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黄杨木
作者:千峰翠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412

早上起来,林明开始收拾东西。把床铺好,桌面的杂物全清理了,打包自己的衣服,笔记本和手机装入电脑包,变压器和电线也卷好了。拎垃圾袋和空开水瓶下楼。

小黄见林明下楼,弯着腰使劲把屁股冲着林明摇尾巴,一边回头用眼神示好,被林明笑骂一脚虚踹开。

这几天林明净喂它和七七好东西,走哪儿它都跟着,不过家里的规矩是猫狗不许上楼,所以它在楼梯口等着。

林明把垃圾倒在场院一角的塑料桶里,每天会有人来收。乡下很环保,厨房蔬果皮喂羊、剩饭菜喂猫狗或猪,鸡鸭毛沤肥。热水瓶送入厨房,阿婆会烧水灌满。

大姨正背着一大筐羊草回来,朝阳在她身后发出金光。她见林明已经下楼,忙把草堆在羊圈食槽里,洗手去做早饭。

小黄在田里跟小七疯跑,它大概把七七当成兔子来追了。七七被逼急了上桑树,又一跃而下穿过辣椒田冲到场院,场院水泥台旁边有个腌菜缸,上面盖着大竹匾,七七蹭的跳上去,居高临下跟小黄亮爪子,两只打斗的不亦乐乎。

大姨端出馄饨来,笑着说两只是打着玩儿呢,昨天七七先在草丛里潜伏着,等小黄走近了就冲出去,被小黄按倒后满地打滚,一爪子拍在狗鼻子上,小黄痛极,夹着尾巴呜呜叫着就逃窜了。

这小泼猫。林明无语了。之前警告小黄不许欺负七七,好象没跟七七说不许招惹小黄。算了,打就打吧,就当锻炼捕猎技能了。

吃罢早饭,大姨让小铃去采豆角,林明也跟去帮忙。

豆角藤缠绕在竹竿上,两排竹竿交叉好象列队的战刀。两人一个在里一个在外,从上到下细细检视,不时发现叶子底下的漏网之豆,互相提醒。林明一开始没经验,好些正在成长的细豆角都被他掐下来了,小铃给他看自己摘的豆角都是一乍长,手指粗,这些都嫩的很,没有老筋。

俩人一会儿就摘了小半篮。阳光透过豆角叶洒下来,头顶上浅紫色小花开,引的蝴蝶飞舞。

摘完豆角去摘茄子,茄子的植株只有小腿高,开着小紫花,结的是细长的紫茄子,藏在叶子底下。小黄兴奋的冲来帮忙,咬住一根没长大的小紫茄子使劲拽,小铃忙跺脚把它呵斥走,一看小茄子上两排狗牙印,没办法要了,可惜了。

摘这种茄子,要挑细长的,粗细要均匀。有的长的跟蛇一样盘着,有的末端粗大,这都老了不能要。

林明突然问:“羊吃茄子吗?”他想把落地的老茄子喂羊。

“这可不行,我妈说一般的羊吃了没事,怀孕的母羊吃了,下的小羊会变黑的。”小铃直起身来认真的回答。

“真的吗?”林明百思不得其解,不过大姨家就这么两只羊,还是不要乱试的好。

摘完蔬菜送到堂屋,大姨把蔬菜都打包好,这是要送给林明带回去的,林明慌忙推辞,“这太多了!再说我没几天就要出门旅游,放在家里还不放坏了呀,浪费太可惜了!”死推活推,大姨给他带了两日份的蔬菜,还捎带几个新摘的南瓜,说南瓜放不坏。

去水井边洗手,看见井旁田垄上栽着一排小葱。林明心念一动,跟大姨打了声招呼,带泥挖了一把,说要带回去种阳台上。超市的小葱要么粗的要死,要么不新鲜,还是自己种好。

旁边还有几盆黄杨木,是原来河埠头边那棵老黄杨的后代。原来那棵树据说是阿婆小时候种的,长的亭亭如盖,树形优美。每次隔壁爷爷赶着家里的大公猪去配种,那头猪总是要在树上蹭两蹭,把靠路一面的树皮蹭的极光滑。

后来,不知道哪里的园林单位看上了,非要把那棵树买了去,才给了5000元钱,林明知道了直呼可惜。因为这棵树已经相当粗,如果移栽的活,转手出去两万块不成问题。

因为生长缓慢,黄杨的木质极其细腻,肉眼看不到毛孔。但也正是因为黄杨生长缓慢,难有大料,多用来与高档红木搭配镶嵌或加工成极其精细的雕刻作品,未见有大件作品。也正因为如此,黄杨雕刻作品,常被初识者误以为是象牙制作。可以说黄杨木做成大件家具极难,如果出现,定是珍品。

黄杨木的香气很轻,很淡,雅致而不俗艳,是那种完全可以用清香来形容的味道,并且可以驱蚊,另外,黄杨木还有杀菌和消炎止血的功效,在黄杨木生长地的山民,就有采黄杨叶用做止血药和放置黄杨树枝来驱蚊蝇的习惯。

杭州有家专卖梳子的老店,一把黄杨木梳子依大小要卖到28~58元,最贵的要百把块。大姨家的黄杨树已经有大碗口粗,绝对不止5000元。据说那棵树后来被移栽在某地新修的机关大院了。

剩下这几棵小黄杨,都种在花盆里当盆景,显得一幅营养不良的样子。跟大姨说了声,林明小心的挖了几棵侧枝出来,用泥土包好放在后备箱。他打算等出了村就扔空间里,回家再好好移栽。

中饭是刀豆肉丝、水蒸蛋、清蒸草鱼、豌豆炒虾仁、芥菜肉丝汤。还有一碗是红烧蹄膀,大姨知道林明爱吃肉,早上特地买回来,用柴火大灶做的,劝林明多吃几块,再带点回去。林明死活不干,这怎么好意思,就以“天气太热,路上容易坏”为借口推辞了。

他给阿婆夹了两大块肉,舀了一大勺水蒸蛋,把自己面前的鱼推到老人面前。比起年轻人,老年人更需要关爱。虽然自己是客,但是是小辈,绝对是要尊重长辈的。

饭后休息了一小时,林明要走了,后备箱除了自己的行李外,还多了新鲜蔬菜和豆类。腌鸭蛋的坛子太高,放在后座处,下面垫了报纸。大姨担心路上磕破,林明解释说是用湿泥腌的,有缓冲,应该没问题。

跟小七小黄打过招呼,林明倒车,在车里向大姨一家挥手,阿婆送出来好远,要林明下次再来玩。下次来估计得十一了。

由村路向南开,过了小桥,村庄逐渐远去。想着大家的笑脸,林明心里暖洋洋的。他希望下次能给大姨一家更多回报。

~~~~~~~~~~~~~~~~~~~~~~~~~~~~~

作者的话:

感谢书友的指正,的确本文谈到不少南北方差异问题,但是不是带着地域歧视的眼光谈问题,而是客观的就事论事。

林明本人既不是南方人,也不是纯粹的北方人,他是出生在北方的南方人第二代,心底里有作为北方人的自豪,也向往江南文化,他这是以北方人的眼光看南方。

宏观的说,他是世界人。

<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