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到公事房,范铭就感觉出一股与先前不同的旖旎味道来,不因为别的,只是因为这公事房中多了许多人和东西,人倒是不太稀奇,太多是院中的杂役,而摆在院中的满满一庭院的东西却不由让范铭有些哑然。
各种盆栽、花卉,画卷、字幅,还有书籍,将不肖的庭院占了一大半,其中甚至还有一张半躺的摇椅和一个鸟笼子。这些东西仿佛都是刚刚才搬运过来的。
范铭不由有些想要发笑,乖乖,这是谁家的纨绔公子要搬家呢!
正当要想要向前问个清楚之时,从他对面的那间公事房中走出一个人,咪咪笑着抱拳朝他走了过来,“范职级,有礼了。”
“这位是……”范铭回礼相向,也趁着这时间将面前这看似有些‘随性’之人打量了一番,此人看起来年纪不小,但这打扮上却是要比书院的一般学子还要‘时髦’,无论是头上的苏白东坡巾,还是身上的镶边‘直裰’长衫,再是脚上的步云靴,这都是时下可谓最时新的装扮,相比起来范铭反倒是显得有些老土了。
这人着实有趣!
不过范铭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面前这个人就是他的同僚许职级,能够在这公事房中出入的也只有他们两人了,也不知道这人到底是怎么在衙门中混了这么些年的。
“鄙人许章,今后咱们二人就是市易务同僚了。”
“许职级,久仰久仰,今后还望多多关照。”
“彼此,彼此。”许章咪咪笑着,一双小眼睛却是在不停的滴溜转着,仿佛在范铭的身上找出什么破绽来。
一时范铭也找不到什么想说的,便就同许章抬了抬手,“许职级,你先忙你的,有什么要帮忙的尽管吩咐。”
回到公事房,透过窗户的缝隙,范铭默默的注视着外面的动静,或许是先前马手分的提示给了他足够的警惕,让他没由来的有些紧张,因此对这个不知道底细的同僚也就多了份关注,也同时在考虑今后同这人的相处之道。
所谓同行是冤家,这同僚之间更是生死冤家,虽然不存在根本性的利益冲突,但却是落井下石的最好人选,冯正言若是想要动自己,首先就要将从这个人下手。
从这人的外表和行事来看,这人似乎是有些不按常理出牌,这样的人最是难防,不过他倒不是害怕,而只是在担心将来行事有些畏首畏脚。
市易务的具体事务主要是涉及到三大块,一是放贷收息,二是抵押贷款业务,三是买卖物货,使物货通流,物价稳定,这三大类无一不是猫腻多的事务,若是两人之间不能统一,这事务肯定也就开展不下去,到时候完成不了上面的任务,受责备的还是自己。
不过反过来说,这也有不少好处,起码可以时时刻刻的提醒自己要谨慎,不要让权欲迷惑了心。
想来这许章也毕竟是混了三十年的老人了,这其中的张弛之道应当比谁都清楚,能拿的不能拿的,这分寸和把握都要比自己明白,他要做的或许只是默默的看着也就罢了。
正在想着,老张正吩咐杂役将早放在外面的文卷挑了进来,又亲自分门别类的在书架上一一摆放整齐,望着书筐中的长卷,范铭不由心中一动,打开书案上的墨盒,提起笔架上的徽州狼毫笔,沾饱了墨汁,吸了一口气,在铺开的宣纸上一挥而就,“退避三舍!”
放下笔,吹干纸上的墨迹,招呼道:“老张,去帮我将这幅字表了,送到对面去。”
“诶!”老张小心的将这幅字接了过来,望了一眼,不禁叹了一声,“好字。”
范铭不由一笑,“你也懂字?”
老张不由老脸一红,“小的做过你年裱匠,这字还是懂一些。”一边说着,老张用眼角瞟着范铭的脸色,先前那次拍马屁拍到马腿上让他有些心虚,见范铭脸色始终笑吟吟的,这颗心也就放了下来,又壮着胆子问道:“职级,可喜欢梅花。”
“哦,为何有此一问?”
