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2年,正当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杀得难解难分之时,忽报汉地变起,李?在山东叛乱,尽杀蒙古戍卒,率五万余人自海上北归登岸,攻打益都、蒲台、淄州等地。忽必烈一听,即疾驰南返,他知道,李?是汉地实力最强大的世侯,他这一反,比自己的弟弟祸乱还要危险,这是关系到整个汉地政局安危的头等大事。
整治汉人,当然更应该听取汉人的意见,在回大都的路上,忽必烈与姚枢促膝长谈,商讨如何对付李?的谋反。
姚枢说道:“皇上不必担心,臣下以为,竖子做事,缺乏思虑,当不足为患!”
忽必烈说道:“何以见得?”
姚枢说:“摇摆不定,不能获信;狂妄自大,不能恤人;奸邪狠毒,没有帮手;头脑简单,缺乏计谋。”
忽必烈笑着说:“先生能否说得详细些?”
姚枢说道:“皇上,你只要了解他们父子的作为你就明白了。其养父李全原是贼寇之首,巧言令色,见风转舵,在金和宋之间周旋,牟取私利。自我蒙古大军灭金后,他又首尾于蒙宋之间,讨价还价,李?从小受这样的熏陶,怎能做到表里如一、忠贞不二呢?”
看到忽必烈若有所思,姚枢继续说道:“李?子袭父职后,已是我蒙古大汗经略漠南时期。他便在宋廷与我们之间荡起了悠纤,一方面他投靠我蒙古帝国,做起蒙古国的世侯,暗地里却与南宋有着见不得人的勾当。他的信誉,早已沦丧,这个,皇上您圣明,应该能有所了解。”
忽必烈点了点头。是的,他怎么不了解呢?这个李?,以地处蒙宋之间的地理位置和自己的势力为借口,多次向他要钱粮、要兵权,自己多次调他出征,他都不听调遣。他岁赋不输,私市军马,这些他都有所耳闻。但是,他想,大定之初,恰是用人之时,因而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他格外迁就,不但加封他为江淮大都督,尽专兵民之权,还把他的老丈人王文统提拔为中书省平章政事,成为新朝廷的第一代宰相,甚至还劝说塔察儿王爷,把他的亲妹妹也嫁给了他。这些只是期望他能为朝廷出力,为汉人立个榜样。不想他却背叛自己,看样子,汉人根深蒂固的正统思想是不会容纳蒙古族的统治的。
但忽必烈没有把这些话说出来,特别是对一个同是汉人的幕僚说明。他接着说道:“李?父子的的底细我是了解一些的。不过,自他归顺汗廷以后,打仗还是很勇敢的,其父是死在攻打扬州的战场上,李?也曾助我攻宋。在我承继大汗之时,李?和王文统是最早向我表忠心的,宗亲王爷都不如他呢!”
姚枢明白忽必烈的意思,接着说道:“这次李?借保宋驱蒙为口号,企图拉拢那些汉人世侯一起用事,趁我蒙古主力北征漠北,皇上亲征、内部空虚之时,能振臂一呼,群起响应。殊不知,辽金以来,以宋为正统的观念在北方淡漠已久,因此恢复宋室的号召很难有多少政治感召力。特别是皇上您英明,禁止杀伐,救黎民于水火;减税赋,课农桑,已成万民拥戴之人君。而那些汉人世侯,更是些刁钻油滑之人,他们才不会跟着李?去冒险呢!如果李?真的能干出什么名堂,也许他们会出手,但这个时候他们都只是在观望。要是皇上现在发兵平叛,他们一定会向您示诚,派兵派将大邀其功的。”
忽必烈听了姚枢的分析后,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这微笑是什么,是黎民百姓的认可?是对当前时局的洞悉?还是对汉人之间勾心斗角的不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