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进军江西
曾国华的确是好福气,谁叫他是曾国藩的兄弟了?派几个好哨官,那可都是曾国藩亲自调教出来,既有前途的亲兵。。那可都是按照营官的标准培养的,我们这些已经带勇的营官不知道要了多少次,曾国藩硬是一个也没有放,可曾国华一来,就要了五个。就按曾国藩说的那样,今天是亲兵,明天是哨官,后天就是营官,曾国华的队伍可是成倍的增长。
第二天开会。
曾国藩宣布:“我湘勇大军收复武昌已经多日,三日之后三路出征,各位要做好准备啊!”
曾国藩说完,王錱立即拱手问:“涤师,请问三路人马如何布置?”
曾国藩说瞟了他一眼,大声喝道:“多隆阿、桂明!”
多隆阿、桂明应声而起,抱拳说:“在!”
“你二人统率本部人马作北路军,沿河口、杨逻、巴河、兰溪、茅山镇东下,驻扎蕲州!”
“喳!”多隆阿、桂明应声后坐下。
说实在话,曾国藩这个官当得憋屈。多隆阿、桂明,一个是满洲正白旗的副都统,一个是固原提督。官职,品级都不在曾国藩之下,却要听令与曾国藩,所以他们两人也只是表面的尊重,对于曾国藩的命令那都是阳奉阴违。
如果曾国藩加个钦差大臣,对他们都还有点约束,因为钦差大臣就见官大三级,但是小气的咸丰只肯给曾国藩“赏兵部侍郎衔”。而此时的江南大营就大方多了,挂着钦差大臣衔的家伙一大堆,典型的占着茅坑不拉屎,空耗军饷,战功又没有几个。
不过,多隆飞满洲正白旗的副都统好理解,当初韦小宝都挂了好几个。但是桂明的固原提督我就是百思不得其解,提督不是一省一个吗?没有听说过有个固原省啊?
后来才找曾国藩打听到,现在的甘肃是个大省,固原是甘肃重镇(现在的行政区划是属于宁夏)。固原地势险要,为军事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交通咽喉要道。固原周围,历代均有雄关固锁。秦国的秦昭王在这里修筑长城,以拒义渠戍;汉代设的萧关,是关中北面门户;唐代设陇山关,是全国六个上关之一;唐原州七关,也在固原周围。著名的丝绸之路,也由长安经过固原,海源而至西域各国。
由于固原特殊的地理位置,清朝时本来应该驻扎西安的陕西提督移驻固原,改称陕西固原提督,也可以称为固原提督。
“南路塔智亭任统领,罗山、迪庵、春霆为分统领,由纸坊南下至山坡,再转向东,由金牛堡、大冶方向向江边靠拢;中路水师雪琴为统领,厚庵、鹤人(李孟群字)为分统,沿江东下。三路大军在蕲州会合。另外润芝新授湖北臬司,守土为其责任,则镇守武昌,不随军出发。”
王錱很得意的说:“涤师,自古战胜攻取,靠的是奇谋妙策。学生现有一奇策,不知可用否?”
曾国藩笑着说:“璞山有何妙计,尽管说。”
“据情报,长毛伪燕王秦日纲收集武昌溃卒,在蕲州至田家镇一带设下防线,其企图在阻我长江水师。蕲州至田家镇地形险峻,敌人已重兵把守,胜负难卜。长毛伪翼王现据九江。九江兵力已溯江而上,城内必然空虚。我军不如暂不惊动田家镇之贼,而出奇兵突袭九江。九江危急,则贼之人马必回援。那时,我水陆大军将顺利冲破蕲州、田家镇,会师于九江城下。若此策可行,学生愿率五千人马星夜奔驰江西,擒石达开于九江。”王錱一番话说得气概昂扬。
曾国藩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微闭着双眼在认真地听。待到王錱说完,他缓缓地说:“用兵打仗,虽常有奇策,但只可偶尔用之,不可倚为根本。稳当平实者,常操胜券。璞山刚才所说的,名为围魏救赵,实乃越寨进攻。依我看,把握不大。”
王錱满腔热情,遇到的却是一盆冷水,心中颇为不快,但他不甘心放弃,立即用前代成功的战例来说服曾国藩:“涤师,越寨进攻,古来多有成例。宋明帝泰始二年,晋安王子勋作乱。官军与乱军相持于浓湖,久未决。时官军在下游赭圻,乱军袁凯在上游浓湖,另一将刘胡又在上游鹊尾。官军龙骧将军张兴世越浓湖而攻鹊尾,最后鹊尾、浓湖二处相继而溃。当时情形,与今日颇相似。”
曾国藩笑了:“呵呵,璞山不愧罗泽南的头号高足,书读得很好,此时引用这个战例也十分恰当。”
然后曾国藩朝众人望望,听到曾国藩的夸奖,王錱、罗泽南很是骄傲,众人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们。只有我不以为然,这下是王鑫要倒霉了,看书的时候,就知道湘勇建军以后会有几次分裂,王鑫是一次,罗泽南是一次,被曾国藩砍了脑袋的金松龄的几个兄弟是一次,曾国藩主动分出去的淮军是一次,另外左宗棠组建楚军的时候,也拉了湘勇不少人。每次分裂,湘勇只能说是去其糟粕,让那些心机不良的家伙滚蛋了,而那些紧抱曾国藩大腿的,统统升官发财。
看了众人的表现,曾国藩不正面回答王錱的挑战,而讲出一个相反的战例:“陈文帝天嘉元年,王琳屯长江西岸之栅口,侯瑱屯长江东岸之芜湖。王琳越侯瑱直趋建康,侯瑱出芜湖尾随其后。时西南风急,王琳掷火烧侯瑱船,结果皆反烧己船。侯瑱发蒙冲小船击之,琳军大败。此越寨进攻失败之例。”
王錱辩解:“此乃王琳无才,西南风起,岂能再用火烧尾后之船!”