“我见这公事房有些太素了,若是添些花也就雅致些。”方才进来之时他瞅到范铭稍稍的往对面的窗台上那兰花不止看了两眼,因此也就上了心,不过这读书人素来要求独树一帜,对面是兰花,若是再买兰花怕是就要犯了忌讳了。
“苦寒梅花扑鼻香。”范铭点了点,“嗯,不错,你回来的时候捎带弄盆过来吧。”
见范铭认同,老张不由心中一喜,行了一礼,“职级,若是没其他事我先出去了。”
“好。”范铭笑着点了点头,这名僚属令范铭很是满意,不单是做事细心,而且眼力好,而且巧的是同先前楚丘时那名僚属一样也叫老张,这到是叫得顺口了,给他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而且经验告诉他,在衙门里用人用得好的话带来的好处可不止一点半点。
————————————————————————————————————————
一、赢利方式——从放贷收息到高利贷
熙宁三年初,同管勾秦凤路经略机宜文字王韶言:“沿边州郡,惟秦风一路与西蕃诸国连接,蕃中物货四流而归于我者,岁不知几百千万,而商旅之利尽归民间。欲於本路置市易司,借官钱为本,稍笼商贾之利,即一岁之入亦不下一二十万贯。”于是令王韶提举秦州西路蕃部兼营田、市易。初置市易司于秦州(甘肃天水市),后将市易司移于沿边重镇古渭寨(甘肃陇西县),拨钱三十万贯作本。设置市易司前,“蕃商以行铺赊物货,多滞留耗失”,本地商户采用延期付款方式与蕃商交易,蕃商不能及时收回贷款,回买茶绢等汉货,双方交易受到限制,政府也未获交易之利。实施市易法后,“官为出钱市之,复令坐贾量出息,以赊价入官,蕃商既得早售,坐贾亦无所费,官又收息。”③蕃商可以及时收到货款,本地商户仍旧延期付款,双方贸易更为便捷,“既足以怀来蕃部,又可收其赢以佐军费”④。王韶市易法的基本方式是:蕃商物货,由市易务收买,随即将蕃货赊给本地商户,同时货款也转到本地商户名下。形式上是市易务出钱买蕃货,实质上是商户贷款购得蕃货。这样,市易务出钱,成为本地商户的债权方,本地商户“无所费”即赊得蕃货,官府则获“收息”之利。由于市易务充当汉蕃交易中间人,市易务除获取利息收益外,还收取交易费即牙钱。
熙宁四年,“置洮河安抚司,自古渭寨接青唐武胜军,应招纳蕃部、市易、募人营田等事,并令(王)韶主之。”⑤洮(甘肃甘临潭县)、河(临夏县)、武胜军(临兆县)属蕃族辖区,宋在沿边城镇设市易务,加强与诸蕃部族的联系。熙宁五年七月,武胜军正式纳入宋之版图,并设市易司。王安石说:“洮河东西,蕃汉集附,即武胜必为帅府。今日筑城,恐不当小,若以目前功多难成,城大难守,且为一切之计,亦宜勿隳旧城,审处地势,以待异时增广。城成之后,想当分置市易务,为蕃巡检,大作廨宇,募蕃汉有力人,假以官本,置坊列肆,使蕃汉官私两利,则其守必易,其集附必速矣。”⑥古渭寨(熙宁五年五月升为通远军)“令坐贾量出息,以赊价入官”和武胜军(熙宁五年十月改为熙州)“募汉蕃有力人,假以官本”,意义相同,均是赊贷官钱给商人,收取利息。
熙宁五年,魏继宗建议实行市易法:“榷货务自近岁以来,钱货实多馀积,而典领之官但拘常制,不务以变易平均为事。宜假所积钱,别置常平市易司,择通财之官以任其责,仍求良贾为之辅,使审知市物之贵贱,贱则少增价取之,令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取馀息以给公上,则市物不至於腾踊,而开阁敛散之权不移於富民,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矣。”⑦魏继宗建议以榷货务钱贯为本,募“通财之官”和“良贾”操作,而官收“余息”。于是,宋借鉴王韶的经验,首先在东京开封推行市易法。《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三十一熙宁五年三月丙午条载:
