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一将难求之蒋百里(下)
作者:致君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263

两代统帅是在奉军国防战略会议上正式将蒋百里介绍给奉军政高层的。那一天,蒋百里一身奉军上将服,神采奕奕,精神抖擞。他望着济济一堂的奉军政高层,神态自若:

</P>

“诸位都是奉军政的要员,也是有着相当的经验和能力的。在这一点上,蒋某身无尺寸之功,也不敢妄谈行政,只是我曾经游历过日德,对日德之强大与中国之弱点深有体会,试作比较以慰诸公。

</P>

诸位都说日本比中国强大,到底强大在哪里?是日军训练比我们刻苦,还是装备比我们精良?亦或是人员比我们充足,还是后方的领域比我们宽广?这一段时间我走了一些军队的营盘,据我的观察,我们在这些领域并不比日军差。

</P>

前清时代,日本以边陲小国竟然打败清政府,一跃成为亚洲第一号强国,我们要记得有人问日本甲午战胜的原因,日本人说‘用日本全国来打李鸿章的北洋一隅所以胜了!’日本用庚子赔款发展军备,建立教育,遂速成为20世纪的强盛帝国。中国国力,整整损失了三分之一。这三分之一的力量,又一律加到了敌人方面去。这是中国的衰弱的开始。

</P>

如今且从世界全体状况来说起,因为经济力,即是战斗力,所以我们总名之曰国力,这国力有三个原素:一曰“人”,二曰“物”,三曰人与物的“组织”,现在世界上可以分为三组:

</P>

第一组三者俱备者,只有美国。实际上美国关于人及组织方面尚有缺点。所以美国参谋总长发过一句牢骚话说:“如果开战我们要把那些破烂钢铁(就指现在的军事实力)一起送到前线去,让他去毁坏,只教能够对付三个月,我们就打胜仗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表示他国内物力(包含制造方与原料)的充足,而因为商人经济自由主义太发达,政府无法统制,不能照新发明改进。所以说人及组织上有些缺点。但是这个缺点,有他的地势,并制造方之伟大,人民乐观自信心的浓厚,补救得过来。

</P>

第二组是有“人”有“组织”而“物”不充备的,为英、为法、为德、为意、为日,以及欧洲诸小邦。这里面又可分为二种:

</P>

第一种如英如法,本国原料不足而能求得之于海外者。物的组织长于人的组织。

</P>

第二种如德如意,原料根本不够,专靠人与组织来救济。

</P>

第三组为有“人”有“物”而组织尚未健全者,为俄。大革命后,正向组织方面走,这是世界军事的基本形势。

</P>

原料食粮一切不够,经济危险,国家就根本动摇,国民革命、军队也维持不住。所以现在要痛定思痛,深深了解了一条原理:是战斗力与经济力之不可分。这原理的实行,就是‘自给自足’,不仅是买外火不可以同外国打仗,就是吃外国米,也不配同人家打仗。凡是要用现金买的外国货,虽价值不过一毫一厘,都要郑重斟酌,能省则省,凡是一件事业,可以完全用国内的劳力及原料办的,虽几万万几十万万尽量放胆做去。

</P>

我于民族之兴衰,自世界有史以来以迄今日,发现一根本原则,曰‘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则强,相离则弱,相反则亡’。

</P>

中国比日本相差者,为物及组织的劣势。物者,少帅已经在做了。东北的三年经济计划,为物的充实奠定基础。组织者,尚未被诸公所重视。现在我们奉系拥有10省之地,兵力也相应地分散在各地。一旦有大的战事,则兵力不能集中,势必有被各个击破的可能。国防的部署,是自给自足,是在乎持久,而作战的精神,却在乎速决。

</P>

现在奉军看来占有地盘广大,然实则危机重重:直系磨刀霍霍,意欲卷土重来;日本人虎视眈眈,时有吞并东北之意。试问在坐诸公,如果日本猝发一击,目前在东北各要隘有多少军队可以一战?又有多大胜算?每次东北与日本或有争端,日方辄以拒绝使用南满铁路为要挟。这样一来,只要在短期内集中到优势兵力,必然瞒不过日人。所以日军在东北可从容布局,而我军则处处受到掣肘。

</P>

但是日军并非无懈可击:日军远离本土,后勤补给殊为不易。新军事的主流,是所谓‘全体性战争’,即战无分前方后方,所以敌方之枪械所、仓库、粮站、车站、基地、哨所、警所等均是我袭击之对象。日军战线越长,则于控制战场能力越弱。

