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市易法的经营模式
作者:彼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224

一、赢利方式——从放贷收息到高利贷

宋代市易法的经营模式

内容提要]宋代市易法的经营模式,分赢利与非赢利两类。市易务放贷收息,债务人或结保赊请或用契书金银抵当,赊贷付息,是市易法赢利的基本方式。贱买贵卖违背市易法通流物货、平抑物价的本旨,却未能禁止。经商之利不纳入政府财政收入,而由市易务官吏支配。在市易务年年完成收息定额、官吏获得酬奖的背后,赊贷本钱流失,规模萎缩日趋严重,市易务最终沦为发放高利贷的机构。

关键词]市易务;赊贷;抵当;利息

市易法是宋神宗时期的一项重要立法。从熙宁三年(1070)陕西沿边设市易务,至熙宁五年正式推行市易法,制定的时间长,遇到的阻力大。同时,宋神宗对市易法产生怀疑动摇,令权三司使曾布调查市易务的违法行为,引发变法新党分裂和王安石罢相①。

对市易法前人已有诸多研究成果,但多关注其官营商业的利弊、经营效果和新旧党争的问题,有的已涉及市易法中官营借贷业的作用,或市易法与政府购买的关系。本人也曾对市易法赊贷收息的实施状况作过研究②。在此,拟结合市易法基本条文,对其经营模式的内在矛盾再作研讨。

一、赢利方式——从放贷收息到高利贷

熙宁三年初,同管勾秦凤路经略机宜文字王韶言:“沿边州郡,惟秦风一路与西蕃诸国连接,蕃中物货四流而归于我者,岁不知几百千万,而商旅之利尽归民间。欲於本路置市易司,借官钱为本,稍笼商贾之利,即一岁之入亦不下一二十万贯。”于是令王韶提举秦州西路蕃部兼营田、市易。初置市易司于秦州(甘肃天水市),后将市易司移于沿边重镇古渭寨(甘肃陇西县),拨钱三十万贯作本。设置市易司前,“蕃商以行铺赊物货,多滞留耗失”,本地商户采用延期付款方式与蕃商交易,蕃商不能及时收回贷款,回买茶绢等汉货,双方交易受到限制,政府也未获交易之利。实施市易法后,“官为出钱市之,复令坐贾量出息,以赊价入官,蕃商既得早售,坐贾亦无所费,官又收息。”③蕃商可以及时收到货款,本地商户仍旧延期付款,双方贸易更为便捷,“既足以怀来蕃部,又可收其赢以佐军费”④。王韶市易法的基本方式是:蕃商物货,由市易务收买,随即将蕃货赊给本地商户,同时货款也转到本地商户名下。形式上是市易务出钱买蕃货,实质上是商户贷款购得蕃货。这样,市易务出钱,成为本地商户的债权方,本地商户“无所费”即赊得蕃货,官府则获“收息”之利。由于市易务充当汉蕃交易中间人,市易务除获取利息收益外,还收取交易费即牙钱。

熙宁四年,“置洮河安抚司,自古渭寨接青唐武胜军,应招纳蕃部、市易、募人营田等事,并令(王)韶主之。”⑤洮(甘肃甘临潭县)、河(临夏县)、武胜军(临兆县)属蕃族辖区,宋在沿边城镇设市易务,加强与诸蕃部族的联系。熙宁五年七月,武胜军正式纳入宋之版图,并设市易司。王安石说:“洮河东西,蕃汉集附,即武胜必为帅府。今日筑城,恐不当小,若以目前功多难成,城大难守,且为一切之计,亦宜勿隳旧城,审处地势,以待异时增广。城成之后,想当分置市易务,为蕃巡检,大作廨宇,募蕃汉有力人,假以官本,置坊列肆,使蕃汉官私两利,则其守必易,其集附必速矣。”⑥古渭寨(熙宁五年五月升为通远军)“令坐贾量出息,以赊价入官”和武胜军(熙宁五年十月改为熙州)“募汉蕃有力人,假以官本”,意义相同,均是赊贷官钱给商人,收取利息。