诏日:天下商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失业;至於行铺稗贩,亦为(较固)取利,至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於京师置市易务。商旅物货滞於民而不售者,官为收买,随抵挡物多少,均分赊请,立限纳钱出息。其条约委三司本官详定以闻。
市易务经营过程大致如下:拨内藏库钱一百万贯、京东路钱八十七万贯,如不足,则以榷货务茶盐钞引等充市易本钱。市易务根据行户的需要,从客商收购物货,再赊贷给行户分销。行户以田宅金银等为抵押,从市易务赊贷钱款或物货,半年付息一分,一年二分,另纳相当于利息10%的市例钱。市例钱用于吏禄开支。逾期不能还本付息,每月加罚息钱2%。行户赊贷钱物的数量不得超过抵挡的价值,拖欠市易务本息不能偿还者,其抵挡产业(房屋、田产等)就要被籍没拍卖,一时卖不出去就先出租,以租抵欠。自籍家产日,与免罚息。拍卖收益超过所欠本息(包括罚息)的部分,退还给行户。
王安石说:“市易之法,起于周之司市,汉之平辈,今以百万缗之钱,权物价之轻重,以通商而贳之,令民以岁人数万缗息。”⑧“贳”即出借、赊贷,将“官为收买”的物货以本钱的形式赊贷给商人,收取利息,平抑物价,是市易法的主要功能。知彭州吕陶言:“国家置市易司,笼制百货,岁出息钱不过二分,须以一年为率。盖为今年支出官本一百万贯,至年终要见息钱二十万贯,即不是早买一百贯物,晚卖一百二十贯钱。”⑨市易务不是从商品交易中赚取差价赢利,而是以放贷方式获取利息。虽然市易务也从事商品买卖,收买“滞於民而不售”的客商物货,但都赊卖给了本地行户。表面上行户赊买的是物货,本质上赊贷了以物货为载体的市易本钱。
市易务吸收不少商人参与市易务,使这些商人具有市易务官吏的身份,他们对市易务的本息负有责任,关心市易务买卖物货的价格。如果行户从市易务赊买的物货不能以高于赊贷价格卖出,就不能获得利润。有的商品季节差价不大,“物价增减,难以定期,而一州、一县价所增减,相去亦必不甚远,则货或积而难售”,行户就有赔钱之虞,亏欠市易本息。市易务利用宋代科买物品时的时估上报制度,“每旬令一路州军估定物价,报提举司,提举司报辖下州,州下所属,榜募人出抵当或见钱”,赊买市易务物货,并了解“州县物价”,从地区差价中赚取利润。这样,“市易司收息至一分、至二分,令商人自卖,则官已收二分之息,而又有余利以资贩者。”⑩从市易务收入的计算方式和每年以所获本息考核官吏看出,官府是以一个放贷者的身份介入商品流通的。市易务“每岁收息钱二分,市易官以收息之多,岁岁被赏”⑾,追求的是赊贷利益。官收二分年息,令商人自卖,是市易务赢利的基本方式。
熙宁七年,“诏:‘杂买务近支借钱一千三百五十缗,依条有息钱三百缗以下,今年息收一千七百余缗,委根究市易务利害所根究施行。’其後乃云,此本息共收数也。”⑿杂买务是负责购买宫廷日常消费物品的机构,原隶内东门司,熙宁五年改隶提举市易务。市易务收息超过标准属违法,要追究原因和责任。杂买务放贷1350缗,按息钱和市例钱22%计,应收息297缗,杂买务多收了数十缗,应是罚息或牙利收入。
市易息钱和市例钱有固定比率,市易官吏为扩大政绩,重视征收“罚息”。市易法实施不久,就成立了“市易抵当所”,负责追讨本息,处理商户抵当事宜。随着欠款和罚息的增加,市易法包含的高利贷色彩越来越浓重。