</P>

少帅独具慧眼,他深知中日之战不可避免,提前在西北、华北布局,以奉系之发展潜力,假以时日,彼消此长,我们在东北则会越来越有优势,则日人越来越不敢轻动。

</P>

但是打败并驱逐日人,并非仅靠征用强大的兵力。欧洲各国,自实行宪政以来,国家的组织能力、政治机能日强,现役兵数以人口百分之一为准,每年之军费,以国费三分之一为准。所谓‘准’,讲得即是度,不然谓之‘穷兵黩武’。在后方非战斗员的劳力与生命,恐怕比前线的士兵有加重的责任与危险,而一切新设备之发源,在于国民新经济法的成立:‘战争所需要,还是在一个‘钱’字。

</P>

东北的边境与日本势力范围接触的面积太大了,严重地削弱了东北军在东北的兵力优势。日本在关东州、南满铁路沿线、中朝边境(奉天、吉林两省)以及黑龙江背后(俄国之海参崴、伯力以及东西伯利亚、蒙古、热河之赤峰)等地均有势力范围,驻有军、警。这些地方,均是交通四通八达,渗透极为方便。奉军处于守势,处处被动,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

</P>

为今之计,当以优势兵力扼守要冲,以能守日军所必攻。各军之间,须能互相照应且联络方便。对日本,当虚于委蛇,以取得长时间的稳定来求得发展。”

</P>

蒋百里洋洋洒洒,给东北军新老将领上了一堂很有启发性的课,也给部分恐日惧日军官们打了一针强心剂。这是张汉卿早就有心讲述的意思,目的即是为了让麾下的奉军将领明了中日之间的差距,也有针对性地指出日本的弱点,从而使奉系军官能把深藏在心底里多少年的恐日情绪减弱一分。

</P>

许多人之前并不看好蒋,对少帅如此大张旗鼓地高调使用蒋百里百思不解,现在也非常服气,也由衷地佩服少帅的“识人之明”。

</P>

在蒋百里的建议下,张作霖改组了现有军事部署。关外驻军,统一改编为东北边防军,以张作相为司令,负责应对盘踞在大连的日本关东军,以及扼守吉林、奉天与朝鲜边境,辖有东三省及兴安河,在战时以防日军朝鲜军增援。司令部建在营口,下辖姜登选27师、于珍30师和李景林第6师,共3个师。

</P>

以吴俊升为东北(铁路)护路军司令,下辖万春麟第29师、邢士廉第4师、马龙潭第10师,共3个师。司令部建在长春。

</P>

以孙烈臣为华北军司令,统一统领关内诸省军政事务,节制天津及热河、察哈尔、绥远3省,并调度汤玉麟第5师、张景惠第16师,以及汲金纯第28师,共3个师。

</P>

连同蒙古“安蒙军”特战旅及4个骑兵旅组成的第26师三万余兵马,至此东北军已拥有10个师30万人。张作霖此前所说并不为虚,此外尚不包含西北人民军建制中的4个师。

</P>

为了避免驻军的出动给日方造成出兵的借口,张汉卿与蒋百里一道,效仿后世在东北试点成立了武装警察部队,简称武警部队。以所降皖军做整编后冗余部队一部份作为武警部队的基础,另在各省本土招募。武警部队最高首长为司令,由张作相兼任。在各省成立武警支队,首长为支队长,军衔为少将,约辖万人。各武警支队其实是无炮的旅建制,其好处是各地治安不会再依靠军队,使名义上部队的数量减少,使部队机动成为可能,而且另一方面也让批评军人干政的民主人士没有了借口。张汉卿前生最欣赏的红条格子武警服也在他亲自“设计下”出炉,一改民国初警察“白匪军”形象,使奉军在民国国民心中比其它军阀有了较好的印象。

</P>

在各地、市成立武警大队,首长为大队长,军衔为中校。县、旗成立中队,首长为中队长,军衔为上尉。武警部队列入人民军序列后,陆续撤销各省保安司令部。

</P>

为加强军队各部之间的联系,张汉卿大力装配无线电通讯设备,年底将无线电台装配到师级。在京、津、东北三省各地省部及各司令部之间还架设了电话,以加强联系。

</P>

为使工业经济能与国防工业充分结合,用最少的钱完成工业积累及军工进步,张汉卿模仿后世成立“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工委”,以蒋百里为主席,开始对军工产品的扶持及规模生产。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