熙宁五年,魏继宗建议实行市易法:“榷货务自近岁以来,钱货实多馀积,而典领之官但拘常制,不务以变易平均为事。宜假所积钱,别置常平市易司,择通财之官以任其责,仍求良贾为之辅,使审知市物之贵贱,贱则少增价取之,令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取馀息以给公上,则市物不至於腾踊,而开阁敛散之权不移於富民,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矣。”⑦魏继宗建议以榷货务钱贯为本,募“通财之官”和“良贾”操作,而官收“余息”。于是,宋借鉴王韶的经验,首先在东京开封推行市易法。《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三十一熙宁五年三月丙午条载:

诏日:天下商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失业;至於行铺稗贩,亦为(较固)取利,至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於京师置市易务。商旅物货滞於民而不售者,官为收买,随抵挡物多少,均分赊请,立限纳钱出息。其条约委三司本官详定以闻。

市易务经营过程大致如下:拨内藏库钱一百万贯、京东路钱八十七万贯,如不足,则以榷货务茶盐钞引等充市易本钱。市易务根据行户的需要,从客商收购物货,再赊贷给行户分销。行户以田宅金银等为抵押,从市易务赊贷钱款或物货,半年付息一分,一年二分,另纳相当于利息10%的市例钱。市例钱用于吏禄开支。逾期不能还本付息,每月加罚息钱2%。行户赊贷钱物的数量不得超过抵挡的价值,拖欠市易务本息不能偿还者,其抵挡产业(房屋、田产等)就要被籍没拍卖,一时卖不出去就先出租,以租抵欠。自籍家产日,与免罚息。拍卖收益超过所欠本息(包括罚息)的部分,退还给行户。

王安石说:“市易之法,起于周之司市,汉之平辈,今以百万缗之钱,权物价之轻重,以通商而贳之,令民以岁人数万缗息。”⑧“贳”即出借、赊贷,将“官为收买”的物货以本钱的形式赊贷给商人,收取利息,平抑物价,是市易法的主要功能。知彭州吕陶言:“国家置市易司,笼制百货,岁出息钱不过二分,须以一年为率。盖为今年支出官本一百万贯,至年终要见息钱二十万贯,即不是早买一百贯物,晚卖一百二十贯钱。”⑨市易务不是从商品交易中赚取差价赢利,而是以放贷方式获取利息。虽然市易务也从事商品买卖,收买“滞於民而不售”的客商物货,但都赊卖给了本地行户。表面上行户赊买的是物货,本质上赊贷了以物货为载体的市易本钱。

市易务吸收不少商人参与市易务,使这些商人具有市易务官吏的身份,他们对市易务的本息负有责任,关心市易务买卖物货的价格。如果行户从市易务赊买的物货不能以高于赊贷价格卖出,就不能获得利润。有的商品季节差价不大,“物价增减,难以定期,而一州、一县价所增减,相去亦必不甚远,则货或积而难售”,行户就有赔钱之虞,亏欠市易本息。市易务利用宋代科买物品时的时估上报制度,“每旬令一路州军估定物价,报提举司,提举司报辖下州,州下所属,榜募人出抵当或见钱”,赊买市易务物货,并了解“州县物价”,从地区差价中赚取利润。这样,“市易司收息至一分、至二分,令商人自卖,则官已收二分之息,而又有余利以资贩者。”⑩从市易务收入的计算方式和每年以所获本息考核官吏看出,官府是以一个放贷者的身份介入商品流通的。市易务“每岁收息钱二分,市易官以收息之多,岁岁被赏”⑾,追求的是赊贷利益。官收二分年息,令商人自卖,是市易务赢利的基本方式。

熙宁七年,“诏:‘杂买务近支借钱一千三百五十缗,依条有息钱三百缗以下,今年息收一千七百余缗,委根究市易务利害所根究施行。’其後乃云,此本息共收数也。”⑿杂买务是负责购买宫廷日常消费物品的机构,原隶内东门司,熙宁五年改隶提举市易务。市易务收息超过标准属违法,要追究原因和责任。杂买务放贷1350缗,按息钱和市例钱22%计,应收息297缗,杂买务多收了数十缗,应是罚息或牙利收入。

市易息钱和市例钱有固定比率,市易官吏为扩大政绩,重视征收“罚息”。市易法实施不久,就成立了“市易抵当所”,负责追讨本息,处理商户抵当事宜。随着欠款和罚息的增加,市易法包含的高利贷色彩越来越浓重。

