方能融化。常常融化,不要让他坚硬,而后方能慢慢地变换。这个工夫,就叫做金丹换骨。处处光明,即是《孙不二女丹经》中所说,"元神来往处,万窍发光明"的意思。无不通,即是周身全部通畅,沒有一出闭塞。

三彭走出阴尸宅万国来朝赤帝宫(第四十九句第五十句)

三彭,即是三尸。道书常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令人愚痴沒有智慧。中尸名彭质,在人胸中,令人烦恼不能清靜。下尸名彭矫,在人腹中,令人贪饮食男女之欲。或名三尸神。又名三尸虫。《太清中黄真经》上有两句,"可惜玄宫十二楼,那知反作三虫宅"。这个意思,就是说吾人洁净美好的身体被许多三尸虫盘踞在里面,弄得垢恶不堪,是很可惜的。道家斩三尸法子,有用符咒的,有守庚中的,有服丹药的,都不算彻底解決。此处用內炼工夫,运元和之气,充满脏腹,蒸融关脉,变换筋骨,逼令三尸无处藏身,非抛弃他們的老巢子逃走不可。坏东西一去,好东西就来了。万国来朝,比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精气神,都聚会在绛宫一处。绛宫属于心的部位,心属火。其色赤,医家称为君主之宫,所以叫作赤帝宫。

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第五十一句第五十二句).手机看小说访问wap.1бk.cn

真人,即是真我。吾人肉体有生有死,不能算是真我,只可以叫作假我。除掉有形质的肉体,尚剩下那个无形质的念头。是否可以叫作真我?然而也不是真我。因为那个念头,也是忽起忽灭,不能由自己做主的。再除掉忽起忽灭的念头,另外寻出一个无生无死万劫长存的实体,这个方是真我,又名为真人。这个真人,从前未曾见过面,此刻第一次认识他,究竟他由何处而来呢,其实他从前就住在我们灵台之中,未尝瞬息离开过,并非由外面进來的。

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第五十三句第五十四句)

因为历年以來,被云雾遮蔽,把真人的面目隐藏。虽说他从前就住在灵台之中,我们却认识不出。今日工夫做到相当的程度,道眼遂开。道眼既开,如拨云雾而见青天,真人因此露面。云雾二宇,比喻我们的七情六欲妄想杂念。

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第五十五句第五十六句)

这个工夫,不是一朝一夕做得成。须要经过若干岁月。并且不是用什么取巧的法术,讨什么意外的便宜,仅此寻得吾人本来真面目而已。

岁寒坚确如金石战退阴魔加慧力(第五十七句第五十八句)

《论语》上有一句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岁寒,是每年天气最寒冷的时候。凋,是树木落叶子。松柏后凋,是说別种树木到这个时候,都已枯槁零落。独有松柏仍旧青翠不凋比喻修道的人有坚忍的力量,可以耐得困苦,受得磨折,而不至于改变初心。确字,同坚字一样解释。松柏不凋已经称得起坚确。金石比松柏更要坚确。所以此处拿金石比喻修道人的志气。有金石般的志气,自然能够战退阴魔。阴魔既已去尽,慧力即同时增加。慧是智慧,力是毅力。只有智慧而无毅力,虽可以见道,而不能成道。只有毅力,而无智慧,又恐怕认不清大道,误入旁门。必须智慧与毅力二者俱足,方免遗憾。

皆由虚淡复精专便是华胥清净国(第五十九句第六十句)

心中沒有妄想和欲念就是虚。不染一切嗜好并恶习,就是淡,仔细研究,彻底明白,就是精。信受奉行,始终如一,就是专。《列子》书上说:"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师长。其民无嗜欲。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其实是一种寓言,等于今人所谓乌托邦之类。人们心中果能十分清净,也同到了华胥国一样。

初将何事立根基到无为处无不为(第六十一句第六十二句)

世间无论做什么事,起初总要立一个根基,以后方能有所成就。修道是大事业,更要把根基立稳,方能步步前进。等到工夫纯熟,程度高深,自然显得头头是道。表面上很像无所作为。实际上已是精全气全神全,沒有丝毫缺陷。老子《道德经》第三章说:&quot;为无为则无不治矣。&quot;又第三十七章说:&quot;道常无为而无不为。&quot;此篇&quot;到无为处无不为&quot;句,也是根据老子的意思。<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