熙宁七年,市易法推行仅二年,罚息问题就引起宋神宗的关注,要王安石调查“百姓为贷市易抵挡所钱,多没产及枷锢者”,“乃至无人可监守”⒀的情况是否属实。熙宁九年(1076),“诏:都提举市易司,今日以前赊请过钱物,限外送纳本息已足,其罚钱并与免放。本息未足者,更展半年,足日准此。诸路诏到日以前见欠罚钱人户,亦准此。”⒁此后直到元祐元年(1086)市易法废罢,每年都颁布减免市易罚息的诏令。罚息一直是导致贷款民户破产的主要原因。
商户亏欠市易本息越来越多,无法收回,市易赊请法难以为继。元丰二年(1079),“诏市易务罢立保赊钱法”⒂;三年,罢“赊请物货旧法”⒃。对官吏的考核不再以收息多少衡量,而以追收多少欠款为标准。元丰四年底,宋政府在开封“新旧城内外置四抵当所,委官专管勾”⒄,扩大了抵当所的规模。市易法的赊贷规模大大萎缩,高利贷功能却不断扩展。抵当所利用罚息和拍卖抵当的收入,发放高利贷,“许以金帛质当见钱,月息一分”。抵当所监官以市易务官兼,“以岁终得息多寡为赏格”⒅。一个月后,将抵当法“行之畿县”⒆,称为“畿邑抵当之法”。六年初,抵当法推广至京畿以外诸路,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五路各借钱十万缗,余路各借五万缗,充抵当本钱。”⒇七年,“诏:诸路提举常平司存留一半见钱,以二分为市易抵当。”[21]市易抵当法脱离了取息二分的轨道,年息120%,成了不折不扣的“倍称之息”。
宋神宗说:“朝廷市易法,本要平准百货,盖周官泉府之政。官失其职,一切赊贷,公私颇不便之。虽云有收息之数,名存实亡。今已改用金银、钞帛抵货(贷?),最为善法。”[22]在“抵当之法”广为推行后,赊贷收息名存实亡,市易务沦为主营高利贷的机构。元祐元年(1086),监察御史韩川上疏说:“臣伏以朝廷更市易之法,捐减所收息数,宿逋放释殆尽。自罢赊卖以来,实用钱物交易,日人不过三百千,收一分之息,月得九百千。又未必满一分也,虑货之陈积,但及五厘,足以免罚,则亦出之,月息才四百五十千。”在京市易务抵当所利息、罚息日入三百贯,月入9000贯,如全部放贷,月息一分,可收900贯。元丰八年,罢州府县镇市易务,在京市易务只有抵当所高额放贷的功能尚存,而“所收之息”不能支付吏禄“所费之半”。韩川“请于市易务监官监门内各留一员,及实用公人催纳欠负外,结绝见在物货,画日更不收买。”于是,“诏罢在京市易务”[23],废除了市易法。
元禧之后,随着政局的变化,市易法时废时兴,但其通流物货、平准物价的功能已基本.废弃,高利取息的功效却倍受青睐。徽宗崇宁二年(1103),“诏:府界诸县除万户及虽非万户而路居要紧去处,市易抵当已自设官置局外,其不及万户处、非冲要、并诸镇有监官却系商贩要会处,依元丰条例,并置市易抵当,就委监当官兼领。”[24]元丰时市易务抵当所主要设在州府,而崇宁时抵当所扩大至万户以下的县和设有监官的镇,只要是“商贩要会处”,均设抵当所。抵当所成为市易务的主要机构。
南宋初建炎二年(1128),“罢在京及诸路市易务,以其钱输左藏库,惟抵当库仍旧。”[25]抵当库已与市易法分离而独立。绍兴五年(1135),泗、楚、濠、庐、岳、潭州、寿春、建康府等地相继设市易务,“本钱十万缗已上,收息一倍,即与转一官,仍减二年磨勘。亏折元本钱者,展二年磨勘。每万缗收息钱三分已上,给五十千,官吏均给。折一分已上,仍与专副备偿,其余以是为差。”[26]六年,“诏:诸路常平司于管下客旅会聚州军权置市易务,候事平日罢。”[27]南宋市易务收息已不限20%,收息越多,奖赏越重。除发放高利贷外,还直接经营茶、盐等多种商品买卖,类似“回图贸易”,性质已与熙宁市易法大相径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