曾国藩说:“你说的有道理。但我问你,九江空虚,你有无确报?石达开乃贼中枭雄,你五千兵何能使九江惊慌?倘若田镇之兵并不回援,非但不能调虎离山,反而分散我军兵力。且三路进兵已成定局,不便再行更改。”
王錱听说鲍超都当了分统,却没有自己的份,像个孩子一样,厥起嘴巴,老大不快。
其实,鲍超这个分统,本是王錱的,只是昨天曾国华私下的密报,王錱在家的两个弟弟开琳、开化也在乡里招募勇丁,说是奉令组建两营人马来大营效力,才临时改变主意。
曾国藩没有下过那样的命令,他决不能容忍有人背着他,在湘勇中培植自己的私人势力。他原本极喜王錱的才能,野人山一仗后,更器重王錱了。
但后来,曾国藩发现王錱越来越心高气傲起来,常常自作主张,隐然以湘勇首脑自居。特别是初到衡州时写招牌一事,使曾国藩很长时间心中不安。今天听到六弟说的情况后,便断然决定,撤掉他的分统一职,想个理由派他回长沙去。
曾国藩见王錱闷坐不语,便换上笑脸,显出一副极信任的姿态,对他说:“璞山,这是温甫刚带来的骆中丞的信,你先看看。”
王錱接过信,边看边想:既然涤师不信任我,我何不借此机会回湖南去。天下纷乱,哪里不可冒头,何必一定要在某人手下受气?
“涤师,你让我带老湘营回长沙去吧!”
王錱这一主动请求,倒出乎国藩意外。他自思:王錱志大才高,敢于任事,此人年纪尚轻,经过一番磨练之后,或许有可能成为一代名将。
想到这里,他认为不能对王錱太刻薄,要留个去后之思。曾国藩充满感情地说:“璞山,罗山曾对我说过,贤弟是他弟子中的第一人。这两年来,我也有同样的感觉,贤弟是湘勇营官中最有才华者之一。我一向奇与厚望。骆中丞来信请派劲旅,我也寻思着,此事非贤弟不可。湖南是湘勇的家乡,家乡不宁,湘勇将士何来斗志?且今后粮饷、兵员,还得靠家乡源源不断地供给。家乡对湘勇之重要,想必贤弟十分清楚。贤弟此番回家,要独当一面,自然会备尝艰难。然自古以来,成十分之名者,乃做十分艰难之事者,望贤弟好自为之。老湘营还缺哪些器械,贤弟自可提出,大营将尽力补齐。”
王錱说:“老湘营的装备比其他营雄厚,不缺什么。”
曾国藩指着身后的书柜,对王錱说:“器械不缺,我就不送了。等会儿你来一下,我那有一柜子明刻二十三史送给贤弟,权当饯行。”
“涤师于学生恩德太厚了。”
曾国藩深情地说:“道光十六年,会试再报罢,我出都为江南之游。同邑易作梅官睢宁知县,因过访之,从易公贷百金,过金陵尽以购书。这部二十三史,即当时所买。近二十年来一直伴随着我,未曾一时离开。今以这部书送给贤弟,愿弟暇时浏览,磨练砥砺,成就一代名将,一代贤臣,今后好青史留名。”
曾国藩这番话使王錱大为感动,一旁的曾国华也为之动容。王錱为自己错怪曾国藩而内疚,站起来说:“涤师厚情,王錱领受了。王錱决不辜负涤师期望,待湖南匪乱平定后,我即率营回归,永远追随在你老的左右。”
会开完了,准备出征,转进江西。只不过,江西之战,费时费力,连“我”都会病死九江城下,湘勇病死战死的也不计其数,怎么办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