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从“儒道互补”看“钗黛合一”
作者:吴蓉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965

))可卿名为“兼美”,身兼黛钗之美。可卿之死,象征着“兼美”理想的破灭。

黛玉和宝钗也许是一种象征。宝玉在钗黛之间的犹豫(虽然倾向于黛玉,但是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黛玉的吃醋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也许正表明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在进取与退隐之间的一种矛盾心理吧?钗黛从一开始有敌意,到后来结为金兰之契的过程,可能象征着儒道之间从对立走向相容互补的过程。虽然“兼美”不可得,但折衷是可以的。折衷的结果就是湘云。

也许,每个人的都有这矛盾的两个方面,但最终往往是“钗长黛消”。--最初是天真直率,后来则逐渐变得世故。过于世故固然不可爱,太天真了又未免不合时宜。所以,一般人还是采取了中庸之道。

3湘云的意义

大观园中的出色人物,除了黛钗之外,接下来大约就是湘云了。三人中,她身世最苦,却又最为豁达,是大家比较喜爱的一个人物。很显然,红楼的爱情纠葛的焦点一直是集中在钗黛二人身上,湘云似乎置身事外;但是,又出了金麒麟,似乎将二人联系在一起,因此有了湘云嫁宝玉之说。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湘云呢?难道有了钗黛二人还嫌不够热闹么?

湘云让人想起东坡,一个同样亲切可爱的人物。他“奉儒家而出入佛老”。一方面,忠君爱国,抱负满怀;另一方面,又常思退隐,推崇陶(渊明)诗,但从未真正归田。湘云也是这样。她介于钗黛之间,亦儒亦道,自由出入,灵活洒脱,颇有名士风度。因此,虽然在三人中身世最为悲惨,仍然豁达爽朗,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个。

湘云最初受宝钗影响,倾向于儒家,如她向宝玉所说的仕途经济;后来,与黛玉也颇为知心,如凹晶馆联诗。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常走的一条路:最初总是希望能够“学而优则仕”,有一番作为;当理想受挫、四顾茫然时,便思退隐,寄情山水。潇洒如李白者,也不能免俗。因此,湘云所说的仕途经济,并不算是她的缺点,而是她性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面。她虽有些正统的迂腐气,但又不像宝钗那样热衷。少了这一面,就不是湘云了,她代表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形象。唯其身世悲苦,则更显其洒脱。

对于我们来说,钗黛是理想化的人物,离我们太远;而湘云这样的人物则更为亲切,让人喜爱。

————————

几点补充

1.妙玉可能代表着释家(佛教)。

2.宝钗、妙玉、黛玉,代表着对中国古代思想影响最大的三个流派--儒、释、道,是比较理想化的、纯粹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在现实世界是无法找到的。宝玉的思想是复杂的,可以说是个“杂家”,这几种成分都有。宝玉对这三钗的态度,可能表明了他对这几种思想的态度。宝玉好读庄子,可见他是较为倾向于道家的,即黛玉;但他又不是纯粹的,因此对宝钗和妙玉也颇为看重。

3.带“宝”的(宝钗),表示入世;带“玉”的(黛玉、妙玉),表示出世。主人公名叫“宝玉”,则表明他既有出世的思想,也有入世的思想,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

4.在十二钗中,是首(黛钗)尾(可卿)相接的。主人公最看重的是钗黛,其理想是“兼美”,由可卿来象征。

5.“兼美”的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可卿不得不死。宝玉在听此噩耗时内心至痛,以致于吐血,表明了理想的破灭。

6.相对而言,湘云是折衷的结果,是较为现实的选择。湘云这样的人是一个现实中的人物,不那么遥远,也比较亲切、可爱。因此,宝玉最后与湘云走到一起是很有可能的。

首发