熙宁七年,市易法推行仅二年,罚息问题就引起宋神宗的关注,要王安石调查“百姓为贷市易抵挡所钱,多没产及枷锢者”,“乃至无人可监守”⒀的情况是否属实。熙宁九年(1076),“诏:都提举市易司,今日以前赊请过钱物,限外送纳本息已足,其罚钱并与免放。本息未足者,更展半年,足日准此。诸路诏到日以前见欠罚钱人户,亦准此。”⒁此后直到元祐元年(1086)市易法废罢,每年都颁布减免市易罚息的诏令。罚息一直是导致贷款民户破产的主要原因。

商户亏欠市易本息越来越多,无法收回,市易赊请法难以为继。元丰二年(1079),“诏市易务罢立保赊钱法”⒂;三年,罢“赊请物货旧法”⒃。对官吏的考核不再以收息多少衡量,而以追收多少欠款为标准。元丰四年底,宋政府在开封“新旧城内外置四抵当所,委官专管勾”⒄,扩大了抵当所的规模。市易法的赊贷规模大大萎缩,高利贷功能却不断扩展。抵当所利用罚息和拍卖抵当的收入,发放高利贷,“许以金帛质当见钱,月息一分”。抵当所监官以市易务官兼,“以岁终得息多寡为赏格”⒅。一个月后,将抵当法“行之畿县”⒆,称为“畿邑抵当之法”。六年初,抵当法推广至京畿以外诸路,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五路各借钱十万缗,余路各借五万缗,充抵当本钱。”⒇七年,“诏:诸路提举常平司存留一半见钱,以二分为市易抵当。”[21]市易抵当法脱离了取息二分的轨道,年息120%,成了不折不扣的“倍称之息”。

宋神宗说:“朝廷市易法,本要平准百货,盖周官泉府之政。官失其职,一切赊贷,公私颇不便之。虽云有收息之数,名存实亡。今已改用金银、钞帛抵货(贷?),最为善法。”[22]在“抵当之法”广为推行后,赊贷收息名存实亡,市易务沦为主营高利贷的机构。元祐元年(1086),监察御史韩川上疏说:“臣伏以朝廷更市易之法,捐减所收息数,宿逋放释殆尽。自罢赊卖以来,实用钱物交易,日人不过三百千,收一分之息,月得九百千。又未必满一分也,虑货之陈积,但及五厘,足以免罚,则亦出之,月息才四百五十千。”在京市易务抵当所利息、罚息日入三百贯,月入9000贯,如全部放贷,月息一分,可收900贯。元丰八年,罢州府县镇市易务,在京市易务只有抵当所高额放贷的功能尚存,而“所收之息”不能支付吏禄“所费之半”。韩川“请于市易务监官监门内各留一员,及实用公人催纳欠负外,结绝见在物货,画日更不收买。”于是,“诏罢在京市易务”[23],废除了市易法。

元禧之后,随着政局的变化,市易法时废时兴,但其通流物货、平准物价的功能已基本.废弃,高利取息的功效却倍受青睐。徽宗崇宁二年(1103),“诏:府界诸县除万户及虽非万户而路居要紧去处,市易抵当已自设官置局外,其不及万户处、非冲要、并诸镇有监官却系商贩要会处,依元丰条例,并置市易抵当,就委监当官兼领。”[24]元丰时市易务抵当所主要设在州府,而崇宁时抵当所扩大至万户以下的县和设有监官的镇,只要是“商贩要会处”,均设抵当所。抵当所成为市易务的主要机构。

南宋初建炎二年(1128),“罢在京及诸路市易务,以其钱输左藏库,惟抵当库仍旧。”[25]抵当库已与市易法分离而独立。绍兴五年(1135),泗、楚、濠、庐、岳、潭州、寿春、建康府等地相继设市易务,“本钱十万缗已上,收息一倍,即与转一官,仍减二年磨勘。亏折元本钱者,展二年磨勘。每万缗收息钱三分已上,给五十千,官吏均给。折一分已上,仍与专副备偿,其余以是为差。”[26]六年,“诏:诸路常平司于管下客旅会聚州军权置市易务,候事平日罢。”[27]南宋市易务收息已不限20%,收息越多,奖赏越重。除发放高利贷外,还直接经营茶、盐等多种商品买卖,类似“回图贸易”,性质已与熙宁市易法大相径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