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是孛鲁合代写的,信中写道:“……弟年幼无知,生性鲁莽,脾气暴躁。初闻兄继位登基,心中火起,不假思索,贸然兴兵发难!事后悔之莫及!……望兄念及手足情分,原谅弟鲁莽无知,弟愿诚心归附,永远奉兄为大汗主,忠心不二!”
看到弟弟可怜巴巴地向自己表示顺从,忽必烈心软了。他不愿意落个容不下小弟的罪名,更不愿意把他逼上绝路。毕竟他们是一奶同胞,母亲唆鲁合帖尼这样希望自己,自己的妻子察必也这样希望自己。于是就答应了他,自己退回了开平,等待弟弟来向他投降。
忽必烈没有等来阿里不哥,而是等来了和林失守的消息。
原来,渡过了漫长的冬季,经过近一年的休养生息,阿里不哥元气稍有恢复,1261年秋天,他又举兵东来。他事先遣使向移相哥伪称率众来降,使移相哥疏于防备,然后突然发动进攻。迅猛的攻击使毫无防备的移相哥大军大乱,不得不丢下和林城溃退。阿里不哥乘胜追击,矛头直指忽必烈在漠南的驻地开平。
听说阿里不哥出尔反尔,不讲信用,忽必烈气得发抖,他咆哮道:“我非收拾收拾这个浑小子不可!”
于是忽必烈再次出征,征调张柔、严忠嗣、张宏等七处汉军,并令董文炳率射手千人,塔察儿率军士万人随从出征。十一月,忽必烈军与阿里不哥战于昔木上脑儿。合丹、驸马腊真、丞相?真和兀鲁、忙兀二部军为右军;塔察儿、太丑台和史天泽等将左军;合必赤将中军,合势进攻,斩阿里不哥的大将合丹火儿赤。此后塔察儿与合必赤分兵奋战,大破斡亦剌军。阿里不哥后军阿速台带领的后继部队赶到,阿里不哥回军再战。其右翼被击败,左、中两翼与忽必烈军鏖战至夜仍不分胜负。自是双方引军后退,相峙于大碛南缘。
看看不能速胜,忽必烈又打起了他们后勤补给的主意。这次,他们事先侦知了阿里不哥的供给来源是察合台汗国国王阿鲁忽,于是立刻派遣使者到川陕宣抚使廉希宪处,命令汪良臣派兵截断从察合台汗国到阿里不哥营地的运粮通道,不许一辆运粮车通过。并派平章政事赵璧为使臣,带着他的令牌秘密去见察合台汗国国王阿鲁忽,并严令廉希宪和王惟良全力配合赵璧,拉拢阿鲁忽脱离阿里不哥,自己暂且班师回国去了。
粮道被截断,阿里不哥又一次陷入了困境。
原来,1259年,察合台汗国监国摄政兀鲁忽乃(阿鲁忽寡居的堂嫂)的保护者蒙古帝国大汗蒙哥去世,争夺汗位的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派自己支持的察合台系宗王去虎牙思夺取汗位。结果,阿里不哥支持的阿鲁忽继承察合台汗国可汗。他娶兀鲁忽乃为妻,稳定了汗国之后,每年都要给阿里不哥送粮送钱。忽必烈断绝边关粮食供应之后,阿里不哥只能从阿鲁忽这儿征集粮食。由于战争的消耗巨大,因而征集的就越来越多,索要的粮草年年增加。今年天公不作美,国内干旱歉收,自己的百姓都挨饿,哪有那么多的粮食给他呀?阿鲁忽愁眉不展,整天提心吊胆,吃不好饭,睡不稳觉,惴惴不安,可是,他知道阿里不哥凶暴嗜杀,如果惹恼他,绝对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赵璧的出现让他找到了希望。于是他就逮捕了阿里不哥的使者,并截留他征集的货物,转向支持忽必烈,拒绝再给阿里不哥调集粮食。
没有了阿鲁忽的粮食供给,阿里不哥大军陷入了绝境。士兵没有御寒的皮衣,没有充足的食物,马匹没有粮草,严酷的自然环境就会把他们淘汰。听说阿鲁忽转向了忽必烈,阿里不哥大怒,不顾正与忽必烈对峙的严峻形势,离开战线,愤而移兵西讨阿鲁忽。
阿鲁忽在普刺城迎战,出其不意,用骑兵埋伏斩杀阿里不哥大将哈刺不花及其族弟脱鲁火察儿。阿鲁忽得胜而回,放弃了戒备,却不料阿里不哥的后军阿速台突然进至阿力麻里地区,大败阿鲁忽。阿鲁忽只得败走和田、喀什噶尔,阿里不哥军遂驻冬亦列河流域阿力麻里。
占领阿力麻里城后,阿里不哥大肆烧杀抢掠,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有人劝阻他,他非但不听,还对自己的将领和幕僚进行凌辱。他的暴行让手下的人都看不过去了,他们极为心寒,谁也不愿意跟着他干下去,其部下将士甚至宗亲王爷也都弃他而去,逃至驻在阿尔泰地区的扎布汗河上的玉龙答失,共商归降忽必烈。阿里不哥众叛亲离,无计可施,又怕阿鲁忽报复,走投无路,只得再次投降忽必烈,长达五年的汗位之争由此结束。
阿里不哥到燕京向忽必烈请罪。忽必烈问他:“我和你谁对?”阿里不哥回答说:“在以前,是我对。今天,算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恐怕每一个人都能读出其中的不平与无奈。他永远也不会忘记是自己的哥哥抢走了自己的汗位这一事实,但由于自己没有哥哥的心计,没有哥哥的心胸,没有哥哥的才能,所以最后被哥哥打败。以前按照草原风俗,大汗理应我当,我胜;如今按照草原风俗,拳头大的是英雄,你胜利。
这是心里话,阿里不哥没有说出来,但是忽必烈在心里听到了。最终忽必烈还是赦免了阿里不哥及追随他的宗亲诸王,但其谋臣孛鲁合、秃满、脱忽思等皆被处决。不久,阿里不哥抑郁而死。
这次纷争,把统治的中心从草原移到了中原,有利于忽必烈采用汉人汉法治国,更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应当说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进步,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的;这次战争,忽必烈计划周密,将士战法灵活,特别是抓住对方的弱点,断其粮道,切断补给,使对方不战自溃,成功地战胜对方。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此战是兄弟之战,忽必烈不想致阿里不哥于死地,故多为击溃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