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发制人,忽必烈称汗(1)
作者:胡善恩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781

1259年,蒙古帝国大汗蒙哥在四川驾崩,享年52岁。大蒙古帝国暂时出现了权力的真空,黄金家族诸部为了成为汗位的继承人,明争暗斗,互不相让,强大的蒙古帝国分裂为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察合台汗国和蒙古等四个部分。

蒙哥驾崩后,也速台大妃和也速察国舅立刻派布智儿秘密返回和林,通知在和林留守的四弟阿里不哥。阿里不哥接到消息以后,马上宣布自己为监国,并以监国的身份派出亲信控制漠北诸部,并拉拢盘踞在六盘山的大将浑都海及各部落,甚至还派遣亲信脱里赤为断事官,进入燕京地区招兵买马,征兵征粮,企图将忽必烈的领地控制在自己手里。为了争取各部首领的认可,他还以监国的身份四处邀请各部首领,拟在和林召开库里台选汗大会,选举自己为大汗。

消息传到蒙古伐宋东路军大营时,忽必烈正在围困鄂州。鄂州城防坚固,宋军抵抗顽强,蒙古军急攻两月不下,进军受阻。就在忽必烈进退两难之时,收到了王妃察必密使送来的急信,报告阿里不哥在大漠调兵遣将、行将称帝的紧急情况。

忽必烈万万也没有想到,阿里不哥居然不顾兄弟情义,竟然秘不发丧,谋夺汗位之心如此急切。他本来也想到阿里不哥可能会与他争夺汗位。但是,在忽必烈的心目中,争夺汗位也好,兄弟不信任、纷争也好,都是家事,是家人内部的不和与纠纷。在关键时刻,一家人还是向着一家人的。而灭宋一统天下才是最重要的。现在看来,自己的想法太天真了,自己在外连年征伐,苦心经营,一门心思地征战,这个自己的亲弟弟就已经在后面紧锣密鼓地动起手来了,怎能不让自己心寒?忽必烈立刻在军前召集他的将领、幕僚商议对策。

忽必烈说道:“新近国丧,本王不幸其哀。如今,计当何处?本王之意,欲一面攻打鄂州,乘胜渡过长江,经略江南;一面在此静候,奉旨赴和林参加选汗大会。”

郝经首先反对:“我王素以仁义之心待人,仁慈爱民,恩泽天下,备受万民拥戴。然也易被奸邪之人利用。臣下以为,当今之计,宜断然班师,亟定大计。”

穆哥亲王的信使也说道:“穆哥亲王临行时一再嘱咐我,和林选汗大会由阿里不哥把持,又在他们的驻地举行,被邀请的肯定都是支持他的傀儡。大王前去,一定会受制于他们:不同意吧,阿里不哥王子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反而找到了出兵的借口;同意吧,我们就失去了机会,再也没有出头之日。”

郝经继续说道:“穆哥亲王说得对啊,古语说得好:‘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一味知进而不知退,非圣者所为。现在,既然我王已闻“凶讣”,仍坚持师不该进而进,江不该渡而渡,城不该攻而攻,那将错失良机,后悔晚矣!”

他站在大帐中间,慷慨陈词。

“如今,宋军方面经我两月余围困,早已成惊弓之鸟,凭依天险坚守,绝不敢出城与我军对垒。即使有援军到来,能拼凑大批的军队,也不会谋攻我国。然而我内部新丧,诸部觊觎汗位,阿里不哥与漠北诸王互相勾结,窥视关陇,在我背后构成威胁。一旦形势有变,他们必然抢先发难,到那时,我们腹背受敌,大势去矣!”

郝经顿了顿,继续说道:“我王不是接到了王妃的报告了吗?阿里不哥王子已行敕令,令脱里赤为断事官进入燕京地区,俨然以皇帝的名义号令诸部落,那是早有与你争夺的预谋。大王素有威望,而且把握重兵,宜当断则断,不可优柔寡断。我王可记得金国金世宗海陵之事变的历史教训吗?祸起萧墙,骨肉杀伐,不可不防呀!一旦阿里不哥依照蒙古惯例,以“守灶”为名,承大汗遗诏,自立为汗,下诏书于中原,行敕令于长江前线,到那时,我王再班师还能得到什么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